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公众号:梁山微木说历史
他的第一本书《有趣有料的隋朝史》已经出版,在京东和当当都有销售。
以前他只写古代史,像《为什么李靖的名气远不如卫青、霍去病?》阅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点赞量2万多。
如今他也开始写近代史了,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他都会详细地介绍。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他一下。
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
《隋唐300年》第225篇
解密,李愬雪夜入蔡州的技术难度有多高
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的运气发达,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所以,在写历史的时候,我始终相信任何一次奇迹的背后,都必然深藏着一个完美的计划。
霍邑之战前,李世民几何般的预料了事态的发展进程,史书中没有说明原因,但我猜测他必然掌握了大量关于宋老生的情报。
李靖3个月灭东突厥,4个月灭吐谷浑,每一次都像东风导弹一样,咬着敌军数千公里,对其进行精准打击,史书中也没有说明原因。但我猜测,敌人的军队中必然有大量的唐军间谍,或者唐军之中,必然有对敌人了如指掌的俘虏。
以上猜测,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都特别强调过,虽然没有丝毫的证据,但我相信,只要是一个凡人,都不可能凭空预测未来,哪怕是千古名将。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就和李世民、李靖所创造的军事奇迹相反,史书对其进行了详细了记载,刚好从侧面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猜测。
在故事开始之前,我们不妨再回忆一下,当时唐军和淮西军的战争态势。
814年,唐宪宗李纯调集了9万大军,兵分数路讨伐淮西,其中最主要的有两路:北路和西路。
但是,一直打到了816年年底,唐军5换主帅,都没有丝毫进展。
817年1月,李纯报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终于把毛遂自荐的李愬任命为了唐、随、邓节度使,全权负责西线战事。
李愬经过一个月的装孙子,成功迷惑了敌人,趁机夺取了文城,而文城距离淮西军的老巢蔡州仅有120多里。
下面,我们继续讲后面的故事。
李愬这边刚刚拿下文城,唐朝的北路军也突然开了挂,在大将李光颜的带领下,大败了淮西的三万兵马,占领了之前两年都没有攻下的郾城,距离蔡州不到200里。
吴元济听闻两个重镇全被唐军突破,顿时大惊失色,赶紧把驻守在蔡州的精锐部队,调到了郾城附近的洄曲城,以及文城附近的吴房县。
在洄曲城和吴房县的中间,吴元济还让人修建了大量的栅寨,像一颗颗钉子一样,扎在了唐军前进的路上。
为了拔掉这些钉子,李愬把手下最得力的十员大将(统称山河十将)全都派了出去。
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唐军基本清除了这些障碍,将郾城与文城的防线连在了一起。
而在双方交战的过程中,李愬还做了很多的其它工作。
例如原先的军令规定,谁要是唐奸,就灭了谁全家。而李愬不但废除了这一军令,还把唐奸们带到洗浴中心,好好地做了一番心灵的按摩。两三分钟之后,很多唐奸就被感化了,成了双面间谍,把敌军的真实情况汇报给了李愬。
再例如每一次抓获俘虏,李愬都会亲自当他们的心理辅导老师,给他们讲解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积极改造,重新做人的俘虏政策,并详细地向他们询问了淮西的地形地貌和兵力分布。
连唱了几个月《爱的奉献》,李愬慢慢地搞清楚了进入蔡州的所有路线,淮西的所有兵力部署,以及最为绝密的情报——蔡州的守军只是一群老弱病残。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终于浮现在李愬了的脑海之中——奔袭蔡州。
为了实现计划,李愬把刚刚投降过来的淮西大将吴秀琳,叫到了自己的营帐,准备与其商量对策。
但没想到,吴秀琳却直接批绝了。他表示,大哥,上一集,别人已经给你说过我的能力不行了,你还问我,尴尬不?
李愬这才想起来,好像还真有这么一回事。不过,吴秀琳也没有让李愬失望,他又推荐了一个人——李祐。
此人是淮西骑兵中的猛将,驻守在文城东边60里外的兴桥栅,以前唐军多次攻打过兴桥栅,但每一次都被李祐打得哭爹喊娘。
李愬大喜过望,本着谁出主意谁干活的原则,便准备让吴秀琳去劝降李祐。
可吴秀琳又拒绝了,他表示,此人性格刚硬,想让其投降,只有一个办法——活捉。
可以想像,李愬这时候的心情,肯定想把吴秀琳大骂一通,你这不是上坟烧报纸——骗爷嘛。如果李祐说捉就捉,那么唐军早就打到蔡州城下了!
但李愬还是忍了下来,再烂的办法,也比没有办法强嘛,万一成功了呢。
于是,李愬开始天天派人,蹲在兴桥栅的门口,只要发现李祐出营,立刻飞马上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之后,机会还真就来了。
当时已经到了夏天,麦子熟了,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荷尔蒙的味道,不是动物嗷嗷叫着要交配,而是农民伯伯、唐军、淮西军三方势力,要抢着收割麦子。
有一天,为了抢产量,李祐便亲自带了一支小部队,跑到了兴桥栅西边一个叫张柴村的附近割麦子。
李愬立刻心生一计,把手下大将史用诚叫到了跟前,嘱咐他说:
“你带领300名骑兵,埋伏在那片树林里,再派人在前面摇动旗帜,假装要烧了他们的麦堆,李祐平时小看官军,一定会率军前来驱赶。到时候,伏兵四起,李祐必定被擒。”
史用诚得令,马上按照李愬的吩咐去行动。不一会,一向勇猛的李祐,还真就被活捉了回来。
李愬随即拿出看家本领,又来了一曲《爱的奉献》,歌还没有唱完,李祐就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投降了。
在以后的几个月里,李愬经常性的屏退左右,只让李祐和另一位降将李忠义,待在自己的身边,商讨如何偷袭蔡州。
但他们三个人过于亲密的举动,又引发了一次意外。
唐军将士们本来就极其痛恨李祐,自己的兄弟、士兵,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死在了李祐的刀下。
如今活捉了仇敌,不但不杀,还给予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婶可忍,叔也不能忍啊。
于是,这些人天天在李愬的面前说李祐的坏话,一会把李祐贬成了淮西的内应,一会把李祐贬成了没有人性、颠倒黑白的二五仔。
俗话说,三人成虎,谎言重复了一万遍,就成了真理。
李愬虽然不相信李祐会反水,但唐宪宗李纯的智商,有时候还是挺很让人着急的。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李愬绞尽脑汁,又想了一条计策。
他忽悠诸位将领们说:“既然诸位怀疑李祐,那就把李祐送到长安,让天子杀了他吧!”
于是,李愬亲自给李祐套上了枷锁,并命人将其送往了京城。
但就在李祐去长安的路上,李愬早已偷偷地给李纯上了一封奏疏,说明了李祐的重要性,要求赦免李祐。
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李纯一看到奏疏,就很配合的释放了李祐,并派人将其护送到了前线。
那些天天喊着宰了李祐的嘴,这才被堵了起来。
为了彰显自己的信任,李愬又让李祐担任了自己的贴心保镖,天天挎着40米长的大砍刀,在自己的营帐中来回溜达。
另外,李愬还把手下最精锐的3000名六院兵马交给李祐指挥,并亲自训练这些人,如何搞突袭。
在这一套糖衣炮弹的组合拳之下,没过多久,李祐便成了李愬最忠诚的部下,同时也是最得力的助手。
至此,李愬终于拥了突袭蔡州的全部主观条件,即:
1、淮西的地形地貌与兵力分布地图。
2、两名熟悉敌情的猛将。
3、一支善于突袭的部队。
但是,李愬觉得还不够。为了让敌军继续放松警惕,他又放了两个烟雾弹:
第一次,他找了一群老弱病残,去攻打了一下附近的朗山。这些群人很快就被打了回来,一个个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只有李愬哈哈大笑,搞得别人还以为,他没有曹操的命,却得了曹操的病。
第二次,他又亲自率军去攻打了一下附近的吴房县,很快唐军就攻破了外城,斩杀了1000多人。但是马上就要攻破内城的时候,李愬却不再攻打了。大家都劝他说,只要他一声令,吴房县必然被攻破。可李愬只轻轻地回了一句:“这不是我的计策。”就率军回去了。
为什么要放这两个烟雾弹,文章的最后我们再揭开谜底。总之,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愬终于把突袭蔡州提上了日程。
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老天爷却突然下起了雨来,没错,不是雪,而是雨,而且下起来没完没了,李愬只好暂时放弃了偷袭的计划。
而就在李愬等待的时候,坐镇长安的唐宪宗李纯却坐不住了。
仗已经打了四个年头,朝廷几十年的积蓄已经挥霍一空,老百姓们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不少地方官员上书表示,耕地的牛都给朝廷拉粮草去了,百姓们只好用驴来耕田。如果再打下去,这些驴估计也要参军了。到时候,老百姓们除了饿死或者造反恐怕别无选择。
李纯看罢,心急如焚,于是,又把宰相们召集了起来,询问对策。
不必多想,这一次还是往常一样,大部分人都争抢着回答:“士气低落,粮草耗尽,除了退兵,还有何法?”
唯有裴度一言不发,默默地注视着大家。且不说忠君报国这些高大上的理想,就是刺杀之仇,他也绝对不能善罢甘休。
当所有人不再说话的时候,裴度终于用不大,但异常坚定的声音说道:“臣请往督战,誓不与此贼共生。”
李纯倍感欣慰,当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节度使,全权负责前线战事。另外,在裴度的推荐下,又任命大文豪韩愈为行军司马,一共前往淮西。
为了让裴度没有后顾之忧,李纯又将裴度的政敌几乎全部贬出了京城,以示自己平叛的决心。
裴度将要启程的时候,李纯又亲自前往通化门为其送行。
裴度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以及路边萧萧的落叶,顿时百感交集。既有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也有如堕烟雾的不知所措。
前路漫漫,那么多百战名将都寸步难行,自己一个书生能行么?
回头再看看皇帝李纯那种望眼欲穿的眼神,以及朝臣们蔑视的暗笑,裴度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他知道,此去他已经押上了所有的政治前途,甚至连同自己的生命。
如果此战不胜,朝中的主和派一定会用唾沫把自己淹死,甚至是碎尸万段。
想到这里,53岁的裴度不由地气血上涌,对着所有人大声喊道:“贼若一日不除,我则一日不回。”
李纯一听,忍不住潸然泪下。是啊,裴度押上了一切,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四年以来,我力排众意,一意孤行,虽千万人吾往矣。
为了削藩,我日夜忙碌,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为了削藩,我省吃俭用,却耗光了所有的家底。
为了削藩,我不惜背上昏君的骂名,让老百姓们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可是,五名主帅,竟然全部折戟沉沙。如果裴度也败了,结果必然是罢兵言和,我的声誉、我的威望又该何存?甚至是祖宗的基业,大唐的江山,能否保得住,都是一个相当大的疑问。
不成功,便成仁,此时此刻,李纯和裴度,这两个大唐帝国最有权势,最让人羡慕的大人物,都已经被逼到了绝境。
当年8月,抱着必死决心的裴度,首先来到了北路军的前线郾城。
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将士们之所以萎靡不振,除了北军主帅韩弘养寇自重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如果打了胜仗,军中的太监监军就会赶紧派人到朝廷抢占功劳。但如果打了败仗,太监们则会对将帅百般凌辱,仿佛一切和自己无关。
将士们本来就很瞧不起这些缺少零件的家伙,如此一来,将士和太监的关系则完全变成了水火不容。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越骂,我越差,我越差,你越骂。
所以,裴度立刻上奏李纯,取消了军中的所有太监督军,让将领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经此改革,效果是立竿见影,北军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而当裴度在北路军中重整旗鼓的时候,当年10月15日(农历),李愬也终于等来了奇袭蔡州的最好时机。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如同大海中的巨浪,来回翻腾。山川被冷得瑟瑟发抖,河流被冻得僵若死尸,整个天地之间,没有一丝生机。
在所有人看来,这样的鬼天气,最适合躲在家里,围着炉子吃烧烤。但在李愬看来,这却最好的突袭时机。
一来,天气越恶劣,敌军越不可能有防备。
二来,敌军即便发现了唐军的行动,也不能通过烽火台传递战报。
所以,当天一早,李愬便召集了9000兵马,将其分为了三队:
第一队,由李祐、李忠义率领3000人,作为前锋在前面开路。
第二队,由自己与监军率领3000人,作为中军指挥行动。
第三队,由大将田进诚统领3000人,作为后军随时支援。
为了保密,军队出发以后,李愬也没有告诉大家目的地,只是下达了一条简简单单的军令:东方!
经过一天的艰苦行军,傍晚时分,唐军终于来到了李祐的老家——60里外的张柴村。
由于大雪纷飞,淮西军没有防备,再加上李祐对此了若指掌,所以,唐军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张柴村和兴桥栅,并控制住了所有的烽火台。
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李愬又派出了几支小分队,拆除了张柴村前往周边敌营的所有桥梁。
经过短暂的休息,李愬这才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打进蔡州城,活捉吴元济!
所有的将士全都大惊失色,天色已晚,大雪纷飞,大家已经精疲力尽,如今却要深入敌军老巢。这是什么精神?不是大无畏的精神,而是神经病的精神啊!
监军太监更是被直接吓哭了,大骂中了李愬的奸记。可惜,为时已晚,虽然李愬平时喜欢唱《爱的奉献》,但打仗的时候,他一向都是军令如山,决策一旦执行,任何人不得有任何反抗。
就这样,唐军又一次踏上了不知归路的征程。
可老天爷像是和唐军作对一样,夜晚时分,微风突然变成了大风,像一把把刀子一样,朝着唐军士兵的身上,狠狠地扎了过去。大雪也突然变成了暴雪,在大风的夹持之下,完全失去了鹅毛的温柔,更像是一根根锋利的钢针,瞬间就能刺透将士们厚厚的盔甲。
不一会,将士们抗着的旌旗,便被大风撕开了一道道口子。一些士兵终于抗不住了,一个踉跄便倒了下去,从此再也没有起来。甚至有一些战马,走着走着,也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倒在了茫茫的白雪之中(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终于,经过70里的艰难行军,10月16日凌晨三点左右,李愬终于抵达了蔡州城下。
但这时候,突然又出现了意外。
蔡州的城边,正好有一个池塘,而池塘里又喂养了一大群鸭子。9000人的行军,必然要惊动鸭子,而鸭子一叫,又必然惊动城上的守军。
唐军士兵一下子全部被吓傻了,人衔枚,马摘铃了一宿,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蔡州城下,眼看就要成功了,却要被一群鸭子毁了大事。且不说自己能否活着回去,就是回去了,也会被人笑掉大牙。
一时之间,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但李愬知道了以后,却哈哈大笑,立刻下令,让唐军主动驱赶这些鸭子,故意让鸭子们嘎嘎大叫。
原来李愬早就料到了这一切,朝廷的军队,已经三十年没有开到蔡州城下了,这些守军根本不会想到,唐军会来突袭。
而这些鸭子,被养在城下了几十年,守城的士兵肯定早就习惯了鸭叫,如果鸭子不叫,他们估计还睡不着。
所以,鸭子的叫声,不但不会暴露自己,还能掩盖唐军行军的声音。
事实,也果然如李愬所料,鸭子叫了半天,城上的淮西士兵,还都睡得跟死猪一样,没有任何反应。
李祐和李忠义趁此机会,带领着一群精兵,顺利地爬上了城墙。直到这时,守城的士兵还在呼呼大睡。
唐军三下五除二,便将这些人的脑袋全部砍了下来,只把巡夜打更的人留了下来,让他和平常一样敲打木梆。
随后,李祐、李忠义又打开了城门,把所有唐军放了进去。
来到内城,李祐、李忠义故技重施,唐军又顺利地进入了内城。直到这个时候,淮西兵竟然还没有发现唐军的踪迹。
终于,等到鸡叫的时候,吴元济的左右才发现了唐军,但这时,李愬已经率人杀到了吴元济的家里。
吴元济大惊失色,急忙率领着亲信,登上了牙城负隅顽抗(牙城,主帅居住小城,可以理解为军阀的皇宫)。
李愬立刻命令大将李进诚对牙城发动了总攻。所有人都以为,敌军这时候肯定已经噤若寒蝉,拿下牙城,不过是砍瓜切菜。
但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吴元济打得极为顽强,唐军猛攻了一天,竟然没有拿下牙城。
而此时,淮西的精锐正由吴元济的大舅子董重质率领,驻扎在洄曲,距离蔡州不过100多里,只需要一天时间,便能杀到蔡州城下。
如果再拖下去,洄曲的援军到了,李愬必将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
于是,李愬一面命人继续猛攻牙城,一面派人把董重质的家人请到了自己办公室。
双方经过一番平等、友好的协商,李愬把董重质的儿子拎了出来,让他带着书信火速赶往洄曲,劝降董重质。
董重质充分发扬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一接到书信,立刻单人匹马地赶往了蔡州,投降了李愬。
与此同时,吴元济死守的牙城,也终于在第二天(10月17日)下午5点左右,被唐军攻破了。
走投无路的吴元济,只好束手就擒,随后被押往了京城,一刀两断。而他手下的官吏和士兵,甚至是厨房里的伙夫,李愬都充分发挥了人道主义精神,将其全部官复原职。
为了安抚人心,李纯又下召,免除了淮西各个州县两年的赋役,邻近淮西四州,一年的夏税。阵亡的官军,政府向其家属提供五年的衣服和粮食。残废的官军,下半生的吃穿,由政府全部承担。
创造了军事奇迹的李愬,则被任命为了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进封凉国公。
在庆功会上,各位将领纷纷向李愬道贺,并向他请教了,上文中那两个烟雾弹的作用:“当初朗山战败,您为何哈哈大笑?吴房取胜,您又为何不夺取吴房?”
李愬这才道出了谜底:“朗山失利,敌人便轻视我们,因而不作防备。夺取吴房,吴房的人马便要逃奔蔡州,合力坚守,所以我将吴房留下来,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
又有人问道:“冒大风雪而不停止行军,孤军深入而不惧,这又是为何?”
李愬又解释道:“风雪阴晦,敌军才不能用烽火联系。孤军深入,将士才愿意死战啊。”
这时候,唐军将士们才知道,原来李愬早就在下一盘大棋,对战俘的优待,对奸细的放纵,甚至是深受李愬信任的李祐、李忠义等人,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
原来所谓的军事奇迹,并不是赌博似的以身犯险,而是数学式的精密计算。
原来自己心中的步步惊心,只是李愬眼中的水道渠成。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李愬用他的实际行动,将《孙子兵法》的理论与现实,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岂能不胜?
至此,打了将近四年的淮西之战,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您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还望诸位朋友能多多点赞、转发
喜欢近现代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另外一个号:梁山微木”。
未完待续
近现代史精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