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人学习经济学
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诺奖光环下的误导
斯蒂格利茨错在哪里
© 文:张是之
编辑:瑞秋的春天
☄  按:《不平等的代价》一书大概是去年购入,看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也就放下了。前几天偶然看到胡舒立对斯蒂格利茨的专访,算是找到看不了下去的原因。视频看后不吐不快,又细看了一下这本著作,写了约有八千字的评论,算作书评。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要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力量大。”——凯恩斯
一、涓滴理论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1979年克拉克奖、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参加201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之后接受《财新周刊》总编胡舒立的专访。斯蒂格利茨还被誉为“自由市场经济学家”的批评者,采访中对自由市场和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提出了一贯的批评。
采访中斯蒂格利茨说到“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conomics):“当你给予富人足够的金钱,那么其余所有人都能够获益,但这种理论是无效的。”进一步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尝试过将数万亿美元投入到大型银行中以应对危机,但结果是普通群众依旧失去了住所,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养老金,并且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经济进去了严重的萧条期。”
这个观点也出现在其著作《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不平等的辩护者提出相反的论调,他们认为给上层群体更多的钱会有益于每一个人,部分原因是那样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长。这是一种被称为‘涓滴经济学’的想法。最近这几年恰好是涓滴经济学的反面,聚集到上层群体的财富是以牺牲中下层群体为代价的。”(《不平等的代价》 斯蒂格利茨 著 张子源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 p.7)
斯老认为“涓滴过程”造成了更大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将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最终演变成为社会问题。但是,果真如此吗?用一个真实世界的例子,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涓滴效应”的本质。
乔布斯创建苹果公司,并凭借其才华和努力将苹果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公司。姚明不仅个高,而且篮球打得好,刻苦训练,最终登陆NBA,成为球星。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用结实的身体和勤劳的双手,在上海某个建筑工地上卖一份苦力,成为一名熟练的建筑工人。
姚明在美国的时候曾为乔布斯的苹果代言,并因此获得一笔不错的代言费,这部分代言费成为姚明财富的一部分。姚明后来回到中国,定居上海,在上海购买了一套房子,而这套房子正是某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参与建设的。姚明从苹果公司拿到的代言费的一部分,最终为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支付了工资。农民工带钱回老家消费,给孩子买糖买玩具,或者在老家盖房子。
“涓滴”的过程明显:乔布斯的部分钱以代言费“滴落”到了姚明手里,姚明的部分钱以房产购买费用“滴落”到了地产商那里,地产商的部分钱“滴落到”农民工手里以支付工资,农民工的部分钱“滴落”到了文具店。
那么问题的源头,乔布斯的钱从哪里来?答案是浅显可见,当你在用iPad我在用iPhone,乔布斯的财富有你我的一部分贡献,其财富源自于全球自愿主动购买苹果产品的每一个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同时,也是在购买乔布斯那独步天下的才华和企业家精神。才华和企业家精神并非人人都有,而是一项稀缺品。
回头再看,是否真的如斯蒂格利茨所言,“聚集到上层群体的财富是以牺牲中下层群体为代价的”?乔布斯把苹果产品卖到全球,每一笔交易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者自愿主动,甚至排队把钱给苹果公司,作为交换得到苹果产品,这个过程消费者牺牲了什么吗?没有,如果他认为是牺牲、有损失,他一开始就不会购买。这就是消费者主权。
那么,斯蒂格利茨的观点错了吗?对错各占一半!斯老说,“当你给予富人足够的金钱,那么其余所有人都能够获益,但这种理论是无效的。”他的错,错在这句话的主语不明确,“当你给予富人足够多的钱”中的“你”具体所指何人,斯蒂格利茨无论是书中还是在采访中都没有进行明确。而正是这个主语的缺失,将带来巨大的误导,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或机构给了“乔布斯们”一笔足够多钱,从而让他们变得富有了。这句话正确的一半,放在这个系列评论的最后来讲,暂且不表。
如前所述,乔布斯之所以成为乔布斯,是全球消费者用钞票进行“投票”的结果,乔布斯进而能够做出更好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人为利己而利他”,这是另外一个斯前辈——亚当·斯密的思想——乔布斯给姚明钱,是因为姚明帮助他扩大了苹果的知名度;姚明给地产商钱,因为地产商盖了让他满意的房子;地产商给农民工钱,是因为农民工提供了质量合格的劳务。
金钱和财富,在“涓滴”的过程中,刺激了更多的劳动输出和产品输出,比如苹果和房子。乔布斯、姚明、地产商、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受益者,没有谁是单纯的牺牲者。
二、不平等的代价
这个世界的确有很多不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客观存在。如果仍以乔布斯、姚明、地产商和农民工为代表的话,他们的确分属不同的阶层,每个阶层的收入差距都是巨大的,是不平等的。但这个不平等,是不是一个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斯蒂格利茨认为,“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就是你没有给予一些人机会。”但正如刘军宁在《投资哲学》中所写:“如果这些机会与你的能力根本无关,这些机会就不是你的机会。打篮球的科比不必嫉妒打网球的费德勒的成就,因为网球不在科比的能力圈之内。”
需要给农民工去NBA的机会吗?需要给姚明进入苹果工作的机会吗?农民工兄弟既没有乔布斯的才华,没有姚明的身高,也没有地产商的经验和精明,但他在用自己的勤劳创造财富。他因此就应该去嫉妒乔布斯、姚明和地产商的收入吗?他应该因为巨大的收入差距感到不平等吗?实际上,他既不应该嫉妒也不会去嫉妒。
但是当斯蒂格利茨出现后,特别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身份出现,指出社会的不平等已经很严重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为农民工们和“姚明们”的收入差距鸣不平了。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用“低收入群体”这个词代替了农民工,用“高收入群体”代替了“姚明们”。
在《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中,则是直接以“最上层的那1%人群”来指代富人群体:“最上层那1%人群却设法占有了国民收入的巨大比例——超过了1/5,尽管他们的有些投资是赔钱的。”“美国社会最上层的0.1%的家庭所拥有的收入是社会底层90%家庭平均收入的220倍。财富分配甚至比收入分配更为不平等,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的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1/3。”“上层的1%群体攫取了比国民总收入65%还要多的财富。当上层的1%群体收入惊人时,大多数美国人的境遇实际上变得更差了。”(《不平等的代价》 斯蒂格利茨 著 张子源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 p.3~p.4)
正是这种以“最上层的那1%人群”进行的泛指,不追问财富的具体根源,不深究人的智力、生理、努力、环境的具体因素,而只专注于最终结果的不平等,这个思路贯穿了《不平等的代价》一书的始终。书中旁征博引,数据繁多,看上去很专业很学术,但整个立论建立在了一个不具体细问、不深究探察的偏见基础之上,整本书因此也就成了“沙滩上的建筑”,失去了根基。
古典经济学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水钻悖论”问题,说的是水是人生命的必需品,而钻石不是,但为什水却很便宜而钻石很贵?通常的回答是因为自然界水的供应充足,而钻石则是自然界的稀缺品,所以水贱而钻石贵。物以稀为贵,没错,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更深层面,价格实际上是一个具体的人对一个具体的物的主观价值判断,值多少钱?值还是不值的问题,是一个主观判断(实际上是主观的边际判断)。这个主观判断,需要具体的场景,缺乏具体场景的描述,离开了具体的不同的人的判断,“水钻悖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问题。你说钻石值钱,但沙漠中你需要一杯水救命止渴的时候,你一定会舍钻石而取水。
斯蒂格利茨在论述不平等的问题的时候,通常前面会加上“社会”两个字,也就是“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关于社会的定义并不清晰,“社会”是一个概念,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实体。当讨论一个不平等的问题时,对比是否平等的双方实体不清晰,代之以模糊的“社会”概念,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即不足取。如同“水钻悖论”一样,没有具体的实际场景和事实,没有具体的涉及人员,这种模糊不清的“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斯蒂格利茨指出了我们看得见的、所呈现出的结果的不平等,却忽视了不平等的根源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人的迥异的天赋、环境还有背后的努力。同时,他把不平等的根源归咎于市场,认为市场的失灵则需要政府出手,却忽视了往往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的缺失,如果市场失灵,如何相信政府就不会失灵?(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人人生而平等”不过是个美丽的传说和愿望,“生而不平”才是真实的世界。大部分人可能永远无法在身高上超过姚明,那么如何才能平等地与他“平起平坐”呢?但是,也正因为“生而不平”才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乔布斯不需要去当建筑工人,姚明不需要设计苹果产品,农民工不需要会打篮球,他们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努力创造财富,通过自由市场的交换,世界变得再平等不过了。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The Gini coefficient ,also known as the Gini index or Gini ratio),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基尼(Corrado Gini)在1912年提出关于收入分配不平均的一种衡量办法。
其具体含义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大于这一数值容易出现社会动荡。(百度百科)
讨论不平等的问题,毫无疑问,“基尼系数”是被引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各种文章和场合都可以看到作为基尼系数出现的一个小数,用以对比佐证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你看人家国家的基尼系数才零点几,中国的基尼系数都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了,社会越来越不公平了,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基尼系数被刻画成了一支精确的“温度计”,社会问题一测便知。
《不平等的代价》一书也提到了“基尼系数”的问题。“测量不平等的一种标准方法是基尼系数。假如收入是与人口成比例分享的——底层的10%群体大约得到收入的10%,底层的20%群体大约得到收入的20%,以此类推,那么基尼系数就会是零。也就是没有不平等。另一方面,假如所有的收入都集中到最上层的一个人手中,那么基尼系数就会是1,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完全’不平等。”(《不平等的代价》 斯蒂格利茨 著 张子源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年版 p.21)
基尼系数的误导,首先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论基础之上,认为收入和财富是一个“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前文所述,乔布斯的财富来自于全球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姚明财富的一部分来自乔布斯,建筑工人财富的一部分来自姚明。这个财富的流动过程并不是一个“分配”行为,而是一个自愿的互惠互利的交易行为,是一个交易的过程。
基尼系数第二个误导,是对不平等(不公平)问题原因的忽略。用一个统计数据意义上的样本空间作为计算收入的主体,完全忽略掉了导致收入差距巨大的各种可能因素。乔布斯、姚明和建筑工人,在身体、智力,以及努力程度上的差异,在基尼系数这里完全抹掉不存在了。对比度量出他们的财富差距,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他们的收入都已经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之内最大化了。
基尼系数是一种算法,解决的是如何度量分配的不平均程度,作为计算方法的基尼系数,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定律、假设或推测。也就是说,它仅仅可以作为一个计算方法和工具,计算结果本身无法得出进一步的推论。深入分析实际问题本身,需要借助其他理论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周其仁教授指出基尼系数的两个问题,其一是以现金收入为基础的收入测度,离实际的收入和分配状况尚有不小的距离,其二是即使得到公认的准确度量,“收入差距”与“分配不公”也不是一回事。基尼系数本身并不能指证分配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没有理由把基尼系数作为研究分配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世事胜棋局》周其仁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p126.)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利用国家统计局城乡入户调查的资料,坚持研究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在1988、1995和2002年3次组织样本入户调查,分别估得这3年全国基尼系数为0.38、0.45和0.46。中国国家统计局基尼公布基尼系数2014年为0.469,2013年为0.473,2012年为0.474 ,2010年为0.481。(百度百科)
(图片来自互动百科,1978年的基尼系数很难实测,0.18应为估算值)
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呢?Nothing! 假如姚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前,他成不了球星,那时候也没有建筑工人,大家收入相对平等(其实仅仅是看上去相对平等,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普遍贫穷都没钱。但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是我们想要生活的年代吗?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是住在建筑工人盖好的舒适的房子里,用着乔布斯的产品,看姚明打球!
改革开放以降,收入差距的确越来越大,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质量较之以前大幅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由地寻找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圈”,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造财富,同时利用市场交易来满足自己各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而市场则是财富能够得以交换互利的保证。这才是关键,基尼系数本身并不重要。
全球税制
斯蒂格利茨在采访中提出:“应建立一个全球化的机制,针对所有企业的全球税制体系,设立最低税额或基于各国销售情况的全球总收益的税额,可以应用不同的征税手段,现行税制实际上鼓励了避税行为。”
这个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企业通过全球化的注册和设立工厂,进行合法避税,造成了政府税收的减少。直接一点,这个建议真是糟糕透顶,潜在危害巨大。
山东诸城有家有名的制衣企业,建厂之初原本选址在临近的另外一个县城高密,高密地处胶济铁路沿线,四通八达,地理位置更为优越。但诸城这边开出了前三年免税的优惠条件,硬是将这笔投资“抢”了回来。后来这个制衣厂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有名的品牌上市企业,不光造就了大量就业机会,还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时至今日,总体经济发展上,诸城多次入选全国百强县,领先高密很多年。张五常教授在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时候提出了“县际竞争”的理论,认为县与县之间的竞争给企业家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诸城和高密的例子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脚注。
全球化时代,市场是开放的,竞争是全球的。“县际竞争”是于中国之内,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则是于国家之间。一个国家要吸引资本和人才,需要想方设法提升竞争力。英属开曼群岛,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地方,但是当我们把一些公司和这个地方联系起来的时候,一定会对它产生好奇。在开曼首府乔治敦注册成立子公司的美国企业超过150家,其中包括可口可乐、英特尔、甲骨文、宝洁公司等。中国的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网龙、慧聪、金山软件也都是在开曼群岛注册。
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s)是一个避税福地,没有附加条例限制贸易发展,没有外汇管制,外汇在开曼群岛进出自由。美国大企业通常在这里注册成立子公司,母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把赢利转移到子公司,这样公司大部分收入就不必向美国税务局呈报,可以合法避开高达35%的美国公司所得税税率。斯蒂格利茨的建议则是利用全球统一税制,试图堵塞避税的通道和空间,实际上也就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家的生存和创新空间,原本可以投入到设计研发的资金会因为税收而大幅缩减。
国家间竞争的另外一个例子是遗产税,虽然很多国家仍然保有遗产税,但是近年来却有不少国家或者地区取消了遗产税。香港在2006年2月11日宣布废除遗产税,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瑞典、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也相继取消遗产税。遗产税的弊端不难理解,遗产税往往会逼走富人,迫使他们通过移民方式来避税,导致资本外逃。富人带走的不仅仅是资本,同时带走的还有技术和企业家精神,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正是这个原因,一些国家或者地区,就通过取消遗产税来吸引资本和人才,与开曼群岛的做法实质上是一样的。(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613254.html)
现实中的反例则是欧元区的问题。希腊经济疲软乏力,还想赖账;德国经济尚可,要求希腊偿还债务却要背负骂名。欧元诞生后,欧元区的货币和货币政策实现了统一,都归欧洲央行管,各国没有了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但财政政策还都掌握在各个国家自己手里。各国的政治、财政、经济形势不尽相同,比较优势也不同,却通过货币的铁链把不同的船拴在一起。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97年指出:“统一的欧元将把本能通过汇率机制轻易调节的分散的经济冲击演变成政治上的分歧,从而加剧政治上的紧张态势。政治一体化能够为货币一体化铺平道路,但在不合时宜条件下推动的货币一体化将成为阻挡政治统一的障碍。”以希腊为代表的“欧猪五国”的表现无疑是对弗老推测的证实。
斯蒂格利茨的“全球税制”建议显然不靠谱,如果说美国的高税率下促使公司合法避税是“逼良为娼”的话,斯蒂格利茨的建议则是要公司无路可寻,连“娼”都没得做。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放心,那就是竞争之下,没有哪个国家会支持他的建议。
斯蒂格利茨说,“当你给予富人足够的金钱,那么其余所有人都能够获益,但这种理论是无效的。”前面说过这句话对错各占一半,错的地方在于富人的钱并不都是别人给的,实际上是自己挣的。而这句话正确的地方在于,现实的确存在只给富人钱而不给穷人钱的不公平的情况,最典型的则是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无论是通过印钞还是货币信用的扩张,货币总量的增加并没有伴随着实际财富的增长,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富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更多的固定资产得以尽可能减小通胀对财富的侵蚀,而穷人普遍没有固定资产,更多以攒钱的方式来积累财富,通胀的结果便是穷人变得更加贫穷,财富差距加大,的确更加不平等了。
但这个过程与财富创造的过程截然不同,这个过程的始作俑者实际上是各国政府。由财富创造能力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整个过程伴随着财富的创造;而由通胀造成的不平等,整个过程没有着财富的创造,而是伴随着对财富的掠夺和侵蚀。遗憾的是,斯蒂格利茨的书中并未对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加以区分,而是相反进行了混淆。
斯蒂格利茨热心于关注“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显示出了一个经济学家的人文关怀。但其分析过程中误把“社会”作为一个实体,没有具体区分不平等问题的实际根源,同时认为收入和财富是一个“分配”的过程和结果,忽视了财富的积累实际上是一个创造和交换的过程,虽有诺奖的光环和厚达三分之一的数据引用注释,仍然无法掩盖其理论的缺憾以及与事实的背离。
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正确与否,都要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力量大。”因为诺奖的光环,经济学家的思想和理论自然是备受关注。若不加辨析毫无保留得接受其观点,被误导恐怕在所难免。罗宾逊夫人曾说过:“我学经济学,就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欺骗!”这句话,说的好极了。《不平等的代价》一书的腰封显示林毅夫、张维迎、汪丁丁鼎力推荐,不因诺贝尔奖的光环而轻信,这是我对本书读者的建议。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