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Pel 
排版/ 尤里卡 
“在MTV获得成功之前,像卡通频道(Cartoon Network)这样专注动画内容的频道根本不可能出现。”
从前,音乐只是用来听的,电视只是用来看的。直到有一天,我们有了音乐电视(MTV)。
记得有一年,笔者守在电视机前看一档华语音乐颁奖典礼,主持人颁音乐录影带时的这段致辞让我印象深刻,一直记到现在。
全球音乐电视网MTV,全称Music Television,是个起源于美国,以MV(Music Video,音乐视频)为主要内容的的电视台。
*不过这里需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区:MTV≠MV,前者是一家播MV为主的电视台,后者是音乐视频。
MTV在2003年进入中国,成为第一支落地大陆的国际电视品牌,曾推出节目《MTV天籁村》,与中央电视台合办CCTV-MTV音乐盛典,许多明星在那里说出大家耳熟能详的获奖口条:“谢谢CCTV,谢谢MTV……”
黑土大叔:感谢TV!感谢所有TV!

原本有说MTV,重播时剪掉了
然而,你是否注意过MTV的动画元素:从采取动画媒介制作的MV,到MTV的标志和广告短片,甚至MTV自己也有出品动画剧集——MTV和动画之间的关联,可能比你想得还要深远、深刻。今天,学术趴就和大家聊聊MTV与动画的三段姻缘。
第一段姻缘:运用动画制作的MV
1. 前MTV时代的动画MV
MV的雏形诞生于20世纪初,可以理解成以音乐为主题的影像。从一开始,MV就与动画走得亲近——在那个还在探索媒介表现形式的时期,故事动画和音乐动画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许多动画师会根据音乐“踩点”设计动画的timing。
Song Car-Tunes《By The Light of the Silvery Moon》片段
特定片段会让小球沿着屏幕上的歌词弹跳,意在引导观众边看边唱,是卡拉OK或者交互式视频的鼻祖
20年代,弗莱舍工作室制作了Song Car-TunesScreen Songs系列短片,都是依据现有音乐制作的动画,前者比电影史上首部有声歌舞故事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还要早。
迪士尼也有类似的形式,例如《米奇音乐会》(The Band Concert)系列和《交响乐时刻》(Symphony Hour)系列。
《米奇音乐会》片段,龙卷风这段比曼秀雷敦还秀

1940年的《幻想曲》(Fantasia)是音乐动画的里程碑——开场真人交响乐团入席试音奏乐,随后以动画电影演绎幕古典音乐。华特·迪士尼对《幻想曲》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它每年出一部永远不完结,然而惨淡的票房浇灭了他大胆的艺术追求。
《幻想曲》几十年后被嬉皮士和动画爱好者奉为圭臬,图为1970年重映的海报
之后的好莱坞动画逐渐摸索出故事片模式,虽然仍不乏厉害的配乐桥段,但上面这种音乐主导的片子明显减少了。早期动画结合音乐的尝试,是影视行业主导的,是小规模的、实验性质的。
六七十年代摇滚乐崛起和电视普及,音乐行业开始尝试联动影视。伴随皇后乐队(Queen)《Bohemian Rhapsody》大卫·鲍伊(David Bowie)《Ashes To Ashes》等经典作品问世,MV逐渐演化成了我们熟悉的样子。
1968年,披头士授权制作了《黄色潜水艇》(Yellow Submarine)动画电影, 用一整张专辑串联一个迷幻的故事。导演是曾在UPA工作过的乔治·邓宁(George Dunning)、艺术指导是德国知名插画家海因茨·埃德尔曼(Heinz Edelmann)。
《黄色潜水艇》中《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片段

1979年,安娜贝尔·杨科尔(Annabel Jankel)洛基·莫顿(Rocky Morton)一起为摇滚新浪潮代表人物艾维斯·科斯特洛(Elvis Costello)《Accident Will Happen》制作的MV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MV。
影片视觉风格参考了蒙德里安,一部分表现面包烤焦、核弹发射等种种意外的图像,一部分转描歌手形象,结尾是借大学电脑生成歌手形象矢量图的过程,这也是计算机合成技术在MV中的首次运用。
“影像+音乐”这个概念从来不难想,但在那个年代,音乐行业主导下的MV,要么是廉价的宣传视频,要么是先锋艺术家的试验,MV依然新奇、特殊、不普遍,更不用说作为子集的动画MV。直到MTV成立,MV才形成潮流和规模。
MTV第一部ident(宣传短片)由动画公司Buzzco Associates制作,钻了NASA影像属于国民公有领域的空子,把阿姆斯特朗插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替换成MTV台标
2. MTV之后的动画MV

不间断播放MV的MTV频道成立于1981年,由华纳和运通控股,其前身是华纳的电视点播系统QUBE
*它也是尼克卡通Nickelodeon的前身,MTV和尼克卡通一直是姊妹频道关系。
独特的定位造就了MTV的成功:80年代美国电视业大繁荣,孩子有动画片看,大人有新闻体育和电视剧看;相比之下,青少年缺少自己专属的频道。于是MTV给了他们想要的,创造出从前不存在的新需求:
摇滚乐和动态影像同时刺激观众的听觉和视觉,MV【有冲击力、有性张力、稍显粗糙、快速剪辑、鲜艳、洒脱嬉闹】,迎合了观众追求刺激和个性的心理。MTV从一开始就酷酷潮潮。1980-1990年代,大量明星借由MTV成名或演艺生涯再迎高潮: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麦当娜(Madonna)两位巨星组成MTV的“双M”便是最佳案例。
伴随MV的火热,越来越多音乐公司投入高昂经费拍摄,MV用到各种特殊技术,动画媒介便是其中一种。
《Take On Me》的MV
最传奇的例子莫过于1985年挪威乐队A-Ha《Take On Me》,这首单曲1984年在英国发行后反响平平,但重新制作包装在美国发行后火得一塌糊涂,《Take On Me》能重获新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MV。
在英国发行时的第一版MV并不成功:乐队在深蓝色空间表演的实拍影像,中间还有女人翻跟头

新版MV的动画由迈克尔·帕特森(Michael Patterson)坎迪斯·雷金格(Candace Reckinger)制作,艺术风格来源于他们自己的毕设,花费16周制作,张数2000+。
MV讲述女主穿梭书中世界与漫画角色相恋,交错在两个世界,既浪漫、又恰到好处地带点刺激和悬念,动画将这部MV的核心——一段不可能的恋情变得可能——诠释得好到位。这部MV的Youtube播放量迄今已达13亿。
“🎵 Take me on 🎵 I'll be gone……”
 《阿松》对这段的neta

同样在1985年,Dire Straits乐队的《Money for Nothing》 MV是最早一批商业3D动画。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主唱在街边看到工人边看MTV边聊天,嘲笑MTV里的东西太虚假,抱怨歌星钱多妞多自己却累得要死,于是主唱将工人的对话记下来写成歌。
MV用(现在看来惨不忍睹的)「虚假的3D动画呈现工人,用真人实拍呈现乐队,这种表象的倒转很有趣味;另一方面,也让歌曲少一点刻薄多一点戏谑吧。制作这部MV的两位动画师,后来合伙成立电脑动画工作室Mainframe Entertainment,制作了《变形金刚》《超能勇士》《猛兽侠》《芭比娃娃》等早期3D动画。
1986年,Peter Gabriel《Sledgehammer》,由奎氏兄弟(Brothers Quay)阿德曼动画(Aardman Animations,代表作《超级无敌掌门狗》《小羊肖恩》系列)制作定格动画,歌手原地躺16小时一帧帧配合定格动画制作,定格和音乐配合赋予MV有趣的顿挫感,超丰富的视觉元素让人忍不住一遍遍重看,这部MV获得MVA九项大奖,记录至今无人打破。
这三部作品是MTV时代早期动画MV的高峰,这些高品质MV获得大众与行业认可后,越来越多新老动画人开始承接MV委托。有些MV延续二维动物角色动画的路数,例如滚石乐队《Harlem Shuffle》Paula Abdul《Opposites Attract》,都像半个世纪前的《热辣小红帽》那样演绎“狗”男人追求美女。
《Harlem Shuffle》MV由Ralph Bakshi和John Kricfalusi导演,前者是美国首部成人furry动画《怪猫菲力兹》导演,后者后来在尼克卡通做了名作《莱恩和史丁比》

《Opposites Attract》加入说唱元素,结合真人演绎一对彼此大不相同的伴侣
美国漫画大师托德·麦克法兰(Todd McFarlane,毒液和再生侠的创作者)导演的几部MV则颇具成人动画气质,幻象肆意跨越时间和空间。
乐队Pearl Jam《Do the Evolution》MV,从宇宙、细胞和猿人到印第安人、工业革命和生化武器,徜徉在罪恶人类文明之癌里
Korn《Freak On a Leash》MV,混合动画、实拍与乐队表演画面,一颗子弹折腾地球,开头的剪辑太绝
金属乐队相对更偏好诡异的定格动画效果,例如Tool乐队的《Sober》Static-X乐队的《Push It》,都让小人在阴暗神秘的背景里无所适从,释放更极端的情绪。
Tool乐队成员亚当·琼斯自制的定格动画MV
动画MV继承MV的特性,助力流行音乐增强表现力,也反映了年轻音乐人对动画的喜好,做“酷音乐”的人也会把动画当作“酷媒介”。好听好看的经典动画MV还有很多,例如Daft Punk松本零士合作后来演化成电影《星际5555:异星梦系统秘传》《One More Time》MV、Radiohead和瑞典独立动画人Magnus Carlsson合作后来被当作番剧《死亡代理人》片尾曲的《Paranoid Android》……
‍‍
而当MV形式传到华语地区,也出现了一批结合动画的尝试——黎明舒淇《全日爱》用到超酷炫超未来的CG动画;张国立那英做的《雾里看花》里天公不仅借她一双慧眼还借她风暴雷电;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更是自己做了一系列二维&粘土动画MV(他作为动画人还创作了剧集《可可可心一家人》,我们先前的文章介绍过)……篇幅有限,这次就不再列举啦。
 千禧年前后,白亮光洁超有“未来感”
学者Marsha Kinder将MV的作用分为三类:表演(Performance)叙事(Narrative)梦幻视效(Dreamlike Visuals)。横向对比真人实拍,动画这三点都能做到,尤其在最后一点有独特的优势;纵向对比影视或广告行业,短小零碎的要求也让MV成为商业动画项目当中颇具自由度的那一种。
动画与音乐结合,不断出新作、在大众面前不断播放,华特·迪士尼当年设想的没做到的,MTV做到了。
第二段姻缘:MTV频道的动画元素
不只是MTV里的MV内容和动画有关,MTV频道的各方面都跟动画颇有缘分。

台标方正立体的“M”和率性涂鸦的“TV”,现以各类动画呈现

MTV设计出自己的slogan:“I Want My MTV. ”并且拍摄系列广告,请来各位明星轮番说“I Want My MTV”,通过实拍表演和动画制作让明星跟MTV台标互动,就像是现在的AR交互。
1985年的MTV广告

这句话灵感来源于UPA导演约翰·哈伯利(John Hubley)在50年代制作的I Want My Maypo麦片广告
MTV还有自己的虚拟主播Max Headroom,乳胶头套+电子合成音,也不知道当年观众看到他是怎么想的
为了维护年轻酷炫的品牌形象,MTV会制作许多风格化的频道ident(宣传短片),当时的MTV员工有许多新潮的年轻人,和独立音乐、独立电影和独立动画的圈子交往密切,这些idents常委托给小型动画工作室和独立艺术家,不限形式,不限材质,只要能在10秒内显示出MTV标志即可。
和MTV合作过的美国独立动画大牛包括乔治·格里芬(George Griffin)亨瑞·塞利克(Henry Selick)卡洛琳·丽芙(Caroline Leaf)迈弗·纽兰德(Marv Newland)比尔·普林普顿(Bill Plympton)……
*前三位我们先前都撰文介绍过:
笔者搬运了长达一小时的MTV idents合集,可以一次看个爽
MTV创意总监Abby Terkuhle老师Bill Kuhns渥太华动画节的创立者之一,通过这条线更是联系到史云梅耶奎式兄弟等欧洲独立动画人为MTV制作ident。这让MTV的ident各种风格开花:二维手绘、偶动画、粘土动画、像素画、拼贴画、逆光摄影、视频合成……10秒的自由发挥和不低的报酬让独立艺术家乐得参与制作ident短片,独立动画如何扩大影响力、拓展受众始终是个难题,MTV在不经意间,给出了解答。
第三段姻缘:MTV出品的动画剧集
90年代,MTV转型成泛娱乐频道,开始播出原创动画等非MV内容。这些动画剧集也都是独立、成人范的。
Liquid Television系列是独立动画短片合集,从1991播到1995年总共16集,每集7-12部奇奇怪怪的独立短片,风格多样、成人化、审美偏离主流,很难想象这是面向大众的娱乐电视台会播的内容。其中,《魔力女战士》《瘪四大头蛋》通过Liquid Television演化成独立剧集。
《魔力女战士》(Æon Flux)
共两季16集,讲述反乌托邦架空科幻背景下女杀手Æon Flux的冒险故事,是一部前卫的成人动画剧集,第一季几乎没有台词、更紧凑爽快,第二季剧情更丰富。

导演郑根植(Peter Chung)的绘画风格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和欧洲漫画影响;作画则受到了金田伊功的影响,常用夸张的透视突出手脚的运动,角色比起奔跑更像在快速爬行,诡异又优雅。

郑根植之前做过《忍者神龟》等商业动画的分镜以及一些动画广告,但直到遇上MTV才有机会自己主导做一部动画剧集。《魔力女战士》成为北美成人动画剧集的先驱,后续推出漫画、游戏、真人电影;郑根植后来还导演了《黑客帝国动画版》(The Animatix)《变节》(Matriculated)一集。
2005改编为真人电影,查理兹·塞隆主演
《瘪四与大头蛋》(Beavis and Butt-head,又名弱智与丧门星)则是讲两个小孩低俗无厘头对话的成人动画,在90年代轰动一时,笔者看得不多,这里借用一段喷神詹姆斯的介绍:
表面上看他是愚蠢无脑的节目,但是仔细审视,他比你想的更有趣聪明。节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叙事:角色离开房间和社会互动,胡作非为引发各种麻烦,某种程度上是对青少年原始内心的呈现,是对那一代人的警告,也是披着低俗笑话的社会讽刺……另一部分是它们一起看MV,然后进行粗鄙的评价,与那些正经冷静的专家形成对比,《瘪四与大头蛋》引领了如今形形色色的批判媒体。
《瘪四与大头蛋》第三季出现的角色黛薇儿(Daria)后来也衍生出独立剧《拽妹黛薇儿》,讲述女主的高中生日常,塑造了聪慧、尖锐又朋克的青少年女性形象,他们无情地嘲讽和解构流行文化、社会阶层、性别和种族,同时也无法摆脱自己身上成长的烦恼,既有生活气息又气质超然,又颓又酷,是不可多得的美式青少年动画剧集,笔者相当推荐。
 结语:MTV、MV与动画的新时代
MTV频道,从来不只是播放MV那么简单,它是视觉文化来袭、图像入侵一切的表征,它是约翰·菲斯克口中的“视觉高潮”(visual orgasm),它带来了新鲜的视听体验,改变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方式。
对动画而言,它带动了一批风格多样的动画内容进入大众视野,让行业资本意识到青少年动画乃至成人动画的市场价值。美国动画媒体Animation World Magazine在1997年曾经这样报道:
在MTV之前,电视动画的种类是非常受限的,然而当多样化的动画被证明是有市场之后,各种不同风格的动画才开始出现在电视上。MTV获得成功之前,像卡通频道(Cartoon Network)这样专注动画内容的频道根本不可能出现。
动画MV为独立动画师提供委托,让他们不再被商业世界排除;让前卫艺术不再令大众费解不再神秘,挑战了主流和独立的二元对立;鼓励创新的理念也影响了一代动画人。有赖于MTV,北美动画短片在90年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
在MTV的带领下,一时间,许多电视台都愿意聘用独立动画人,制作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剧集。于是在90年代,我们有了福克斯《辛普森一家》尼克卡通《莱恩与史丁比秀》《淘气小兵兵》卡通频道《妙妙卡通秀》(What A Cartoon)短片合集以及由此衍生的《德克斯特的实验室》《飞天小女警》等剧集。而没有卡通频道,又不会有90年代日本动画在美国的广泛传播,以及Adult Swim频道的成立……
MTV顺应了青少年对多样化影像内容的需求,带来了【音乐 x 动画】在媒介上的碰撞融合,也带来了【主流商业 x 独立艺术】在产业和观念上的碰撞融合——让主流文化更接纳另类风格,让独立动画更好过,为动画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参考资料

1. Chris Robinson, CTW and MTV: Shorts of Influence. 
2. Cinemassacre, Beavis and Butthead - Angry Video Game Nerd (AVGN)
3. Craig Marks & Rob Tannenbaum, I Want My MTV: The Uncensored Story of the Music Video Revolution. 

4. Gunnar Strøm, The Two Golden Ages of Animated Music Video. 
5. Lilly Husbands, The 'Quasi-Artistic Venture': MTV Idents and Alternative Animation Culture. 
6. Marsha Kinder, Music Video and the Spectator: Television, Ideology and Dream. 
7. Mattew Perpetua, The Greatest Animated Music Videos. 
8. Tom Sito, The Late, Great, 2D Animation Renaissance. 
9. Vulture, The 100 Sequences That Shaped Animation. 


- END | 动画学术趴 -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