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师者、管理者,虽然有着多重身份,阎学通依旧保持着一颗纯粹而质朴的心。
在学术界,他是以观点尖锐、逻辑清晰著称的国际关系理论家。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从传统走向科学化,主张站在现实主义角度、国家利益和民族整体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在课堂上,他是激情澎湃、妙语连珠的“人气王”。上他的课被评为“清华十大必做事”之一。课堂也总是人满为患,能容纳600人的报告厅,常常在上课前半小时就已满员;
在生活中,他是如师如父、待人宽厚的良师益友。尽管再忙,对于学生的每一封邮件有信必回,在他心里,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
他,就是2021年“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也是清华经管未来科技的授课名师。
阎学通,国际关系理论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2008年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百大知识分子之一。2014年至2019年为爱斯唯尔高被引学者中唯一的政治学学者。
阎学通主讲的“国际关系分析”2007年获“国家精品课”,2020年获“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2007年获教育部研究生推荐教材,《国际关系分析》2008年获“国家精品课程教材”。2009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1年获“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2020年获“北京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
01
“建一个中国自己的国际安全论坛”
世界和平论坛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务实、平衡、合作。论坛不是只有思想层面的研讨,还关注时事热点寻求解决路径;不是只注重大国诉求,而是注重包括中小国家在内的各方利益;不是为了激化分歧,而是为了凝聚共识合作共赢。
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居住在大学校园里,耳濡目染间,阎学通从小就认为做学问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情,把做教师立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运动对当时许多年轻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16岁的阎学通。在黑龙江建设兵团,他一呆就是9年。“偷偷读书,背单词”,就像是点点星光照亮了那贫瘠而艰难的现实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终于等来机会的阎学通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迎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1987年,阎学通去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一直倡导国际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和国际形势预测研究,代表作《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被公认为研究国际问题的必读书目。
千禧年之际,阎学通来到清华工作。2007年,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成立,阎学通为创系主任。在他的推动下,清华国际关系学科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国视角、天下情怀和科学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景观,被国内外学界称之为“清华路径”。2012年,醉心于国际关系研究的阎学通敏锐地发现,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由中国主办的国际经济论坛、文化论坛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国际安全论坛却十分罕见。
“建一个中国自己的国际安全论坛!”这一想法在阎学通心里萌芽。他向时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国务委员唐家璇同志请示,结果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家璇认为,举办国际安全论坛非常有利于促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学者的交流,也能极大提高清华的国际化水平。
这一设想得到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决定尝试国际安全方面的公共外交,发起世界和平论坛,这也是中国第一个由大学举办的讨论安全事务的论坛。
作为中国唯一、高级别、大规模、非官方的安全论坛,世界和平论坛如今已走过十个年头,并发展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各国有识之士探讨国际安全形势、探寻破解安全难题的重要平台。
“每届论坛能得到30多种语言的国际报导,成为世界上大学举办的最有影响的国际论坛。”作为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谈及每年为论坛成功举办付出的艰辛努力,阎学通不愿多言,而一说到有关论坛的发展与思考,他便侃侃而谈:“世界和平论坛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务实、平衡、合作。论坛不是只有思想层面的研讨,还关注时事热点寻求解决路径;不是只注重大国诉求,而是注重包括中小国家在内的各方利益;不是为了激化分歧,而是为了凝聚共识合作共赢。”十年间,看着世界和平论坛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将和平之声传向世界,阎学通难掩自豪之情。
02
“我很享受当老师的感觉”
对待学生,阎学通要求极其严格,但在心里,他更愿意把大家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从不吝啬。“想尽己所能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心无旁骛的学习环境。”阎学通淡然地说。
世间上百年名校无非育人,天下第一等职业还是教书。清华素来倡导教师将教书育人作为首要职责,把更多热情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对此,阎学通十分认同,学术研究之外,主动承担了多项本科生教学任务。
阎学通的《国际关系分析》课堂在清华园里十分火爆,经常人满为患。他自有一套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理论是“树干”,分析国际关系必须以理论为指导,注重普遍性的同时关注特殊性;时事是“枝叶”,以现实的世界形势和事件为基础才能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具象化。他把二者结合,理论深入浅出,举例有理可依。
阎学通还喜欢“就地取材”,把学生们熟悉的“考试排名、选班长”等事随手拿来举例,“零和关系”“社会外部无序体系”这些抽象的专业名词瞬间变得通俗易懂起来。“阎老师很幽默,讲的东西内容丰富、涵盖深广,但奇妙的是,他总能用一种非常通俗的方式让我们理解、接受那些看起来困难的知识。”学生们纷纷反馈道。
每每提及学生,阎学通都笑得像个可爱的“老顽童”,语气中难掩喜爱之情。“清华的同学们很聪明,也敢于表达,和别人意见不一致时会激烈交锋。”
“清华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阎学通把这种思想贯穿于课堂之中,“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我会把不同学者、流派,包括我自己的观点全盘托出。但我不会告诉学生哪一种观点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判断。”
在研究生招录上,阎学通有着十分严格的标准。“学术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国际关系是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并非媒体报道的那样热闹。真要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就好比一个喜欢踢球的人要成为专业球员,每天都需要重复进行跑步、哑铃等高强度训练,这就要求一个人付出全部精力来做这件事。”
对待学生,阎学通要求极其严格,但在心里,他更愿意把大家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从不吝啬。“想尽己所能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心无旁骛的学习环境。”阎学通淡然地说。
03
“享受学术是件幸福的事”
二十余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许多青年学子走上了国际关系学科科学化研究的道路,又不乏后起之秀受其影响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在国际关系研究和育人领域开花结果。“享受学术的人,最终走上学术的道路,是非常幸福的事情。”阎学通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路追随阎学通的脚步,学生们在科学研究的学术道路上锐意进取,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学成之后也纷纷选择加入教师这一无上荣光的队伍之中。
孙学峰如今已是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曾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阎学通的学生,“科研创新、科学方法、治学严谨”是他在“阎门”求学的最大收获。
作为一名从历史系跨学科到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陈寒溪在阎学通的熏陶下,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得到了系统性训练和提升,同时也被阎学通个人对于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深深震撼。如今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按照阎学通的要求,忠于学术、忠于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
漆海霞现任《国际政治科学》执行主编,她是阎学通的第一位女博士生,深感导师对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深远。“在学术上,阎老师始终秉持高度严谨和认真,全情投入到国关事业中。在科学精神上,阎老师鼓励学生与他进行平等对话、敢于批评老师,令我终身受益。”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建仁是阎学通招收的第一位工科学生,从对自己学科背景的怀疑、不确定,到坚定地从事国际关系学研究,在“传帮带”育人中受益良多的他感慨道:“阎老师的言传身教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他不怕失败、执着创新的精神也让我不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一直深受鼓舞。”
二十余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许多青年学子走上了国际关系学科科学化研究的道路,又不乏后起之秀受其影响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在国际关系研究和育人领域开花结果。“享受学术的人,最终走上学术的道路,是非常幸福的事情。”阎学通说。
文丨清田
排版|张馨
编辑|曲田 高原 赵姝婧 张馨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内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