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作者:张军(复旦大学教授),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来源:张军说(zhang_fudan)、腾讯财经
编辑:
德勤
张军: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感
昨天在推迟了大约10分钟之后,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终于在瑞典皇家科学院于北京时间傍晚揭晓。3位经济学家David Card(UC Berkeley)、Joshua D.Angrist (MIT)、Guido W.Imbens(Stanford)共同获得这一奖项,他们的贡献集中在劳动经济学。
但这个结果让这些天来几乎全部的预测大跌眼镜。在今天傍晚公布之前,所有的预测都集中在那些拥有更高知名度、更加资深的著名经济学家身上,包括热门人选、哈佛大学的莱因哈特、罗格夫和日本经济学家清泷信宏(Kiyotaki)。就潜在获奖人而言,这些预测都没有错,但在预测获奖时间上赢的几率很小。
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第一届到现在总共有89人获奖,因为每年都要颁奖,这个节奏当然比经济学的发展速度快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出公认贡献的经济学家,只要活得足够长,总会有获奖机会。也就是说,这些经济学家基于他们过去20-30年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影响力,肯定会获得认可并得到提名,但要猜对哪一年获奖,确实又相当难。
原因很简单,第一,委员会需要保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严肃性和神秘性。为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持久和广泛关注,不能太容易就被预测到或者猜到结果。要做到这一点,每年究竟谁会获奖要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尽量做到无规律可循,这是策略。
第二,为了保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诡秘莫测,遴选中偶尔也要打破一些常规,要有一定的新意,不能都是老一套。比如,不能都是那些知名度很高的老面孔,偶尔也要有新人。具体怎么决定这个出现新人的几率,何时以及在哪些方面有新意,不能有预设的规则,不然就很容易被预测和猜中。我猜测,每一次的决定应该都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做出,而不是根据被推荐人的票数而做出的。比如最近几年的获奖人中已经出现60后和70后,就打破了之前几十获奖人的平均年龄纪录,这也是新意。
第三,结果的确定要适当与市场预测反其道而行之,当市场追逐热点的时候,就报个冷门,当市场认为很可能该要报个冷门的时候,它可能就中规中矩,颁给众望所归的经济学家。
可见,
诺贝尔奖作为世界各地多如牛毛的奖项之一,能获得如此持久的全球吸引力和公信力,它的成功不仅需要保持权威、公正和严谨,更要保持严肃、高冷乃至神秘。
在预测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诺贝尔奖的委员会需要长期与各种市场预测和赌注斗智斗勇。我不得不敬佩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的“经营”如此成功,尽管奖金并不那么吸引人。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奖不是在北欧创设,而是放在世界其它地方,会是怎样一个状况。



李稻葵: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一样,奖励过去三十年的方法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大卫·卡得(David Card)、乔治华·安格斯特(Joshua Angrist)和格多·依姆本斯(Guido Imbens)。他们因通过实验方法在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因果关系方法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奖。腾讯财经第一时间连线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联席主席李稻葵。李稻葵认为,“今年的经济学奖,其实颁发给了经济学界的‘新潮流’, 就是过去30年以来,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从数据中来验证或者发现一些经济学的道理或现象。”
以下为对话精华实录:
一、今年的经济学诺奖为何颁发给这几位学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给一种理论颁奖,倒不如说它是在给一种研究方法颁奖。过去30年以来,经济学界有一个新的潮流——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从数据中来验证或发现一些经济学的道理、新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在此之前,大家都认为有些经济学原理是天经地义的道理,不需要用数字证明,比如说价格提高了,需求就该下降。工资提高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如果政府强制提高工资,企业就应该减少用工。但是最近这30年以来,经济学家们认为不能够想当然,一定要用要从数据出发来验证这些原理。
今年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奖有一半是发给了劳动经济学。所谓的劳动经济学实际上应该有更广义的理解,就是用大量的数据统计,去验证或者发现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获奖人之一大卫·卡得(David Card)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另外一个已经去世的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用数据去检验,政府强制企业提高最低工资会不会减少企业用工。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拍脑袋来想,当然会减少。但是他们通过数据实验发现结果并非如此。他们找了相邻的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去做观察。结果发现,最低用工工资提高的新泽西州,用工数量反而提高了。
这个结果在经济学界引发了大量的争论,有人说他数据搞错了。我认为他们是对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影响劳动用工的因素太多了。最低用工工资增加,撬动一些本来不想申请工作的人来申请,申请的人增加了。厂家就可以在更多的申请人中,选择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既然可以得到这样好的结果,为什么企业不主动提高工资呢?因为企业也有复杂的决策机制,企业的决策也可能并不是最优的。通过这个案例我想说明,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大卫·卡得(David Card),他的贡献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另外一名获奖人乔治华·安格斯特(Joshua Angrist)最著名的一个研究是服兵役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而且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越战时期,美国强制服兵役,开始用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谁会去服兵役。这种随机抽签排除掉了一些人工选择因素,比如学历、个人意愿等等。所以最终的结果更有客观性。他发现被抽中当兵的人,10年以后,他的工资比没有抽中当兵的人低15%。这是一个随机试验。
格多·依姆本斯(Guido Imbens)纯粹做计量学方法,他设计了一套统计方法,解决抽签的问题。因为抽签中,可能还会有一系列复杂因素。比如没有被抽中当兵的人,可能最终也选择当兵了。但是,你并不能保证抽签的和不抽签的人完全一样,被抽签抽中去当兵的人里面可能还有很多复杂因素,再如何进一步把这些因素分出来?比如没有被抽中当兵的人,可能中间有一部分人也选择当兵了,怎么对比?这里还有很多复杂因素。哪些因果关系更强?
严格来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奖励的不是一个具体理论,而是一种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讲,回归经验主义而非理性主义。社会发展是有理性的,而经验主义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只认数据的验证。总结来说,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是对经济学发展新潮流的肯定,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一切从数据出发的实证方法,另外一方面是计量经济学方法论。
二、诺贝尔经济学奖更关心经济学自身的问题,而不是肯定某一个学术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最开始设立的,而是瑞典中央银行借了诺贝尔的名字设立的,它的全称是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其中科学用的是复数 “sciences”,意思就是说它强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当然这个初衷本身就是有争议的,因为许多人认为经济学不能完全用自然科 学。 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因为研究者本人并不是中立的,他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身就是有立场的。
但是总体来讲,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还是关心经济学自身的一些问题,并不是以现实的重大的争论为基础的。它主要还是关心经济学,这么多年有什么进展、有什么新的思潮、有什么新的方法。所以今年这个奖是实际上它是对过去30年的整体的潮流的一个肯定,更多的是对自身发展的一个肯定,而并不是对某一个学术观点的肯定。这个奖并不是说最低工资就应该提高,也没说当兵好或不好,他并没有肯定某一个具体的发现,而是对经济学自身发展的反思和回顾。
不管怎么讲,今年的诺贝尔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非常忠实于经济学诺贝尔奖的初衷的。
三、今年的诺贝尔奖,奖励的是一个“群体画像”
过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说一些获奖者是某种经济学领域的开山鼻祖,但是今年不太一样。我认为它选了三个代表性人物,对这三个代表性人物进行了奖励。通过这种奖励来肯定过去30年以来的经济学的一个新潮流。
你如果非要问我,这三个人是最合适的吗?我不敢讲。我甚至觉得可能还能找到另外三个人。我更倾向于认为今年的奖更像是奖励给了一个群体画像,而不是某个开天辟地的重大贡献。
*经济学家圈接受投稿,请投递至:

[email protected]


往期嘉宾风采展示
【10期特惠线下】购买

请扫↑
专享价
32900元/10次
考虑到地域限制和传播更好的知识,我们也推出了线上课程,线上课程纯属公益,每堂课仅109元,仅接受全年课程预定(购买可领100元满减优惠券)。
特惠直播课购买
请扫↑
专享价
999元/10次

*政策解读大师课、VIP付费群、发票等事宜,请加小秘书微信:Dalianmish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