★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2021 诺贝尔奖各个奖项陆续公布,经济学奖也不例外。
但是,我们应该庆幸,目前为止中国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仅如此,最好还要欺负,将来不要有任何人获得此奖。
为什么这么说?发了个朋友圈,就有朋友说我这是在哗众取宠,下面文字简单分享下我的思考。
原因很简单,一句话,这个奖项会给获奖者至高无上的权威。
至少,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是这样。
不明就里、爱看热闹、不喜深究的围观群众们,既不关心这个奖项到底和诺贝尔家族有没有关系,也不关心理论的细微差别,更不会关心理论背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他们所关心的,仅仅是,哇,好厉害。史上第一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想想那个场面,你都会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获奖者会全国巡演,成为各个高校、各个智囊机构争相拉拢的对象。
你可以想象,如果是林毅夫获奖,会带来什么样的场面和后果。
你还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林毅夫获奖,你愿意为此多花多少钱?
那么如果是市场派的经济学家获奖是不是该庆祝一番?
于获奖者,也许吧,这是某种影响力的证明。
但是对于芸芸众生,也未必一定是好事。
人,是会变的。
原来支持市场的人,后来种种原因不再是市场逻辑的坚定捍卫者。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老读者随随便便就能列出几个名字。
改变的原因多种多样,真正的原因恐怕也无从考究。
我今天认可的市场逻辑,难保在我获大奖、出大名之后会失去操守。
即便我内心仍然认可,也难保别人出大价钱请我出席一下某些项目论证。
吃人嘴短,那人手软,这基本都是常识。
某些不符合市场规律强推的东西,原本围观群众还是有一定判断力的,但这时候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站台和背书,你还会有怀疑吗?
就像是莫言如果说某本书写的好,你大概率会信他的。
明星代言 P2P 的不在少数,多少人就是因为明星代言、因为央视才信它们的?
所以,今天这个时代,诺奖的影响力就是在造星,甚至是造神。
科学奖、文学奖这些都还好,影响力都还是在小圈子范围内。
但是经济学则不一样,经济学家研究的内容既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获奖者的观点也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你想想你想起诺贝尔奖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有些权威、前沿、高端这样的词浮现在你脑海中。
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威,确切说是「权威感」。
复杂的评选流程,精致的颁奖,科学共同体充满仪式感地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和认可这个科学界的圣杯。
很难不让人相信,这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说的保准没错。
我不如他们聪明,世上大多数人都不如他们聪明,听他们的也保准没错。
我想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对诺奖的直观感受。
这样的感受,足以摧毁大多数人心里最后的那道防线。
就像对在央视打广告的理财产品一样,他们对诺奖得主的话也将深信不疑。
现在你再想想,这样真的好吗?
经济学的理论可以是纯粹的逻辑推理和演绎,可以不涉及具体的生活经验,但经济政策涉及的却是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有了经济学的权威,难免就会对经济政策产生影响,甚至是直接左右政策的走向。
你是希望有一个这样的权威呢,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事实的真相恐怕是,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位诺奖得主,你的很多事情恐怕就会变得不由自主起来。
我上述推理分析,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担心,早在 1974 年,F.A.哈耶克在获得这个奖项时,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必须承认,如果当初被问到是否要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会断然反对。
诺贝尔奖给某一个人的这种权威,就经济学这门学科来讲,谁也不应该享有。
在自然科学部门,这没有问题。自然科学家当中某一个人所发生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到他的同行专家;如果一个人的成绩落伍了,同行的专家马上就会轻视他。
但是,经济学家的影响之关系重大者,却是一些外行人士: 政客、记者、公务员和一般大众。
在经济学方面有了一点特殊贡献的人,没有理由就成为全能者,而可以处理所有的社会问题。
可是新闻界却如此看待他,而他自己也终于自信是如此。
甚至有人被捧昏了头,居然对一些他素未专研的问题表示意见,而认为这是他的社会责任。
用这样隆重的仪式以宣扬少数几位经济学家的成就,使举世瞩目,因而加强他的影响力,这样做,我不相信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想建议,凡是获得诺贝尔奖这项荣誉的人,必须做一个谦逊的宣誓,发誓不在自己的学力以外对于公共事务表示意见。
或者,授奖人在授奖时至少要受奖者谨记我们经济学的大师之一马歇尔的一句严正忠告:“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戒惧赫赫之名: 当众人大捧特捧之时,灾祸亦将随之。
当然,这里不得不说,如果当年哈耶克被授予这个奖项,拒绝领奖并发表这番观点的话,会是更酷的一件事情。

既去领奖,又说些不冷不热的话,多少难免会留下话柄。
不过哈耶克在获奖的情况下说这番话,当然也是需要勇气的,也是人间清醒。
只可惜,他的警告几乎都应验了。
一方面获奖的经济学家大都不是市场经济的坚定支持者,另一方面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世界偏离市场的轨道越来越远。
所以为什么要祈祷,不要有中国的经济学家获得此奖?
因为这是在请人打开一个潘多拉的盲盒,你不知道它出来的是什么。
前面说了,以诺奖的影响力,它都是在造星,甚至是在造神。
这样的「星」或「神」,极有可能会借机牢牢把握生态位,充分利用资源牢牢把控经济理论以及影响政策的话语权。
我们现在还能大胆在朋友圈、在微博、在文章里吐槽一下诺奖,到时候你想想中国出了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还能这么「放肆」吗?
所以求求你们,瑞典央行的老家伙们,放过中国吧,不要把经济学奖颁给任何中国的经济学家。
不要给我们打开潘多拉的盲盒,你们自娱自乐,开心就好。
2021年10月12日
——————
题图:傅抱石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设为星标 ★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派感兴趣并想要进一步学习的读者,本号诚荐“一课经济学”课程项目。
“一课经济学”这个项目的创立,则希望通过市场的方式推广经济学,做中国逻辑最彻底的经济学社区,成为奥地利学派推广的桥头堡。项目创始人张是之先生提出“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零基础无数学,并不意味着这是简单好学的,相反它需要很多深刻冷静的思考,需要深入而系统的学习。

针对经济学学习的特点和痛点,“一课经济学”第一季选择了三本书作为经济学的入口:1、张五常的《经济解释》;2、米塞斯的《人的行动》;3、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后来又加了一本:4、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
张五常教授虽然师承芝加哥学派,但却不自觉之中运用了许多奥地利学派的方法,也得出了许多相似结论,《经济解释》是其毕生思想之精华,作为芝派当中最接近奥派的一支,正好可以比较两者异同;米塞斯和罗斯巴德则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的行动》和《人、经济与国家》是他们的代表作,是进入奥地利学派的必读之作;《第一本经济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一课经济学 第一季
学完这四本书,你对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说是从入门到精通。但这三本书都不是那么好啃,所以这个课程采取了讲义加音频的形式来讲解,差不多用一年的时间,给你逻辑更彻底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第二季的主打内容,包括精读1、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2、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3、米塞斯《货币与信用理论》;4、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5、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
一课经济学 第二季
第三季的主打内容,包括精读1、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2、米塞斯《理论与历史》;3、查尔斯.科赫的《做大利润》;4、罗斯巴德的《一种新的自由》和大卫·弗里德曼的《自由的机制》。

一课经济学 第三季
第四季的主打内容,包括精读1、巴格斯《通缩之问》;2、赫伯纳《纯时间偏好利息理论》;3、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4、汉斯-赫尔曼·霍普《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
一课经济学 第四季
后三季继续采用与第一季相同的学习形式,让你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本人作为课程顾问,也会在学习圈子里提供必要援助,分享知识经验。
一课经济学 超级会员
(价格更优惠!
欢迎本号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
多一人学习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点击 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❷图解奥派、❸名师经济学通识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