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虚妄无所驻,空如净琉璃。(虚极子语)
玻璃是最古老的完全人造材料之一,它是一种呈玻璃态的无定形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是从石英或其他砂石中获得的。在制造玻璃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硅土熔点,要加入助熔剂,一般来说会加碳酸钠,也就是苏打。这样生产出来的玻璃叫苏打玻璃,俗称“软玻璃”,因为它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吹制成型,既适用于制作高度复杂的玻璃艺术品,也适用于制造设计简单的日常用品。
▲ 古埃及玻璃香膏瓶
现藏于斯图加特符腾堡州立博物馆
西方古代的玻璃生产中心在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叙利亚。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著名的玻璃产地是威尼斯的穆拉诺岛,那里生产的玻璃以晶莹剔透著称,因其质地纯粹近乎水晶,这种玻璃也被称为“威尼斯水晶”
▲ 威尼斯水晶玻璃圣杯(17世纪中叶)
现藏于穆拉诺玻璃博物馆
在制造玻璃的过程中,如果以碳酸钾助熔,就叫钾钙玻璃,俗称“硬玻璃”。在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有悠久的硬玻璃制造传统,他们以橡木和山毛榉的草木灰作为助熔剂,并把这种玻璃称作“水晶玻璃”。与苏打玻璃相比,高品质水晶玻璃的硬度和光泽度使其适合切割、磨制和雕刻花纹。
▲ 萨克森奥古斯都强力王盖杯(1730)
现藏于斯图加特符腾堡州立博物馆
一般来说,苏打玻璃呈现出暖色调,而硬玻璃往往发绿且容易被杂质污染,不能形成晶莹剔透的效果。到了十七世纪,移民到波希米亚地区的威尼斯穆拉诺玻璃工匠通过无数实验终于生产出了透明且有光泽的硬玻璃,取得了硬玻璃技术的突破。
▲ 波希米亚“吾辈何为”盖杯(约1715)
现藏于华沙国家博物馆
与此同时,1674年,在威尼斯学习了玻璃制造技术之后回国的英国商人乔治·拉文斯克罗夫特(George Ravenscroft)在伦敦发明了一种含铅量高的水晶玻璃——燧石玻璃。此后不久,燧石玻璃也在波希米亚出现了,至今仍以波希米亚玻璃闻名。与苏打玻璃相比,铅玻璃凝固得更快,质地更硬、更亮也更重。
▲ Rummer“罗马杯”(1677)
乔治·拉文斯克罗夫特 制
现藏于华沙国家博物馆
17世纪下半叶,水晶玻璃在欧洲各地传播开来。这一时期玻璃工艺的另一项重大创新来自德国的炼金术士约翰·昆克尔(Johann Kunckel)。1679年左右,昆克尔在波茨坦的玻璃作坊里面发明了“金红宝石玻璃”,这种玻璃迅速占领了勃兰登堡地区的奢侈品市场,当地贵族争相购买金红宝石玻璃器物,以张扬的金色和红色来彰显豪奢气派。
▲ 金红宝石茶壶(17世纪)
约翰·昆克尔 作
现藏于柏林市立博物馆
▲ 金红宝石茶盏和盏托(17世纪)
约翰·昆克尔 作
现藏于柏林市立博物馆
▲ 金红宝石“干杯”(17世纪)
约翰·昆克尔 作
现藏于柏林市立博物馆
自17世纪以来,上图这种无足玻璃酒杯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广受欢迎。由于这种玻璃杯没有底足,只能空杯倒放,这意味着,在宴席上,手持这种无足玻璃酒杯的客人必须一次性“干杯”才行。当时在意大利,人们多以优雅方式把握精致易碎的威尼斯玻璃杯来控制饮酒适度,而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则正好相反,人们使用这种没有底足的“干杯”来鼓励畅饮,一醉方休。
下期预告:倾倒的罗马杯
上海馆新展超好玩~
点击阅读原文,惠购全家福套票及88元成人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