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前几天与朋友在外就餐,隔壁桌有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人接电话开了公放,听筒那边传来气愤的声音:“妈妈,我想把我老师杀了!”
妇人眉都没皱反而带着宠溺的语气说:“儿子,怎么了呀?为什么这么说话啊?为什么要把你老师杀了呀?”
我和朋友都愣住了!!
“他骂我,来寝室收手机,我把另外那个假的手机交了,他发现了,还让我把手机交出来,还说我,整个寝室就只说我一个人!”
“乖乖,那你别着急,我给你老师打个电话,让他把电话还给你。”
只见妇人又接通了电话,询问老师能不能把手机还给她家孩子,老师的回答大意是:职教孩子年纪尚处成年之际,学校统一管理,保管手机,周末放假再给学生此类。
“老师,是这样的,我家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孩子姥姥很疼爱外孙,又有病在身,经常会找孩子,所以能不能把电话还给我家孩子?”……如此。
“妈妈跟你老师说了把电话还给你,还搬出了姥姥有病会随时找你,但你老师说学校是统一管理的,儿子,你别着急。”
“那你再给我买个新手机”……
“老公,怎么办?儿子要去杀人……”
我和外国友人三观碎了一地,这个时候孩子说这种话不是应该教育孩子吗?作为母亲,却惯着,还不惜撒谎帮孩子骗老师。
一个母亲的文化层次,可以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和朋友对视了一眼,有什么感想吗?
我在想,这种情况该被教育的是家长。孩子说杀人不是该教育他这是犯法的吗?冲动犯罪难道是没有后果的吗?就算老师或者教育机构的某项规定不合理,也不该纵容孩子如此,还帮着孩子撒谎,是要在什么状态下才教育?是等到孩子真的犯罪后才想起来教育吗?是所有的事情家长都能摆平吗?等到他某天真的杀人了还觉得他是孩子吗?他什么都不知道吗?
朋友看了我一眼,“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在我们家族里,我们首先学习的是礼仪。她这应该没什么文化。”
周围人都看着妇人,也没人出声,妇人还没来得及吃就放下筷子匆忙结账走了。
过来收拾餐具的嘟囔了句:住在前面那个小区的,十几岁就生了孩子,也没什么文化,老公有钱。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印记。
这个母亲的教育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法制博览》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述从犯罪社会学角度剖析孩子受到家庭的影响从而走向犯罪道路的概率。文章中有三种容易“养成”犯罪的家庭模式,分别是: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无条件溺爱的教育方式。其中无条件溺爱的教育方式最常见,也最不易察觉。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下的少年犯的故事。
一个未满14岁的少年,和朋友在KTV,捅死一名X服务工作者,共87刀,他的动机却极其简单:他的朋友与该名X服务工作者,起了冲突,他出于朋友义气。
他的朋友15岁,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忙于工作,疏于管教,辍学在家。
犯罪,来的很突然。
伤害,却来的很长久。
当然,事情的发生没有上述中那么简单,这个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还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比如:这个孩子是留守儿童,与已无劳作能力的年迈体弱的奶奶相依为命,父母带着成年的姐姐常年在外,鲜少回老家,一年寄回来的钱不足3000元。世间唯一的关爱也只来自奶奶。小学没上多久,学校倒闭了,他只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
当然,这不是犯罪的理由,也不是为了脱罪,也不是为了博得同情,这只是他的现实。
这么多的原因里,唯一无法令人释怀的是父母常年的不闻不问,没有电话,更不会有陪伴。在那个大山里,没有人看得起他,甚至都不会有人关注到他,没有人教他做人,没有人引他成长,甚至不知道对错,不知道什么是犯罪后果。最近一次父母回老家还是3、4年前的事。
这一切,原本,或许,可能,一定可以不发生,哪怕有一点点的关爱,哪怕能上个学,哪怕家里有一个陪伴的大人。只是因朋友对他“好”,义气出手,就足以让他做出可怕的决定,杀人,真的是一个很难被原谅的罪刑,哪怕是在娱乐场所,哪怕是X从业者,哪怕都是边缘人。审讯的时候,他却怎么都没有供出朋友,就只说是自己想这么做。
这孩子懵懂和单纯的眼神让你根本无法联想到案件中的残忍手法。家庭条件很差,农村矮房破旧不堪,跟奶奶相依为命,亲友疏离,经常受欺负,菜地里眼看就要收成了,第二天去已经光溜溜了;晒点野果干菜,收的时候也是空空如也;附近的小孩们也经常嘲笑打骂……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随身携带匕首,“经常挨欺负,挨揍,也害怕,也想着可以防身。”
“义气出手”,原本以为是电视剧或者电影看多了,可能来源于模仿。可据他说,家里是前几年才接电有灯,家徒四壁,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手机。
奶奶年纪大,身体也不好,卧病在床很多年,父母把他留在老家照顾奶奶。在农村,4、5岁就在地里摘菜,打猪草喂猪,洗衣服做饭操持家。一天两顿饭,很少有吃饱的时候。每个月200多块,还要省着给奶奶买药。没有看过电视,没有玩过游戏,没有去过网吧,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年纪小也找不到什么挣钱的事儿做,这两年大一些也长高了,看着没那么像童工了,想着出去能挣点钱,也好维持奶奶的生活,可去到哪里都是未成年童工不招,要么就是做黑工,老板克扣钱甚至一分不给。
离家出来后就交到了这一个朋友,单亲家庭也没大人管,带着他去小超市小偷小摸点儿吃的用的,去工地偷点铜铁卖了换点儿钱,有了钱朋友就带他去KTV,“特别小的包房,朋友每次到那之后,就会出现很多丑的老女人,然后他们就一起出去了,我就在包房里等他回来。”问他知道朋友去干嘛了么?“不知道。”
他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甚至都不会在点歌机里点歌,也不会唱K ,就干坐着等他朋友。
犯案进去后,最担心的是身体不好的奶奶,更担心会有人欺负她。
也联系过父母,他们并没有回来也没有下文,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有。进去之后朋友给他存了500元饭钱后再也没有露过面。
写到这,心情很压抑。
为什么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会出现在这样的娱乐场所里?直到在看守所里,到法院,他朋友的父亲才反应过来青春期孩子的X教育或者X引导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情上都是。
这,仅仅是全国、全世界少年犯罪中的一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青少年犯罪不是越来越少,反倒越来越多了。
青少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并呈现低龄化、物欲化和严重暴力化的特点。而其中家庭系统的影响力最大。
少年犯是一个特殊的犯罪群体,其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很大的缺失。加之,五花八门的社会娱乐时常冲击孩子的生活,他们大部分因缺乏鉴别能力而犯罪,与成人的知法犯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的少年犯罪,不光局限于抢劫偷盗,随着社会发展,他们现在接触到的网络、娱乐场所、视频影视、手机快讯,导致现在少年犯罪率激增,社会普法没有完全覆盖。哪怕现在科技网络、社会资讯如此发达,现在的法盲人员还比较多。
最后,也希望社会普法教育的全面普及推行可以到
普法全面化开展,少儿化、老年化,全民化,包括一些偏远山区,最好在学校的课程里,定期最好开一期普法课堂,让它变成我们普通大众的硬性知识(就像语数外一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