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鬼首天龙
某天,在厕所里,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看着,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写鲁迅先生的,确切的说是写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的。这篇文章文笔尚好,把这位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凄苦悲凉的一生描写得非常凄苦悲凉,所谓的“不是寡妇胜似寡妇”,而且用朱安女士自己的话来讲“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使这篇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让读者对朱安女士给予无限同情和怜悯之感,与此同时,对新文化运动中伟大的旗手鲁迅先生的冷漠无情平添几分憎恶。这难道就是作者的目的吗?
今天的人群里有不少“民国粉”,所谓的“民国范儿”这个词儿大概是陈丹青先生的原创,在“民国粉”们的眼睛里,民国是一个“黄金时代”,是一个文化大师辈出的时代。看过不少的书,说民国的人和事儿,文化大师们风流倜傥,红粉佳人们倜傥风流,相互辉映,光彩照人。当把这些或风流或下流的故事说腻了之后,又有人把眼光瞄向了那些文化大师们的结发之妻,这些被男人们无情抛弃的、默默无闻的、在忍受了一生的寂寞煎熬之后,终老死去的女人们,开始相似,结局雷同,这才是真正的悄悄地来,轻轻地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倘若不是有人故意说起这些女人们,没有人会注意她们的曾经存在,更不会有人在意她们的喜怒哀乐。
从鲁迅开始,说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的事迹,我以最大善意揣测人心,这大概是因为鲁迅先生的名气最大,且金字招牌最耀眼,拿鲁迅先生说事儿自然吸引读者的眼球;倘若不是这样,作者以对鲁迅先生的厌恶之情,这文字自然可以作为一支毒箭发射出去,以流矢伤人于无形之中,然后一脸的无辜状显示于人前,真是好手段!以朱安女士一生的凄苦悲凉,倒映出鲁迅先生的无情冷漠,不管他鲁迅先生生前多么的勇猛,也不必怕他不躺着中枪了!如果这也是一种战斗的话,我真的不以为这是一个战士的行径!
如果说以朱安女士的不幸说鲁迅先生的事儿具有某种意义的话,我可以再给你们罗列出一系列的女人名字,她们与朱安女士的人生遭遇别无二致!陈独秀之于高晓兰、徐志摩之于张幼仪、梅兰芳之于张明华、郭沫若之于张琼华、蒋中正之于毛福梅、林彪之于汪静宜、郁达夫之于孙荃,等等等等。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在中国,特别是在民国时代的中国,似乎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悲催的女人!我这里所谓的“成功”,就让我们给予最庸俗的理解吧!其实,不管你怎么理解这些男人的成功或不成功,在他们的背后都是一个不幸的女人!朱安女士的悲催命运并不属于她一个人的。
以朱安女士的遭遇可以说道说鲁迅先生的人品么?前面说过,朱安女士的悲催命运并不属于她一个人的,她不是一个人在悲催。说鲁迅先生无情也好冷漠也罢,这无情与冷漠也绝非鲁迅一个人所拥有。这种无情与冷漠与其说是对于一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倒不如说是对于那个毫无人性可言的传统与文化的。忘了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我的理解是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而毫无幸福可言的婚姻之内,除了无情与冷漠,还能有什么呢?
述说朱安女士的不幸,关注鲁迅先生的人品,我不希望这是作者的目的。朱安女士的故事不是不可以讲,但是当朱安女士作为在那个时代一群悲催的中国女人的代表的时候,有问题的肯定不是鲁迅先生的人品,而是这国传统文化的品质了。不客气地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所造就的婚姻内容,对于中国女人,毫无人性可言。一个中国男人力挺这国的传统文化,我是可以理解的,在成千上万的文化装逼犯里面,总会有一两个成功装逼上位的,便可以尽情滴享受着这传统文化给自己带来的诸般好处。最起码让自己的女人必须是三从四德的,逆来顺受的。我不能理解的是,某些中国女人也力挺这国的传统文化,我以为这就是纯粹的傻逼了!
在中国现代史上,1924年到1927年,国共两党结成第一次统一战线,进行北伐与革命,这段历史被称为“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国民革命政府一度迁都到湖北武汉,蒋介石率军北伐,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在湖北湖南地区发动农民造反暴动,不仅打土豪分田地,还动员妇女们反抗封建婚姻。于是,成千上万的女人们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中来,当过激的革命行动终于激发有产阶级的武装镇压的时候,有一支由女人们组织的革命队伍表现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前仆后继,奋不顾身,与前来镇压围剿她们的军队进行殊死的搏斗。当然,其悲惨结局可想而知了。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问一声:这些女人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关于在上个世纪在中国发生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赤贫的中国农民在共产主义理论的鼓动下而进行的对有产阶级的掠夺和屠杀。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们大多出身于富裕的有产阶级家庭,他们之中有地主家庭出身的高富帅,也有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白富美,他们毅然而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家庭参加革命,很多人从此走上不归路。有学者研究这一现象,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革命运动称之为“代际革命”,即青年人对父辈们发起的一场革命运动,原因无它,这是新旧两种文化观念的冲突。当年轻人决心以生命去改天换地的时候,这现实的社会,这传统的文化,肯定是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电影《黄金时代》上映,有汤唯主演主角萧红,据说这部电影的票房不尽人意,但是对于萧红的关注和议论实在不少。有不少成名的文化人纷纷揭萧红的底牌,描述出了一个二逼文学女青年的形象,让不少曾经听说过萧红这个名字的人们平添了几许厌恶之情。可不是么,一个没有谋生能力却不甘平庸生活的女人,一个没有钱却任性的女人,一个两次怀着他人的孩子出嫁的女人,很难不让人厌恶,甚至鄙夷。看到过有人絮叨过民国红粉的风流与雅致,萧红肯定不在这个红粉行列里面,但是,萧红这样的女人,在当时却是大多数,只是她不甘心沉沦,挣扎了几下,弄出了动静而已。更多的与萧红类似的女人们无能也无力挣扎,甚至连挣扎的念头都不敢有。
关注过民国时期的几位中国文学史上留名的女作家的出身与经历,张爱玲和林徽因就不用说了,有文坛常青树之称的苏雪林后来在台湾师范大学和成功大学任教,庐隐与林徽因和冰心齐名并称“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冰心和丁玲也不用多家评论,她们是新中国红色作家的女性代表。虽然这几位女作家的人生际遇和最终结局格不相同,但是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旋律,就是在与旧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旧的家庭生活做抗争,接受基督教洗礼的自然有一番别致风景,而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女人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我曾经以刻薄的语言调侃过曾经聚集在延安宝塔山下的革命青年们,说他们是二逼青年,他们以革命而追求进步,不过是性荷尔蒙分泌过剩,发生了作用力罢了。我还说过,二逼青年追求自由都是从追求生殖器的自由开始,我真的太刻薄了。我想,假如我或我们,生在那个时代,未必不是一个我们今天看起来的二逼青年。二逼是青年的主旋律,不二逼何以称青年?但是,当一个个二逼青年们纷纷出走并反叛自己的家庭,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一场革命运动之中去的时候,这就不是二逼青年的问题了,我们应该问一声: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内容造就了这些二逼青年?肯定是二逼的社会和二逼的文化!
原创不易,您的关注、转发、打赏、点赞
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