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
题图:长津湖
编辑:好运莲莲
本周知乎高分来啦~
快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分电影吧~
《长津湖》
知乎评分 8.4
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71 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
观看《长津湖》除了军事,还有哪些历史细节和历史人物值得了解?
答主:神奇的四月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刻画的很好。
就是火车刚进入朝鲜时候,遭遇到了美军的轰炸,余从戎叫伍万里和张小山带粮食袋撤离。
志愿军在战斗间隙啃食冻硬的土豆
志愿军作战中就雪吃炒面
有句俗谚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咱们国内战争一般粮草都是就地征收,出国作战要自备口粮,没有粮食就打不了仗。
美军也深知这个道理。
空袭补给线,遇车就炸、遇人就炸,就是要把中国人活活饿死、冻死在朝鲜的群山里。
那粮食袋里装的应该是炒面。
一种北方地区的干粮,面粉混各种粗粮炒成干粉,不用开火就能和凉水吃。
这种现在难以下咽的食物,据我爷爷回忆,在当时的朝鲜也算是好东西。
在前线,要让给战斗部队和伤员吃。
为啥我对这个情节印象深呢,因为我吃过炒面。
我小时候是我爷爷带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家的窗台上,总是放着一盒炒面。
一个花花绿绿的饼干盒,边缘带着一些斑驳的锈迹,打开盖子,能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麦香。我指着那淡黄色的粉末,问他是啥。
爷爷有一只耳朵是聋的,问他话,他总要拢着耳朵再听一遍。然后不经意的答,是炒面。随后用开水沏上一碗。我拿着小勺,舀上一勺,淡淡的糊味,不好吃。
这时候,爷爷就会非常及时的放一勺红糖。
看着那抹黑红色在粘稠的糊糊里变成一个漩涡,我才动嘴品尝。这回是甜的。
这时候,我爷就说,这叫先苦后甜。
口炒面一把雪,以前抗美援朝时候,干吃,没有红糖。
他不爱吃炒面,也不爱讲以前的事情。在我童年的印象里,他就是个喜欢打牌、爱看电视的农村胖老头。
直到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他去过朝鲜,是去干什么,耳朵是怎么聋的。
也许《长津湖》里的雷公如果没有牺牲,也会活成爷爷那个样子吧。
那年,和万里一样的年纪,解放军来我们庄了,我爷爷就参了军。
一路从解放战争打到抗美援朝。
他心里有两座桥,一座是解放桥,平津战役他从桥上走过,解放了天津。
另一座叫鸭绿江大桥,抗美援朝胜利后他从这里凯旋归国。
他一生最大的荣耀,就是出过国,打过仗,但是这属于普通人的平凡的光荣,他从没有对别人夸耀过。
看《长津湖》的时候,很多情景都能和我爷爷的回忆对的上。
千里和万里两兄弟,就像极了我爷爷和他的连长。战友之间亲如兄弟的感情,老兵带新兵,哥哥和弟弟的亲情,这部电影里描写的很真实,能引起共鸣。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英雄是帅的,是挂满了勋章,是满满一肚子故事。
但是长大后我懂了,英雄是平凡,是责任,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中国的英雄,不会穿着花里胡哨的戏服飞天入地,也没有超凡的神力没有钢筋铁骨。
他们是工人,是农民,是一个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老百姓。
在人民需要他们时,他们站出来,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当天下太平,海清河晏之后,他们解甲归田,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
就像电影里说的,他们打仗是为了他们的后代不打仗。
从朝鲜归国之后,我爷爷在县城的小卫生干到退休,然后回到农村继续做一个农民。
他当初的战友们,大多也是如此平凡的过了一生。
他没有锦旗,也没有军功章,唯一的一枚朝鲜和平纪念章也被邻居家的熊孩子玩丢了。
他对于那场战争的纪念,除了几个平淡的故事,就只有在鸭绿江畔的火车站和我奶奶抱着儿子拍的一张照片。
那照片现在也发黄了,不知道被收到哪里去了。
似乎谁也不记得,这个喜欢在院子里看房檐下燕子飞来飞去的胖老头曾经在火线抢救下无数伤员,和战友穿过敌人飞机大炮的重重封锁,越过朝鲜的崇山峻岭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也没人知道他是如何在冰天雪地攥着干巴巴的炒面和美军飞机斗智斗勇。
但我明白,即使我们都不记得,历史也将记得他们。
他们的名字也会永远铭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我爷爷前几年逝世,看着他最爱看的电视剧《朱德》走的。
如果我能带他看这部《长津湖》那该多好。
知乎热门文章
本文内容来自「知乎」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觉得好看就点亮「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