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呐喊、红日与“活着”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 文:许子东
编辑:瑞秋的春天
☄ 小说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文学享受,它背后所暗含的是一个民族最真实、最隐秘的心灵变迁史。
大约三年前,北京理想国的刘瑞琳总编和梁文道、曹凌志等同行朋友,约我写本“中国当代(或20世纪)文学简史”。我知道,倘若没有写“繁史”的资料准备,当然也不能写“简史”。
我仔细考虑了自己的能力、兴趣和工作条件,在香港的大学教书,手头并没有相关的集体项目和团队支持,在资料准备、文本阅读、理论研究和文学史书写四个环节中,我自己比较有兴趣也可以独立完成的,还是文本阅读。
陈平原有次谈论赵园的治学方法,“一篇一篇读过去,这确实是‘笨人的笨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的老办法。宋代大儒朱熹谈读书:‘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阅读感受与述学文体:关于<论小说十家>及其他》)称赞部分是讲赵园有才气,至于“笨人笨方法”,我也想学习,本书就是尝试。
依我自己20多年在大学教现代文学的经验,觉得现在大学生最缺乏的也是文本阅读。“新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从未在中国的高校中文系普及,我们从社会政治批评很快就跨入后现代话语时代。
各种文学史都以教科书形式存在。即使一位作家列有专章专节,介绍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作家生平及潮流派别之后,具体作品分析通常也就十分简略了。我想文学评论或文学史,还是要面对文学,回到基础文本。
文本阅读也要排个次序。按作家排序,就有文学地位价值判断。按作品出版发表年份,也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历史(文学史)的时间框架。于是在作品阅读之中(或之外),不得不补充一些文学史的背景(比如20年代末“批判鲁迅”,比如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甚至有些文学史上的事件我还有幸直接参加,如1984年的杭州会议)。
所以,一篇一篇读下来的“笨人笨方法”,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独特角度的“中国故事”,都在进行作家个人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都在以文字描述或参与20世纪“中国革命”。现在有机会连贯并置一起阅读,或者也可以看看,“中国怎么会走到今天,又会走向怎样的明天?”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史也是一连串典型人物形象的排列组合。知识分子和农民是现代文学最成功的人物形象,这基本上是学界共识。
但本书从晚清小说开始,特别注意官员/干部形象的演变。不仅因为华威先生、刘世吾、江姐、乔厂长、柳鹰雀、章北海等等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形象,更因为在上世纪初和下半个世纪,中国小说里如果没有官员/干部形象存在,叙事结构常常就无法成立。
如果说20世纪中国的关键词是“革命”,“革命”的关键就是阶级关系的变化调整。所以我在近百部中国小说中一直注意人物形象的阶级身份,特别留意考察“士农工商”以及“仕”互相之间的复杂关系。
我一向佩服文学史家,或坚持艺术原则以“发现优异”为己任,或从学科建设的使命感出发,论证文学如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的选择,或以广阔理论视野讨论“世界”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总之。对文学背后的社会政治历史似乎都有把握清晰了解,并有自信坚持政见。
对我来说,则恰恰是对20世纪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不够了解(甚至有些亲眼所见的事情,至今仍不明白其历史意义),所以才企图通过阅读作品来窥探小说背后的社会政治历史--好在我们也不是通过任意一部作品,我们依靠近百部有民意基础的“经典作品”。
小说虽然虚构历史,持久畅销却是客观历史事实。一部作品很伟大却也可能对历史有偏见。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同作家几乎都在写同一个故事,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偏见”或“洞见”。评判选择的权利在读者这里,这点是我们读者的幸运与荣幸。
简单说,本书想做三件事,或者说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上世纪百年比较有名的中国小说,究竟在讲些什么故事?
第二,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其他故事)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为国人所接受?
第三,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政治和艺术上的联系?
至于在这些故事里面(或后面),可以看到哪些历史的发展变化轨迹,我却也是没有多少把握。
▲著名文学评论家 许子东
感谢刘瑞琳、梁文道、曹凌志等朋友的热心鼓励和支持。感谢《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现代中文学刊》《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名作欣赏》《上海文学》等期刊的支持,在2021年发表了本书中的部分章节。
感谢马晓炎、陈天真等同学帮忙资料整理和校对。感谢吴筱兰对本书写作的帮助支持。感谢陈平原、陈丹青对《20世纪中国小说》课程的热情推荐,感谢李欧梵老师和王德威、黄子平、赵园等同行的批评指点。衷心感谢。这是我迄今为止出版的最厚的一本书。“迄今为止”四个字,大概率可删。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小说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文学享受,它背后所暗含的是一个民族最真实、最隐秘的心灵变迁史。事实上,阅读20世纪中国小说,从梁启超、李伯元读起,还是从鲁迅、郁达夫读起,有很大分别。不同时代、不同目的写出的小说,所展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时代精神。
百年来文学史上的代表作,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中国人,当我们看到他们的血泪和梦想,也是看到今天的自己。
了解“20世界中国文学”,实际上就是了解20世纪中国人心灵的沧海桑田。

为此诚挚推荐许子东最新作品《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签名版,读懂20世纪中国小说与中国人心灵的变迁。

◎按编年体重读小说,清晰梳理三个历史阶段:从晚清的报人文学,到现代文学与教育制度联盟,再到50年代以后独特的当代文学生产机制,三个历史阶段具有完全不同的历史生态。这本书是许子东老师的“镇箱之作”,是一张供读者探索20世纪中国文学的地图。
◎从文学角度“艰辛探索”,以文学诊断社会的病:本书尝试回到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梳理背后的文学史线索从作品出发,而不是从作家或理论出发,从文学角度“艰辛探索”,选取不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加以分析解读,探讨几十年间中国作家生态的变化,以文学诊断社会的病,完整具体,不留空白
◎近百部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一本书读透“中国故事”:几乎所有的作品有意无意都在努力讲述作家个人心目中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有时互相补充,有时互相矛盾,每个作家都可能展现他的洞见和局限。但正是这些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汇聚成了一个足以展现近代中国人心灵变迁的“中国故事”。
陈平原说:中国学界,有学问的人不少,能说会道的人也很多。但有学问,而且文采飞扬,能说得清楚的,可就难得了。跟许子东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会长见识,而且也是一种享受。有幸获得许子东老师《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签名版,限量100套,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