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的电信诈骗狂潮,在多个国家愈演愈烈,新套路层出,高学历者也频中招。


最近,有位在英生活多年的博士被骗12万英镑(约合105万元人民币)。 
在美国,9月6日至15日的10天里,波士顿大学有4名学生被骗,损失最大的是两名中国留学生,分别被骗15万美元(约合96.7万元人民币)和2.5万美元(约合16.1万元人民币)。
在加拿大,滑铁卢市警方9月初披露,有两名中国留学生共被骗走超过15万加元(约合76.6万元人民币)。
……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总是有人上当,高学历人群也不能幸免?
你或许接触过反诈宣传,自认“百毒不侵”,但你在现实中遭遇过电信诈骗的考验吗?你的亲友们也都经得起考验吗?
骗子们广布陷阱,随时等着下一个猎物掉进去。事实证明,总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套路,或者难以识别变换了的套路。
留学生和海外华人更是面临中外骗子夹击的局面。
下面,多位当事人和知情者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我们还会揭穿某些伪造文件的破绽,都是希望帮大家把防线筑牢一些。
博士被骗105万,只追回1%
Alice在英国生活多年,是位博士。她被一伙人骗走了12万英镑(约合105万元人民币)。
她先是接到一个显示来自中国的电话,对方自称执法人员,要求跟她视频对话。视频里,对方穿着制服,报出了她的身份、工作等信息,然后让她找个僻静的地方接电话。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法官”“检察官”轮番出现,说她涉及诈骗洗钱案,还发了所谓中国“最高检”“最高法”的文件给她看,说是在联合英国金融监管部门进行调查,要求她配合进行资金监管清查、取保候审。(其实,这类文件有很多破绽,本文稍后会有配图解析。)
对方还不准她告诉亲友。她也觉得不能连累其他人,所以就守口如瓶。
示意图
Alice先后分6次从英国的银行账户向对方的英国账户转账(其中一个收款账户甚至是她自己的名字),总计12万英镑。然后,对方又找理由叫她再转这么多,她这才意识到可能被骗了,上网一查,果然!
她赶紧报警,并去开户银行报告。理论上,英国的银行和支付机构可以帮客户追回被骗的钱,但需要有力证据。而那伙骗子开户的机构也提供虚拟货币交易,给查清事实造成了障碍。(涉及虚拟货币,追查难,切记切记!)
Alice是今年夏天被骗的,3个月过去了,调查还没结束,她目前只追回了大约1%的损失。
而很多针对留学生和华人的诈骗案里,资金是没有经过英国金融系统的,要想追回,更是难上加难。
“通缉令”来了,罚款30万保平安?
Alice跟英国警方交流时得知,最近又有很多华人和留学生被骗,尤其是苏格兰地区。“英伦后浪”也了解到了苏格兰的一些案例。
9月中旬,中国留学生Jack到爱丁堡后不久,突然找父母要30万人民币,说是要提交存款资金证明给学校。追问之下,Jack支支吾吾,只是说有急用,但不会乱花。
家里人觉得不对劲,咨询了在英的朋友,确认了学校不会有这种操作。家人又联系了房东和学校,希望他们帮忙了解真相,但因为是私人事务,对方也爱莫能助。
父母又对Jack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他才说出了原委:
他接到一个电话,说“中国海关”查获了一个诈骗集团,掌握了他的个人信息和信用卡资料,怀疑他涉案。对方给他发来一份“通缉令”,还给了一个链接,网页上就有这份“通缉令”,列出了他的个人信息,包括住址、生日、照片、学校、父母姓名和在职单位等等。
示意图
对方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交罚款保平安。不能离开电脑监视器的范围,包括睡觉时,否则后果自负。不许跟任何人透露此事,否则不但他会有很大麻烦,还会给家人惹来麻烦。

Jack被这阵仗吓坏了,连觉都睡不好,只能硬着头皮向家人要钱。
幸亏父母起了疑心,坚持查证,最终悬崖勒马,避免了损失。
知情人士向“英伦后浪”透露,这是近期苏格兰地区中国留学生报告的至少第四起电信诈骗,前面3起都已得逞,受害者损失巨大。
从以往案例来看,这样的损失是很难挽回的。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李睿懿今年6月曾介绍说:中国境内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窝点已经向境外转移,境外窝点作案已超过六成;受诸多客观因素所限,公安机关在境外通过警务合作或者司法协作等方式取证,执法难度极大
骗走9万还不够,张口再要50万
开学季确实是诈骗的高发期。布莱顿的中国留学生Mary也是在开学季亲历了一场骗局,被骗的钱至今也没追回来。
去年10月,她的英国手机多次接到同一个陌生英国号码的来电,她起初没有接听,但后来还是接了。对方说中文,自称快递公司DHL,说她有一个包裹没有领。她并没有寄包裹,只好暗自猜测是不是她姐姐给她寄了点什么。
电话转接到所谓DHL总部,对方说包裹里有违法物品:一些护照和银行卡。
Mary提出异议,对方建议她报警,并马上转接到了所谓“北京的公安局”。“警官”说,包裹被扣了,里面有一些非法集资的银行卡,还有一些护照,于是给她做了“远程笔录”。
示意图
两三天以后,所谓“北京朝阳警方”又来电说,要进行资金排查以确认她的资金是否合法。
电话又被转给了“检察官”,对方叫她下载了一个加密通讯App以防止窃听。此后就通过那个App联系,消息被读取后就自动销毁。
然后,Mary按对方指引,通过中国的银行账户,把手头仅有的9万元转给了对方的中国账户。
后来,对方要她再转50万元保证金,以“取保候审”,等排查结束后退还。
她拿不出50万,然后就醒悟过来了,向中国警方报了警。正如警方提醒她的,这种案件很难处理,直到现在都还没破案。
那么,最初打来的号码真是DHL的吗?Mary当时没有去查。但如果只是查一下号码,可能还是会被骗。因为,她查过所谓北京朝阳警方的来电号码,是“真的”,事后她才意识到,骗子可以改号作假。
银行卡被盗刷,参与跨国犯罪?
今年9月下旬,金斯顿大学的新生Tammy遭遇了平生第一个诈骗电话。
来电显示的是英国手机号码,打到了她的英国手机上。电话里的自动语音自称中国大使馆,说有一封紧急公函要给她。她于是转接了“人工客服”,一名自称大使馆工作人员的男子接了电话,但带有台湾地区口音(Tammy事后才察觉这是一大疑点)。
对方问Tammy有没有时间去大使馆领取中国发来的一封重要公函。她说没时间,对方就“请示了上级”,然后介绍了所谓公函的内容:有个叫孙芳的人盗刷了她的银行卡,参与了跨国犯罪。
Tammy前段时间正好遗失了信用卡。她有点慌了。
对方报出了案件编号,还问她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她事后意识到,对方这是纯碰瓷)。她说了自己的名字,但没说身份证号码。
对方多次强调要保密,Tammy通话时还真把朋友们都支开了。
随着对话的深入,她觉得不对劲了:她是到了伦敦才丢的卡,而且马上挂失了,但对方说的盗刷发生在中国,时间在她丢卡之前好几天,而且说不出是哪家银行的卡。
对方还威胁说,如果不迅速处理,就会立刻把她遣送回国,她3到5年内都不能再到英国,而且拿不到其他任何国家的签证。
Tammy终于恍然大悟,于是挂断了电话。对方换成一个英国的座机号码打来,她听了一下,也挂掉了。对方又打来几次,她就没再理会了。
她一问身边同学才知道,每天都有人接到诈骗电话,好在也没上当。
骗局破绽多,为什么还有人上当?
“英伦后浪”发现,有些行骗伎俩是违背常识甚至漏洞百出的。如果你信以为真,骗子可能就觉得你对他们的套路缺乏了解或警惕,然后会利用你的恐惧,穷追不舍。
后浪君见过媒体曝光和受害者分享的一些伪造公文,从头到脚,槽点满满,比如:
  • 瞎编或者乱改机构名称;
  • 给机构名称乱加前缀词语;
  • 给发文日期乱加前缀词语;
  • 使用过时的机构名称;
  • 生造司法措施(比如“冻结管收”);
  • 瞎编机构职能(比如冻结个人账户);
  • 瞎编法律名称和条文;
  • 文中语句(包括所谓法律条文)很不通顺,还有错别字,而且不符合公文的行文习惯和法律规范,有时夹杂着港台的用语;
  • 文件配有红头,但没有标题;
  • 文件编号用词跟发文单位不符;
  • 张冠李戴,把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比如政府机关的办公厅)“拉”来参与发文。
……
下面放几张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某份“通缉令”里的信息
图片来源:知乎用户“烯醇”
图片来源:澎湃号“警民直通车上海”
图片来源:澎湃号“警民直通车上海”
在英华人Gary识破过多起电信诈骗,但也听说过身边朋友被骗的例子,既有留学生,也有定居多年的华人。
他总结说,骗子的“办案”流程会装作很专业的样子,还有转接、语种选择、语音留言之类的东西,但一开始就有很多破绽。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会上当呢?
Gary觉得,这是因为很多受骗者不太关注新闻,又比较怕事,和外界交流也少,一接到这样的电话就蒙了。骗子还经常编理由让受害者多次转账,直到受害者识破骗局或者无钱可打为止。
前年,他有位在英国生活了十几年的华人朋友被骗了300多万元,就是分多次转账的。向英国、中国警方都报了案,但无济于事。
定居伦敦多年的Charlie也认为,受骗者欠缺社会经验,而且有些海外华人的生活圈子比较窄,不怎么关注中国发生的事情,所以容易被骗子蒙蔽。
据“英伦后浪”了解,Alice、Jack和Mary在遇到骗子前,都没听说过类似的骗局。而Tammy是早就看过这类新闻的,但自己接到电话时,差点就信了,因为骗子们的套路不会次次一样。
更加骇人听闻的是,有骗子曾经使出“苦肉计”,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就上过当:骗子冒充中国警方或大使馆人员,让留学生假扮遭到绑架的场景并拍下视频、照片,骗子再发给家属骗“赎金”。
另外,是不是女性更容易受骗呢?
不一定。巧的是,Gary知道的受骗者全是男性。
不过,Gary发现,诈骗电话一开始通常都是女性“接线员”打来的,而“警官”“检察官”一般都是男的,但听说也有女的。
最近,Gary在5天里就接到了两个诈骗电话。他经常在通话时调侃骗子,觉得挺解恨。但“英伦后浪”建议大家,挂断电话即可,不要调侃或者骂骗子,以免骗子怀恨在心,不断换号码来电骚扰。
对付电信诈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中国警方大力宣传的“不听、不信、不转账”。
驻英使领馆教你识破骗局
中国驻英国使领馆近期多次发布防诈提醒。
大使馆提醒:
(向下滑动查看)
  • 凡陌生来电、短信涉及“电话欠费、恶意透支、信息泄露、涉及洗钱、账户不安全、安全账户”等关键词都可能是信息诈骗,切勿轻信。
  • 政府部门不会向任何人提供安全账户,更不会指导公众转账、设置密码。
  • 英国国家打击犯罪总署发布的《2021年严重有组织犯罪国家战略评估报告》指出,网络信息诈骗犯罪在英国多发,常见的有:
    1.虚构“中奖”信息诈骗;
    2.冒充政府部门及商业机构诈骗;
    3.电话诈骗;
    4.网上购物诈骗;
    5.伪造银行通知信息诈骗;
    6.冒充律师或执法人员,声称可帮助追回损失,再次对受害人实施诈骗。
而银行业团体“英国金融”(UK Finance)汇总全英300家会员单位的数据发现,上半年,各类欺诈案件共骗取了7.539亿英镑,比去年同期增加30%,“已威胁国家安全”。
其中,授权推送支付(APP)欺诈(包括假冒身份欺诈、投资欺诈、购物欺诈、婚恋欺诈等)的金额同比暴增71%,达3.553亿英镑。当中的假冒身份欺诈案有33115起,暴增123%,骗取了1.293亿英镑。骗子通常假冒警方、银行、政府部门、国民保健系统、公用事业机构、通讯运营商等。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提醒:
(向下滑动查看)
  • 中国驻英使领馆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涉案需要处理,不会转接公检法机关电话进一步联系,不会索要账户信息及密码,不会要求转账或汇款。
  • 国内公检法机关不会使用电话和社交软件等对当事人直接开展跨国侦办。
  • 如来电人要求“不要向家人和朋友透漏此事”、有可能被“遣返、逮捕、引渡”、本人和家人会遭遇“生命危险”等,即判定此为诈骗电话,请大家务必冷静,切记不要按来电人要求转账、汇款或进行其他操作。
  • 不点击来路不明、不熟悉的网络链接,不在未经核实的网站录入个人重要信息。
  • 接到疑似诈骗电话,建议直接挂掉。
被骗之后怎么办?
如果被骗了,要立即求证、求助。
中国驻英大使馆和驻曼彻斯特总领馆建议的应对措施,综合起来有下面这些:
(向下滑动查看)
  • 立即联系本人开户行,如已转钱,要求立即止付、冻结。
  • 立即与家人、朋友、邻居联系,核实情况。
  • 遭遇英国当地诈骗,立即向所在地警局和Action Fraud(反诈行动)报警,反诈热线电话03001232040,网站https://www.actionfraud.police.uk,或致电英国紧急报警电话999(如有听力障碍,可发信息18000至999)。
  • 遭遇国内电信诈骗,直接拨打+8696110,或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报案或咨询。无法直接向国内公安机关报案的,可通过国内近亲属及时报案并向报案地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请求帮助,也可拨打110后请其协助转接反诈中心。
如有疑问或遇到困难,请及时联系——

(向下滑动查看)
  •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44-20-74368294(24小时领保协助)
  • 驻英国使馆教育处:
    +44-20-76120250,
    +44-7410429777(24小时应急电话)
  • 驻曼彻斯特总领馆:

    +44-161-2248986(24小时领保协助)
  • 驻爱丁堡总领馆:

    +44-131-3374449(24小时领保协助)
  • 驻贝尔法斯特总领馆:

    +44-7895306461(24小时领保协助)
  • 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
    +86-10-12308,+86-10-59913991
“英伦后浪”呼吁大家提高警惕,并多多宣传反诈信息。多一个人知道,就少一个人被骗!
丨互动丨
亲爱的浪花,你或你的亲友遇到过电信诈骗吗?欢迎到留言区说出你们的故事。
作浪:小黑
参考信源:BBC, The Guardian, UK Finance, NBC Boston, The Record, 波士顿大学网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网站,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馆网站,澎湃
英 伦 后 浪   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丨往期精选丨
揭秘英首相“中国通”弟弟:清华毕业在华经商,演过大片
大熊猫“讲禅”英国爆红,太治愈了
全球群嘲英国短缺危机,脱欧脱了个寂寞?
uYoung群:加微信houlang-uk,备注“进圈”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加微信littlesmart197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