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讲述上世纪二十年代“西北军事计划”的历史故事,本篇为上篇。
清朝灭亡后的二十年间里,国民革命军北伐是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影响最深远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的局面为之一变。
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前,中国至少在名义上已经有了一个“中央政府”,而且这个“中央政府”对全国有一定的掌控力。
它可以号令全国军阀,可以从南京退去武汉,再退到重庆。
坚守待变。
我们很难想象,假如1927年时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会是怎样一般局面。
说到这,不知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
众所周知,国民革命军北伐是从广东发起的,背后有苏联的大力支持。
而苏联的势力其实主要在北方。
想要借苏联的“力”,最好的方式是自北向南。
既然国民党和苏联已经一拍即合,那么在孙中山“联俄联共”的计划中,为什么要南辕北辙呢?
有的朋友会说了,那还不简单,因为孙中山的势力在老家广东嘛。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广东虽然是孙中山的老家,但孙中山在广东并没有势力。
辛亥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民党虽然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但走的始终是“联合地方军阀”的路线。
粗略估计,孙中山被各种军阀背叛了有好几次。
他总是凭借自己巨大的影响力和海外资金背景,联合一派驱逐一派,走纵横捭阖的路线。
国民党真正拉起一支军事队伍是在黄埔军校时期,比我党并不早多少。
1918年5月,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因西南军阀的背叛而失败。
他被迫从广州转往上海,开启了长达两年多的蛰伏。
作为一个长年游历各国、拥有国际视野的领导人,孙中山革命历程中始终把借助外国势力作为一个重要手段。
早期主要是日本,后期主要是苏联。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孙中山就和苏俄领导人搭上了话,实现了正式书信来往。
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他尤其强调了“此后我国形势,应注意于西北”。
西北是哪,不言而喻。
除了纸面上的沟通,早在1920年9月,孙中山便派出了特使通过黑龙江前往苏联。
所以一年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前赴广州和桂林与国民党高层沟通,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回访”。
马林是通过陈独秀的介绍先到广州找到了粤系军阀陈炯明。
话不投机,又在张太雷的带领下去了桂林,见到了孙中山。
马林在三天的时间里与孙中山、胡汉民、许崇智等国民党高层进行了两次长时间会谈。
他以中国国民党和苏联合作为前提,向孙中山提出了三点建议:
1、改组国民党,联合工农;

2、创办军官学;

3、谋求国共合作。

为了打消国民党高层对于“共产主义”的戒心,马林还特意提到了列宁刚刚出品的“新经济政策”。
他向孙中山解释,苏联政策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外界宣传的那样。

马林(左一)与孙中山交谈,中间男子为翻译张太雷
红色苏联自诞生之日起,在意识形态上就有强烈的“对外输出特性”。
十月革命至二战前的几十年间,苏联分别向毗邻的欧洲和远东输出革命,只不过都没能成功。
在亚洲方向,苏联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对孙中山和国民党。
按照莫斯科最初的设想,是希望把国民党改造成一个社会主义政党,实现在中国的苏维埃革命。
想想地球村里孤身一人、茕茕孑立的那种感觉,莫斯科太需要一个朋友了。
远东局呈送莫斯科的报告中,甚至有这样的表述:
“最近几年来,国民党几乎是(中国)唯一强大的政党。”


“尽快与广州政府建立联系,是我们远东政策最迫切的任务。”
因为这种迫切的需求,使得二十年代初孙中山稍一示好,俄国人便给予了非常积极的回应。
双方关系中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反而是孙中山一方。
毕竟一个现实的考量摆在面前:联俄后国际社会的认可问题。
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反俄。
于是在一段时间里,孙中山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经常是地方军阀对他的态度一变好,就把联俄的方案推到一边。
莫斯科很是受伤。
孙中山在日本时的合影

一开始我们提到过,孙中山是没有势力的,其直属的国民党亲兵很少很少。
A军阀支持他,就搬到A那办公,用A的兵。
B军阀支持他,就改用B军阀的兵,换个办公地点。
如果北方有个军阀愿意竖起挺孙的道义大旗,他完全可以把班底再搬到北方。
四海为家之人,没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这种模式虽然“机动性强”、“资产轻”,但带来的问题是不稳定。
在返回广州仅仅一年多后,陈炯明的一场叛乱,彻底击碎了孙中山依赖军阀势力北伐的梦想。
孙中山、宋庆龄在永丰舰上与海军官兵合影,1923年8月
民国时期广东一带被粤系军阀和桂系军阀轮流统治。
像陆荣廷,就是旧桂系的代表;而陈炯明、陈济棠等人则是粤系的代表。
桂系和粤系中又各自有亲国民党派和反国民党派,非常乱。
1922年6月,粤系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位于越秀山南麓的“总统府”。
孙中山紧急避难永丰舰,宋庆龄被叛军包围,九死一生。
“陈炯明反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之前雄心勃勃准备建立广东根据地、北伐中原的孙中山,精神上受到重大打击。
经此剧变,孙中山认识到了依赖军阀模式的脆弱性。
于是在蒋介石等人的力劝下,孙中山痛下决心,走上“联俄”、“联共”的道路。
(你没看错,早期老蒋在国民内部是非常“亲俄”的。)

1922年8月,得知孙中山落难,苏俄特使越飞紧急来华。
俄国人雪中送炭,在国民党最危急的时刻伸出援手。
经过几个月的会谈,双方于上海达成了著名的《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这份“联合宣言”中有很多敏感内容,包括“苏维埃制度”、“外蒙古”、“中东铁路”等等。
因为某些原因,历史书上通常不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查看原文内容。
此处只引用一句——
“中国当得俄国公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靠也。”
联合宣言发表后双方合影
1923年1月26日,宣言正式发表。
与此同时,人在上海的孙中山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计划:
“长远计划”和“应急计划”。
前者希望从甘肃、内蒙一带接通由苏联控制的外蒙古,开辟一条从西北打到北京的军事进攻路线。
后者则请求苏联迅速通过海运方式运送武器装备到南方,武装国民党,帮助国民政府夺回广东。
为了进一步与苏联领导人面对面商讨军事合作,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了由蒋介石率领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
这是蒋介石唯一一次访苏。
此行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向苏联领导人推销孙中山的“长远计划”,即“西北军事计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