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人学习经济学
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杜甫”的《暮年》
背后的问题更难解
©文:邓新华 /文
编辑:瑞秋的春天
人们对市场的各种质疑,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去思考长链条的因果关系,并且还受到情绪、利益、成见的影响。
最近,“杜甫”的《暮年》火了。
很多人已经出来辨析了,这根本就是鸡汤大杂烩,不可能是杜甫写的。
看到这个“诗”,我想起,七、八年前,我和一个朋友,经常在工作之余,在阳台上聊天,那时我就思考过一个问题。
在中学时代,你做数学题、物理题,做得对不对,自有老师来判卷。当然,老师也偶尔会错,但不管怎样,不会出现“哪个答案人数多,哪个就是对的”的情况。
但是离开学校之后,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不再有人判卷,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思考得对不对。如果你思考错了,但恰好大多数人跟你答案一样,那你就很容易坚信自己是对的。
就拿“杜甫”的《暮年》来说,尽管有很多具备诗词功底的人出来辟谣,但这些辟谣文章,大概率是不会被多数信谣者看到的。因为,爱诗词的人,和爱鸡汤的人,其实是不同的圈子。那个圈子的人,是不会主动去传播辟谣文的。
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暮年》仍然是杜甫写的。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例如: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段话至今仍被多数人认为是杨绛写的。
“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房里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外面风雨琳琅,满山遍野都是今天。”
这段话至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张爱玲写的,许多资深的张迷也这样认为。
很显然这是胡兰成编造的。张爱玲不可能写这么烂的句子。
“杜甫”的《暮年》、“杨绛”的“最曼妙的风景”,“张爱玲”的“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水平都很低,但,对于那些喜欢的人来说,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句子水平很低。他们深信这写得“太好了”!
别人指出来,没用,因为,你们不是判卷的老师。
这些烂句子,许多人以为好,无非是个审美问题,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经济问题上,很多观点错得离谱,但许多人却深深信服,这会恶化人们的处境。那些信服者自己,也是受害者。
像日本,凯恩斯主义搞了30多年,从未见效,但许多日本人、包括多数经济学者,仍然深信不疑。
也有少数学者指出凯恩斯主义的错误,但,那有什么用?你又不是判卷老师。
像美国,联邦越来越扩权,管制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撕裂,但,多数人还是信他们信的那一套,别人指出错误也没用。因为,你又不是判卷老师。
这是人类思维的困境。
我不主张社会设立“判卷老师”,来判断人们的观点对不对,那会扼杀思想的多样性。
那么怎么摆脱这个人类思维的困境?
我想,有两个方向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  思维科学的发展、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科学方法论,对群体思想变迁的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大幅降低这种现象。我认为这个方向有希望,但耗时会很漫长。
第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如果人工智能自动搜集大数据,并得出结论“市场的算法才是对的”,那么,更多人会信这个“评卷老师”的。
现在人们对市场的各种质疑,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去思考长链条的因果关系,并且还受到情绪、利益、成见的影响。这就像不甚懂诗词的人,容易把《暮年》当成真是杜甫写的。而人工智能不含情绪、成见、利益立场,只听逻辑的,它们必然得出市场的有效性的结论。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