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树妈妈

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9
跟身边妈妈聊天,说起孩子被打的话题,基本一半以上的妈妈都支持打回去。
我也觉得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打回去」是个可行的方法,但是凡事没有绝对。
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就非常有代表性。
这档节目会邀请一些明星以教官的身份,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
其中一位教官,叫王弢(tao),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也是著名体操冠军刘璇的丈夫,目前已经生了二胎,算得上有经验的爸爸。
他处理两个孩子矛盾的方式,就在微博上引起了热议。
看到男孩维尼动手揪另一个男孩小薯条的头发,王弢二话不说,就让按着小薯条的手,让孩子立马「揪」回去。
这条视频的评论区里,大部分人都觉得,就应该教孩子打回去:
但节目中的教育专家,并不认可这种做法,觉得这是以暴制暴,不利于孩子性格培养。
网友们的评论和专家说法看似都有道理,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打架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解决方式很考验父母的智慧。我觉得有很多事情,都比「打回去」要更重要。
孩子的事不要过于干预
咱们还从节目说起。看完节目完整的视频,大家会发现两个孩子的冲突,其实完全是一场误会。
教练让大家集合,维尼还坐在地上发呆,所以小薯条才走过来,轻轻扒拉了下他的头发,这是善意的提醒。
看到维尼表情不对,小薯条也赶紧解释了:我是叫你起来的。
不过,维尼对肢体接触可能比较敏感,觉得自己被欺负了,立马回击,狠狠地揪了小薯条的头发,并把他薅到了地上。
两个孩子都没有恶意,只是行为有些过激,动手没有分寸。
只要家长从中调停,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帮忙解释清楚,很快就能解决问题。
但王弢拽着小薯条打回来的行为,却把矛盾进一步放大了。
对小薯条,王弢上来就是一句「没事」,然后用 4 个「不哭」,孩子的情绪根本被理解和接纳。
这种情况下,孩子又被生拉硬拽去打人,这种强势更吓得他不知所措,崩溃大哭。
而维尼,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嘴里一直嚷嚷着:是他先动的手。
王弢完全不听他的解释,最后导致维尼情绪也失控了。
我自己觉得,孩子之间,有口角和矛盾,这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这些冲突和争执,也是培养孩子独立,社交和性格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大人没有了解清楚前因后果,就急着解决问题,反而剥夺了孩子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正如弗兰克·克拉克所说:家长可以传授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一课是,如何离开父母独立生存。
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他身边,如果将来孩子需要独当一面了,我们还能拽着他的手,逼着他回击吗?
如果能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家长就尽量不要干涉。
没有了解清楚事情,没有和孩子沟通,就更不能武断替孩子做出决定。
谁家的孩子谁心疼,父母天生就有预设立场,把自家孩子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而父母的这种片面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强化孩子「被欺负」的感觉。
这样一来,孩子也会变得敏感多疑,把正常的冲突理解成欺负。
到底什么是「欺负」?
在节目回访中,王弢也解释了自己这样做的理由:
因为维尼不是第一次动手了,所以想另辟蹊径,让他感受下被欺负的感觉。
可维尼爱动手,真的是故意欺负其他孩子吗?
整个节目看下来,这个孩子的确是权利意识较强,容易为了保护自己而动手。
之前和另一个小女孩姌姌玩时,两个孩子一起钻到了桌子下玩。
因为自己的衣服被压到了,空间又小,姌姌就想把维尼推出去。
结果维尼拿起书朝姌姌扔,打到了对方。
很明显,他根本没有分清情况,不知道什么是冲突,什么是欺负,只是觉得自己权力被侵犯,欲望没有满足,就暴力解决。
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教他「反击」的前提是,搞清楚「冲突」和「欺负」到底是什么。
在《教养力》一书中,就对冲突、欺负、甚至霸凌,都有非常明确的定义:
「冲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 平等的权利或力量关系
  • 非故意,没有伤害别人的意图
  • 两个孩子都感觉到难过、懊悔
  • 孩子希望解决问题,修复关系
  • 不会造成孩子感情上的伤害
图片来源:电影《巴黎淘气帮》
而「欺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 不平等的权利或力量关系
  • 故意的,目的为伤害别人的行为
  • 只有被欺负的孩子感到难过
  • 欺负人的孩子不会感觉懊悔,且不需要任何解决方案
  • 会对孩子感情或者身体上造成威胁
而当「欺负」变成一种长期性,且多次发生的事件,就演变成了霸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冲突和欺负这两者之间,叫做不友善行为」,值得我们警惕:
就是孩子没有主观恶意,只是在社交中,没有把握好分寸和界限,做出的短期「攻击性」行为。
图片来源:电影《看上去很美》
比如刚刚开始社交,抢别人的玩具,又或者起外号之类的行为。
如果有这种行为,一定要坚定地制止,不然孩子将来就很容易变成别人眼里的「小霸王」,朋友也越来越少。
而作为父母,我们也是一样,选择帮孩子出头,一定要分清楚这些区别。
提前预防:
我们能教孩子哪些事?
帮孩子认识冲突和欺负的区别之后,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提前演习,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
▎面对冲突,如何合理解决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他能和别人更好的相处,而很多冲突,在演变成打架之前,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解决。
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我希望…….

倾听并认可对方的权利和感受:是的,我知道你也……
提出其他方案,解决问题: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
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在这一次次练习中慢慢提升的。
图片来源:电影《小屁孩日记》
▎安全是第一原则
在很多危险来临的时候,孩子的第一反应,决定了他能不能避开潜在的危险。
尤其在力量悬殊,处境不利的情形下,选择求助老师和家长,才是明智的做法。
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才是我们要给孩子的底线教育。
▎态度,是比反击更重要的事
正如蔡康永所说:我们相信还击是必要的,相比还击的力量,我们更要培养孩子还击的智慧。
比起还手,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那就是盯着他的眼睛,大声的呵斥,明确的拒绝:
打人是不对的,你再动手,我就要打回去了 / 告诉老师 / 父母了。
盲目的动手并不是勇敢,语言的震慑力,也远比肢体的回击更猛烈有力。
▎退无可退,有力回击
就像综艺里专家说的那样,打回去是一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我自己也并不支持。
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那种绕不开、躲不过的「欺负」,这时候打回去,即是反抗,更是自保。
被欺负后家长的不同表现
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说完了孩子如何应对,再来说说父母的一些常见做法,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小孩子间的打闹嘛,没关系。
当孩子求助时,是他内心力量最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一旦父母选择忽视,诘责,孩子的挫败感会进一步加深。
久而久之,他们很容易觉得,被欺负是自己的错,变得敏感自卑,不敢反抗。
——打回去啊!打不赢,我就打你
前几天,我还在微博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位爸爸一边手把手教儿子打回去,一边叮嘱自己:
你只要把他打哭了,回来爸爸就奖励你,你要啥我就给你买啥。
虽然不知道前因后果,但在一般情形下,我个人不太支持这种做法。
一方面,孩子如果因此变得睚眦必报,斤斤计较,以后不容易交到朋友,融入不到集体。
另一方面,天性温和,不爱动手的孩子被逼着「打人」,对他们反而是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然,父母把主动权教给孩子,也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了。
在孩子被欺负之后,最需要父母做的,就是情绪的倾听,感受的接纳:
我知道,你被打了,一定很委屈。
爸爸/妈妈理解你这样做的原因,你已经很棒了!
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什么吗?我会保护你。
也只有在父母这里,孩子得到了理解和安慰,知道有人在身后做自己的后盾,才有勇气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反抗。
就像宫崎骏说的那样:成长是一笔交易,谁都要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我真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一帆风顺的长大,但更希望他们能拥有对抗风雨的能力,走属于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
别忘了文末【点赞】【在看】噢~
—— End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只等你的关注。微信号ID:chengzhangshu99。

领取学习资源

爸妈亲子课堂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
回复上方关键词领取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