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即可订阅

2020年3月,肆虐的新冠肺炎病毒威胁着无数人的生命安全。此时,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接到了一通来自德国西南部城市海德堡的求助电话: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拉贝大夫想请中方为他所在的医院提供抗疫药物援助。这位大夫名叫托马斯·拉贝,正是二战时期南京安全区主席、《拉贝日记》作者、被赞誉为“中国辛德勒”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孙辈。
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26岁的约翰·拉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后受聘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雇员,曾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多地工作生活。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方圆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共建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其中就包括拉贝在南京的住所和办公地广州路小粉桥1号。在战火纷飞、外敌放肆的岁月里,安全区为约25万名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拉贝家的院子也保护了约600位难民。
约翰·拉贝的壮举被制作成电影(上:电影海报)、歌剧(下:歌剧剧照),在世界多地上映
日军攻占南京后,拉贝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成为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写道:“……目睹这些情景是不会有好心情的。我要亲眼看到这些残暴行径,以便我将来能作为目击证人把这些说出来……我丝毫不后悔留了下来,因为我的存在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感到极端的难受!”在写日记的同时,他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
《拉贝日记》影印本
《拉贝日记》入藏中央档案馆
1996年12月,尘封近60年的《拉贝日记》由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奉献给了世人,这本长达2000多页的日记被誉为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2016年4月,约翰·拉贝家人向中央档案馆捐赠《拉贝日记》南京卷,即《敌机飞临南京》1至6册共8本。与日记一同捐赠的还有拉贝使用过的红十字臂章等当时保存下来的历史物料原件。档案馆馆长李明华指出,此次《拉贝日记》南京卷入藏中央档案馆,将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史证。
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壮举一直被中国人民铭记。拉贝之孙、海德堡大学医学院的托马斯·拉贝大夫的请求很快得到了响应。2020年4月,经过全力协调,多方捐赠的指定药品、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物资跨越山海,由中国驻德国使馆从柏林专程驱车700公里,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德国海德堡市政府、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和托马斯·拉贝本人的手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说:“抗疫物资包装箱上以紫金草和和平鸽为底纹,醒目处印着一句歌德的名句‘生活之树常青’,旁边还盖有一枚约翰·拉贝先生曾使用过的印章,有‘福祉长隆’四个字。这些文字和图案,默默传递一种健康的祝福,也表达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意愿。”托马斯·拉贝收到中国捐赠的物资后,激动地说:“在这个疫情肆虐的特殊时刻,来自中国的馈赠让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不会忘记向朋友施以援手。我向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使馆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托马斯·拉贝(左一)与海德堡市政府代表(左二)
接受中国捐赠的防疫物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八十年前,拉贝作为一个德国商人,以他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参与了反对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斗争,对中国人民给予了极其可贵的援助。八十年过去,中国在全球战“疫”的特殊时刻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拉贝先生当年的恩情。
(文章来源: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