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个多月了, 分离焦虑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不少朋友开始和我求助,怎么帮助孩子改掉磨蹭拖拉的习惯啊?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永恒的难题,不管你家孩子多大,都会头疼。
之前也写过几篇,就像我之前说的,我自己的很多育儿感悟,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有迭代。
那今天用一个新的角度再来谈这个问题。
1
导致磨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磨蹭是表现,任何问题都需要找到背后真正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在管理学上有个“情景式领导力”模型,也非常适合帮助我们诊断育儿问题。
孩子很多问题,起决定因素的无非两个:能力和意愿,这两者缺一不可。
面对一件事,孩子是高能力高意愿的时候,就不存在磨蹭了,这时我们就需要正面反馈。
除此之外,就会出现各种拖拉、作妖了。
那么结合这个模型,我们就很容易定位孩子问题,并且也有了一一对应的方法了。
2
增大容错空间
先来聊聊“有意愿-没能力”,这个情况是经常会被我们误读,从而错误处理的。
小D 3岁刚过,给她买了人生第一双需要系鞋带的运动鞋。她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非要自己琢磨怎么
平时在家琢磨也就算了,她每次出门前,都非要自己系鞋带,而且不系好还不能出门。

我一开始也会耐心等待,到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切换到了“催催催”的模式,后来小D出门变得异常磨蹭了。
然后,我就开始唠叨她,拖拉磨蹭,不曾想这样反而让她出门变得更加慢了。

有一天,我进修的教授来家做客。她知道我最近头疼小D磨蹭这件事,就主动和小D玩,系鞋带的游戏。

他俩拿着一双鞋,教授不急不慢地引导小D系鞋带。一开始用口令,小D做不到了,她就手把手帮忙。
两个人做成功后,她又鼓励小D自己再试一次。小D仍然不行了,她继续帮忙,直到小D自己做成功了,两人击掌庆祝。
结果,系鞋带这件事,他们花了整整两个小时。

我做完饭菜出来后,和教授开玩笑说,您耐心真好呀,两个小时才系完鞋带,换做我肯定要炸毛了。
教授仍然笑着和我说,有一种慢,叫做你妈妈觉得很慢。
都半小时了,怎么还没吃完

都一个多小时了,怎么才写这么一点
对于孩子来说,“两个小时”毫无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记住的是“我学会了系鞋带”,而不是“我花了多长时间在系”。
有时候我们所说的“磨蹭”,只不过是我们用自己的节奏强加给了孩子。这时,我们就需要适当增大容忍他人错误的空间。
孩子也有自己的内在秩序,我可以不认同,但我的确不该非要让周围所有人都达成我的标准。
对于每个孩子刚刚开始掌握的技能,多留一点时间,降低一点心里对于“优秀/完美”的期待。
只要孩子还是发自内心地想做,那么保持练习,能力提高了,自然也就不拖拉了。

(我们家出门磨蹭后来的确就好了)。

3
善用游戏力
再来说说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有能力,但是没意愿,故意用“磨蹭”来逃避做这件事。
这样的情况也很多的,比如磨蹭起床、磨蹭写作业、磨蹭收拾玩具,等等。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两个原则外加用好游戏力。
1、时间“具象化”
买一个沙漏。沙的流逝,就是在给孩子一个具体明确的提醒。有了更加直观的概念,孩子自然也就有了心理预期。
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玩一个游戏,叫做“5分钟可以做什么”。
小D会说,可以收拾玩具,可以喝两杯牛奶,可以读完一本书,等等。
我就会把这个沙漏放在一旁,和她一起做她提出来的这些事情,看看是不是可以做完。当然,我们也会什么都不做,等待5分钟的过去。
这个过程中,她真实体会到时间的流逝,更加关键的是,她也体会到了利用好这5分钟的差别。
可以无所事事,也可以做那么多事情。
帮助孩子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就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选择,她可以自己决定,在哪些事情上珍惜时间。
育儿这件事上,一定要多提供孩子更多的“选择权”,这一点非常关键。孩子可以不遵守,但我们不能不提供。
当然,等孩子大一点了,我们带着孩子学习如何看钟表。这个以前写过,就不重复了👉改善孩子拖拉问题,从认识时间开始
2、承担结果
如果明确孩子是有能力,磨蹭只是为了逃避,那么我们就不能妥协原则。
当孩子可以清楚地感知到,磨蹭并不能“占便宜“,反而更”吃亏“,自然她就不会轻易磨蹭了。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规则清明的家庭环境,并且坚决让孩子承担结果。
我如果看到小D反复在同一件事上磨蹭,我并不会只是就事论事说她,而是会开家庭会议,再次强调我们家的家规,并且把其中针对性的这条突出说。
让小D明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则,这个规则不仅仅针对小D,爸爸妈妈也会遵守,遵守的好处是什么,如果不遵守会有什么结果。
然后,回归到日常生活,当小D再次出现磨蹭时,我只需要重申她如果不及时做需要承担的后果就好了。

3、快进游戏
有朋友肯定会说了,有时候非要孩子承担后果,她闹得更厉害了怎么办啊。
小D也会的,这时候就需要一点点游戏力来帮忙了。我们经常玩的是“快进”游戏。
对于有一些她慢慢在做、拖拉着做的事情,我就会说,“好,现在开始快进”,然后看她快快地做;

然后我再说,“慢放”,她就要放慢速度做;当然,还可以“正常播放”。
这个游戏她也会指挥我来进行。通过这个游戏,并不是非要控制小D啥都像我这样执行力很高、干脆利落地做完(虽然我也好希望啊,哈哈)。
但至少有机会让她不排斥地去更有效地做完一些原本她懒懒散散完成的事情。
而这个过程中,她是在我陪伴下,哪怕不情愿,也做完了她必须要完成的,这就叫做“跟进结果”,让孩子“承担结果”。
4
暂时放手
我的行动力很强,我特别明白像我们这样的父母,对于孩子很多“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非要慢吞吞”,那种心痒痒的感受。
但这7年的育儿越来越让我明白,育儿是“看到”,而不是“我以为”。
孩子是慢慢长大,一点点做到,而不是一眨眼就达到我的标准。

对于小D的“慢”,我只盯“有意愿-没能力”和“没意愿-有能力”这两个象限,并且每个象限每个阶段最多只抓两件事。
剩下的我都学着先放手,做减法,抓大放小。
有时候孩子的散漫很可能是我们“抓得太紧”,因为他们失去掌控感,觉得反正“做”和“没做”都要被唠叨,于是就有了无形的抗议。
所有的叛逆,都是没有被赋予长大的权利。
这样的减法,反而大大激发了小D的自我管理效能,越来越多的事情变成了“既有意愿,又有能力”,而“能做到”的感觉又正面激发了她的成就感。
而这个恰恰就是“情景式领导力”模型的核心。
我们并不需要逼迫孩子都进入第一象限,但通过有策略地改变其他象限的环境和引导方式,让孩子自发地想要做更多“第一象限”的事情。
磨蹭,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主观的,它的存在是依附于社会的客观标准。

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很难一样,它们之间有条鸿沟。
当孩子深陷其中时,他们就会感觉无助和挫败。而父母最差的引导就是一次一次因为指责让孩子无法爬出来。
希望今天的这些分享,能让我们有策略有方法地帮助孩子把这道沟填上,让他们学会把遇到的问题包容到自己的世界。
这才是成长,不是用问题打败孩子,而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世界可以变得更大。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假期回归的第一天,和大家分享了几个小故事👉 假期聚会听朋友聊孩子,自己的育儿焦虑也化开了发现大家的留言都好精彩。
我今早起床才觉得自己从假期的状态走出来了,感觉全家都恢复正常生活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啊?

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接下来期盼的就是春节了,哈哈哈。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