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江宁知府,今天带来星社的新作品美英澳组建盎撒同盟AUKUS是最近大家关注的问题,星社这篇对其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和预判,非常有水平。
欢迎大家读后关注恒星通讯社。
今天我们来讲讲美国组建纯盎撒民族军事同盟AUKUS的决策逻辑,并对其发展做一个预判。
和美国这种品性的国家打交道,我们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
料敌从宽,谋敌在前。
纵观其两百多年历史,美国的执政者和决策层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特性,就是向来敢于为了一己私利站在反世界潮流而动一面,而且反动起来相当拿手。
这次大胆开历史倒车的AUKUS,就是一例。
很多同志认为AUKUS是一记昏招,这并不完全准确。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步好棋。
它是在中美战略竞争形势开始全面逆转的历史关头,其决策层针对不利于美国完全发挥现存优势的国际政治格局,所进行的一次大刀阔斧的底层重构
这场重构将持续十年左右,而盎撒民族只是基础,军事同盟也只是开篇。

简言之,这是一次战略迂回。
其目的就是弃子争先、另辟战场。
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
接下来,我们用四个部分来把这个问题搞透:
1、AUKUS的初始逻辑;
2、为什么选择军事同盟方式;
3、AUKUS的演化预判;
4、中国的目标与对策。
1
两份威慑倡议
人类的恐惧,往往隐藏在欲望中。
美国之所以不惮于迫害别人,正是因为它有严重的受迫害妄想症。
要知道它想干什么,我们就应该先知道它最害怕的是什么。
美国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新被边缘化,成为孤岛型国家。
这是一个地理上永远无法改变的现实。
美国历代的政治家、战略家都有一个危机意识,即作为远离欧亚世界中心的孤岛型大陆,东西两大洋既是美国的天然屏障,同样也是美国的现实天堑
为此,美国人在十九世纪末即将登上国际政治中心舞台之时,便发展出系统完整的海权理论,提出要把大西洋和太平洋视为美国连结世界、对接欧亚的两条生命线。
这一时期美国地缘政治的代表性思想除了海权论,还有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
我们就把这些统称为美国版的
生命线学说
吧。

其核心思想,就是美国的安全源于亚洲和欧洲的力量均势,如果欧亚均势被破坏,则美国将面临被包围的形势,因此必须阻止欧亚大陆出现超级大国或者大国集团。
纵观美国此后的崛起和称霸史,其迅猛增长的国力的绝大部分,便是建立在通过这两条生命线,对欧亚大陆各种资源要素的全力吸收和争夺之上。
可以说,如果没有欧亚大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金、能源等资源要素供应,美国孤悬海外的地理劣势将迅速暴露无遗。
冷战时期,美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家兼核心决策者布热津斯基又把生命线学说推向更高级别的实践:
欧亚地缘战略。
这个理论指出,欧亚大陆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和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战略的主要依托点,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都必须防止旧世界几个实力中心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利益”。
注意弧形带中箭头是两两相冲的
“防止联合”,就是要持续分化和确保分裂。
此后,美国就变本加厉在这条道路上加速狂奔,只问结果,不论是非。

冷战后,欧亚经过数十年发展实践,逐渐从美国构筑的对抗化世界中清醒过来,意识到只有完成各自的一体化,才有可能脱离被美国长期吸收的状态,踏上新的发展台阶。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深知欧亚这两条生命线重要性和根本性的美国,危机感也就越来越强:
一旦像其想象中的“被挤出亚太”——或者说亚太进入团结稳定的繁荣周期,美国将失去至少一半的资源要素供应,其国势将遭受重创。
如果再考虑到儒家文化圈业已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和整合趋势,美国人认为自己甚至将面临角色调转,成为被经济掠夺的对象。
欧洲的局面也是同样道理,德法两国带头搞的欧洲一体化议题,就是从根本上在欧洲革美国的命。
一旦欧洲齐心,美国又将失去另外一半生命线。
比如欧洲达成共识就是美国折戟叙利亚的重要因素
因此,美国决策层是相当清楚问题的严重性的:
欧亚大陆两端的区域一体化一旦完成,美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将迅速下滑,诸多现在被掩盖的内外问题也将随之集中爆发。

到那时,美国就不仅仅是丢掉超然霸权地位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可能要面对崩盘瓦解的局面了。
于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就成为美国决策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底线思维和底层考量。
这,就是其暨欧洲威慑倡议(EDI)之后去年又正式提出太平洋威慑倡议(PDI)
的根本原因。

这两份倡议,美国人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思想:
不能让欧亚大陆获得一体化和普遍繁荣的机会,必须使这片大陆长期保持不稳定状态,然后由它来主持所谓“国际秩序”。
AUKUS,正是这两个倡议合二为一的开篇之作。
其原始逻辑,是先站稳脚跟、立于不败:
即利用最铁杆的种族认同,以英澳两国为锚,牢牢扎住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外围,确立永久性据点,从而避免被欧洲一体化和亚洲一体化彻底清扫出各自区域的命运。
一张图看懂AUKUS初期战略构思
欧亚并举,先扎脚跟,这才是AUKUS的初始全局轮廓。
绝非单纯着眼于亚太地区。
如果没有看清楚这点,我们的应对思路就会被局限在亚太,甚至会只着眼于东南亚的具体竞争,而忽视了美国人的全局野心。
而如果看清楚这点,我们就能真正看透美国人的战略意图,制定反制策略时的视野也就开阔了,这个我们第三部分再展开。
先说回AUKUS。
可以说,
AUKUS之所以暂时抛下传统的核心盟友,是因为它的之一出发点就是在防盟友。
等基础扎牢了,几个核心盟友是一定会被拉进去的。

以上,就是对AUKUS的战略背景分析。
那么,对这个战略,美国人是怎么看的?
可以说是相当有信心。
正如一个赌徒什么时候会一把全押上?
当然是在他认为自己能赢的时候。
同理,美国人认为自己能够实现在两头同时分化欧亚的中期目标,进而收获远期战略利益。
也就是说,它认为这不是一场疯狂赌博,而是一次经过精确计算的投资。
这个算盘,只能说打对了一部分。
打对的部分在欧洲,美国通过长期挤压俄罗斯,成功迫使俄罗斯进入硬反抗模式,进而在欧洲制造出紧张的对立氛围。
这个为期十年的布局过程,我们在讲乌克兰立陶宛问题时有详细分析过。
一个典型例子,欧洲威慑协议就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三个月之后随即端出来的,堪称预谋已久、水到渠成。
最终,美国人在这个方向得手了。

这个方向上的可行性就在于,俄罗斯除了硬对抗,确实没有太多的反制手段。
而只要俄罗斯进入硬对抗的模式,欧洲就只能进一步依赖美国。
可以说,有美国塑造出来的妖魔化的俄罗斯这把利剑悬在欧洲头上,欧洲国家,包括德法两国,就算想反抗美国,也不至于走太远。
所以它这次才敢逼法国当着全世界的面硬吞下这颗苦果。
这是在整肃高举戴高乐主义旗号搞欧洲战略自主的马克龙,
便
敲打一下默克尔时代之后欧洲的其他国家领导人。

简言之,美国就是要让欧洲形成一个潜意识:
“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
打完一巴掌,最多再给颗糖吃——比如在马克龙心心念念的中东和萨赫勒地区(撒哈拉以南、苏丹草原以北地带)反恐问题,或者在亚洲军售问题等方面给予支持——法国最终也将不得不含泪接受。
当然,美国这次不仅给了法国这些,具体我们会在下一部分分析。
总的来说,在欧洲所实现的予求予取,对美国来说是一种舒服的霸权地位。
这种“舒服”,最终就像吸毒一样上瘾。
现在,它想把这一套如法炮制到亚洲。
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亚洲不择手段污蔑中国,诱导乃至迫使中国也进入硬对抗模式。
这十几年来,它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然后,它就发现一个问题。

正是这个问题,决定了它为什么只能选择以军事联盟的方式来重构整个对抗战略,也决定了AUKUS之后会走什么样的道路。
我们先来说说它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2
美国的亚太地缘困境
这个问题就是:
美国在欧洲行之有效的那一套打法,十几年来在亚洲几乎颗粒无收。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水土不服。
美国要在亚洲复制反华分裂战略,发力点显然不可能选择反美意识高涨的中亚、西亚。
唯一稍微具有可行性的区域就是亚太,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现在它胃口还很大,又把南亚也搞进来,炮制出一个所谓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概念。
其实就多了印度,南亚其他国家对此都意兴阑珊。

因此,亚太才是美国战略的根本。
我们来看它的战略推行得怎么样?
很悲哀,在这唯一可行的地区,它还是遇到了两个几乎无法逾越的天堑。
第一道天堑:政治领域。
美国政府借以横行世界的意识形态道义大旗,在政治多元化的亚太地区,并不具备吸引力和示范性。
从奥巴马政府时期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巧实力”外交开始,基于意识形态的所谓价值观外交就成为美国对华外交的指导原则之一。
拜登上台之后,更强化这个趋势,这一点从这半年多来的G7、北约、美欧各种峰会就可以看出。
十多年来,这个指导原则在亚太地区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成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错误的。
错误的根源有四个:
根源一,它误诊了本地区中美竞争的性质。
中国外交政策的真正影响力来源,在于交往双方的互利性和刚需性,而非来自施加意识形态影响。

例如,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建设,更多着力于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造福当地人民,从未像美国一样到处推广自身的政治制度。
中国人讲究
润物细无声
近者悦,远者来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美国人是很难理解的。
他们更喜欢胡萝卜加大棒的简单直白。
与中国基于互惠互利的影响力上升相对应,美国的影响力下降本质上是由于脱离了地区的实际利益,绝非由于意识形态弱化所导致。
相反,其宣扬的整齐划一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先天性在具有复杂历史和迥异的国情的亚太地区就不可能适用。
加上数十年来美国在这杆大旗下的种种胡作非为,更使得这一套言论在洞若观火的亚太国家面前进一步失去市场。
以东盟地区唯一勉强符合“西式民主”标准的新加坡为例,其成功恰恰来源于西方眼里所谓“威权主义”的管理模式,其前领导人李光耀就明确指出:
“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不适合新加坡,西方的宣传媒体和人权组织通过工会和未经审查的舆论工具推销他们的民主,给许多亚洲国家造成损害。”
最亲西方的新加坡对西式民主自由的态度尚且如此,美国打意识形态牌还有人会相信吗?

如果美国继续其空洞虚伪的价值观外交和意识形态斗争路线,而非切实满足亚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它在本地区就别想开展像样的影响力竞争,它想从意识形态对抗中获利就是缘木求鱼。
当然,对已经彻底躺平任虐的日本除外,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后面第四部分再说。
根源二,它在亚太地区没有广泛的政治基础。
与欧洲不同,亚太地区的政治体制高度多样化,几乎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所谓“自由民主”国家。
事实上,在与中国竞争方面,美国许多寄予厚望的抓手,比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甚至包括印度,都不属于西式价值观俱乐部成员。
莫迪这次去美国被敲打人权问题就是例子。
因此,即便这些国家出于不同目的对中国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有复杂的矛盾心理,美国要想拉拢这些国家,也必须先放弃其西式民主自由的宣传标准。
而这几乎就是要美国丢掉赖以吃饭的家伙,怎么可能?

根源三,它不符合亚太地区的合作组织原则。
拜登上台之后高调出席G7、北约和欧美系列峰会,发表了一份又一份联合声明,虽然没有一张实际落地,但场面确实搞得很热闹。
问题是,这种务虚的花活在以务实著称的亚太地区显然吃不开。
亚太地区从来不存在基于价值观而组建的类似国家间平台。
亚太的国家间平台,是以政治、经济或安全纽带为联结的务实合作机制。
因此,拜登在这里要么就得放弃其所谓复兴价值观的外交路线,要么就得在诸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峰会、东亚峰会,或者二十国集团的亚太组织中老老实实闭嘴,撸起袖子加油干。
而这对美国来说又是一个扬短避长的选项。

根源四,它忽略了亚太地区国家的战略平衡需要。
对亚太地区国家来说,当前阶段在中美之间选择战略平衡,无疑是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而美国挑起的全面对抗,本质上就是要地区国家为其虚伪缥缈的价值观而牺牲真实具体的利益。

这显然有点高估了自己这套说辞的吸引力了,也低估了各国对战略缓冲与回旋余地的需求。

目前东南亚的东盟国家已经全部明确宣布不选边站,东亚的韩国和蒙古也明确宣布不选边站。
唯一同床异梦跟着美国的,就是东亚那个和全部邻国都闹翻了的奇葩国家:
日本。

这种孤家寡人的环境,你让美国怎么施展意识形态斗争?

因此,拜登以所谓“民主与专制——或着其前任所谓“自由与暴政” ——之间的斗争来指导区域外交战略,就是典型的缘木求鱼。
甚至可以说是为渊驱鱼,把人赶到我们这边来。
第二道天堑,经济领域。
与中国相比,美国缺乏方向明确与亚太高度契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毫无疑问,美国政府已将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视为其全球政策的首要任务。
拜登上台之后,对此更是直言不讳。
但是迄今为止,老头提出的两个竞争方案——国内改革和整合盟友——先不说能不能实现以及实现之后能不能达到目的,单就地缘政治角力来看,其本身就有一个天然缺陷:
两个方案中,没有包含哪怕一项是与亚太地区整体直接相关的区域战略。
在国内改革方面,老头的精力主要花在重建美国实力的经济和技术基础,涉及对科学、创新、研究和基础设施的重大投资,目的是为了确保美国的长期科技、经济、军事优势。
在整合盟友方面,老头不遗余力推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全球化,旨在利用美国的主要联盟——北约、七国集团、欧盟和四国集团——增加对中国的压力,甚至还想方设法搞出美版气候峰会、疫苗峰会和马上的所谓民主峰会之类的对抗尝试,目的就是在联合国之外另立中央,推行其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这两板斧可谓苦心孤诣。

然后问题就来了:

老头的国内改革,首先要满足其对选民承诺的“重建美国就业机会”,老头的盟友外交,又要兑现承诺实施“有利于中产阶级的贸易和经济政策”。
而这就意味着他很难推翻特朗普的经济民族主义路线,也很难制定更加融入亚太的发展战略。
我们举CPTPP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例子。
CPTPP问题:当年奥巴马决心做大TPP的时候,老头作为副总统是有参与其中的,但到了去年竞选的时候,面对已经被懂王发动并赋能的中下层选民,老头对是否重新加入TPP始终三缄其口,顾左右而言他
今年上台之后老头更是闭口不谈CPTPP的问题,根源就在这里。
前几天记者就中国申请加入CPTPP之后美国会不会跟进的问题向白宫发言人普萨基直接提问,普小姐只能打太极,说了一堆“贸易不是唯一选项”、“总统愿意考虑任何机会”之类的场面话。
真是一个大忽悠。
拜登怎么可能考虑“
任何机会

老头面前只有一个机会,就是走回懂王的老路。
因为他既无力扭转美国制造业危机,也无力改变由此带来的中下层选票压力。
这就决定了老头这一届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很难有所作为。

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美国出于以己度人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心态,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开展地缘政治竞争的战略工具,因此展开了一系列抗衡措施。
2019年,懂王根据《更好利用投资引导发展法案》(即BUILD法案,美国国会就喜欢这种凑首字母的玩法,为此经常搞出一堆名称奇怪的法案,把美国政府旗下的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与国际开发署发展信贷局(DCA)等多家机构合并成立国际开发金融公司(IDFC),决心以信贷方式鼓励美国私营企业加强对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
随后,OPIC就针对一带一路专门提出了蓝点网络倡议(BDN,蓝点指地球,号称以市场驱动、财政可持续和透明度等原则开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为壮声势,还拉上澳大利亚和日本一起干。

然而,美国政府的上述努力均收效甚微,以致于今年3月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进行评估后把这个计划喷的一无是处,说这些工作“漫无目的(scattershot)”和“准备不足(insufficient)”。
随后,为彰显自己和懂王不一样,拜登在6月份英国康沃尔G7峰会时又把BDN升级为B3W,即“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Build Back Better World),宣称将重点资助中低收入国家的四个优先领域的项目:气候变化、健康、数字技术、性别平等和教育。
由于这个项目纯粹是帮美国抬轿子,所以康沃尔峰会时G7们都没有做出具体承诺,只说组建一个工作组研究研究怎样开展工作。

其实,这些人精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谁知道老头下一届能不能连任,一旦不能那这人情就白做了,就像澳大利亚和日本跟着懂王投BDN最后不了了之一样,而且美国人花钱大手大脚,按美国国内基建那种拖时间涨预算的花法,自己就算把家底掏空估计都砸不起一朵水花,还是先看看再说,到时实在不行再意思一下。
目前已公布的B3W预算是多少?
区区600亿美元。

这点钱在美国人手里能干嘛?
以美国唯一的高铁项目加州线路第一阶段为例,该项目于2008年开工,预计2020年完工,项目预算为400亿美元,结果到今年发现至少还要再推迟13年,成本超支90%。假设按最快的2033年完工和3%的通货膨胀,这条铁路线总耗资要到770亿美元。
更搞笑的是,2019年2月,为了报复加州和其他15个州联合起来反对边境墙项目,懂王干脆取消了划拨给加州用于修高铁的9.29亿美元经费,还寻求加州归还25亿美元涉及高铁项目的资金。
这就是美国现在搞大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G7们为B3W投再多钱,在美国人手里四舍五入那都是等于零。
这一点,G7们是想得很透彻的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拜登就算制定出再宏大的发展战略,也根本无力付出实践。
更何况美国政治现在严重极端化,国会因为党争宁可放着政府关门和违约,怎么可能再为老头的政绩买单?
所以这个B3W最终草草收场几乎就是既定命运。
作为国家顶层设计的全球战略尚且如此,拜登想再搞出针对亚太的发展战略,就更加是难于上青天。

至此,美国的决策层彻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亚洲,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已经不可能有太大作为,有这两道天堑在,美国花再多精力都是在中国的主战场上挣扎。
与其这样越陷越深,坐等大势逆转不如果断弃子推倒重来,先开辟自己占优的新战场,再徐图倒逼反攻。
推倒什么?重来什么?
推倒现有的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亚太及至欧亚的战略格局,重新打造符合长期战略竞争需求的地缘政治架构。
它想开辟什么新战场?
军事!
通过军事布局把地区形势搞乱,倒逼盟友归队,再胁迫地区非盟友国家站队,最终实现组建亚洲版北约完成战争准备的战略目标。
一句话:
以退为进,战略迂回!
军事是政治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在亚太影响力的最大历史来源,遍布亚太的军事基地则是美国盟友体系的最后现实依托。
美国现在在亚太地区拥有七大军事基地群(不含中亚)、二百多座军事基地、超过十三万人的现役部队。
在美国决策层看来,这些就是美国在亚太翻盘的本钱
举个例子,法国这次在不到一周的情况下就全面妥协,我们不能认为仅仅是美国提供了上文所说的中东/非洲反恐、亚洲军售等短期交易的因素。
更现实的可能性是,美国向其展示了整个战略中关于迫使盟友归队的第二步布局,法国决策层研判认为这个重塑亚太的战略能够成功实施,并达成交易从中谋取到了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从而唾面自干地提前完成归队。
从这个逻辑出发,这两天其参议院突然开始搞台湾议题,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而且其力度绝对不会主动减小。
由此也可见,我们绝不能低估了欧洲传统列强在亚太的长期野心。
毕竟,这里是未来的世界经济中心。
以上,就是美国在AUKUS上的决策逻辑。
3
AUKUS的演化预判
掌握了美国这个决策逻辑,我们就能知道其后续打法。
AUKUS始于军事,但美国的战略野心绝不止于军事。

眼下这第一步,只是美国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开始逆转的形势下,不得不采取的止血疗法。
以军事这种最深层次的基础力量作为起手式,而且付出多少短期代价都在所不惜,恰恰就说明了美国正在从底层重构整个所谓印太战略。
我们来看AUKUS的首笔交易。
其开篇是向澳大利亚扩散核潜艇技术,但从协议文本来看,其第一笔交易远不止于此:
核潜艇预计要20年左右成军,在此期间,美国将提前向澳大利亚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增程型)、远程反舰导弹(增程型)、高超音速导弹等进攻性明显的武器。
美国军工企业甚至放风要推动测试中的迅龙远程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出口到澳大利亚。
从莫里森发布的声明来看,这不仅仅停留在放风阶段。

好家伙,第一笔交易就完整覆盖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美国人的胃口已经毫不掩饰了。
我们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笔交易的中长期部分,恰恰就是《太平洋威慑倡议》中渲染的所谓“高强度对抗”阶段:
2030-2040年代。
也就是说:
美国方面预判的战略摊牌的时间,是在中期的十年前后,持续时间达到堪称漫长的十年。
我们不能小看这个十年的持续期,因为美国在总动员的情况下是有着惊人的爆发力的。
比如二战中,其仅用了四年就完成了战后同时遏制英国和苏联的全球战略布局,期间还顺带摧毁了一半以上的法西斯力量。
没错,利用二战摧毁英国和苏联才是其战略目的,德国和日本自始至终都被其视为战略工具。
总动员、总体战下的美国,和在越南、伊拉克、阿富汗各耗费了二十年的美国,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是其长期目标。
在此之前,其短期计划则是利用一切现有装备优势,向其提供足以干扰中国战略步伐的军事部署能力。
武装澳大利亚,就是这个短期计划的具体步骤。
前堵后逼的时间包抄战术,构思可谓“精妙”。
老头比懂王毒辣的地方就在这里。
而且和政治、经济领域不同,在军事领域他只要这么想,就能这么干。
在老头提交国会的2022财年军费预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直接削减了短期的部分支出,以全力支持应对十年之后最高水平军事竞争的武器研发和测试。

比如他削减了空军和海军的采购计划,转而制定了一个1120亿美元专用于高端装备研发的长期,创下美军投资未来强度的历史纪录。
由此可见,在当前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美国既要豪赌未来的长期优势,又要布局现在的干扰战术,其选择路径就只有一个:
短期内全面武装印太地区。
澳大利亚只是第一阶段,印度和日本才是美国第二步的重头戏。

因此在接下来的不久,我们将看到QUAD在美国的地缘政策中分量迅速吃重:
印度的国际环境将变得宽松,其与四国及西方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将升温,其与日本在军事限制和武器级别上都将获得美国首肯下的一系列重大突破。
比如,印度将很可能获得正式的核国家地位,其远程投送能力也将有一个飞跃式技术输入阶段。
但从印度的文化特性和传统外交思想看,让其彻底倒向西方还是有难度的。
因此在军事西化的情况下,其必然更加谋求政治上的主体性和主动权。
也就是说,其在南亚地区的政治扩张也将是一个趋势,甚至不排除会主动把手伸向中南半岛,赌中国会集中于主要矛盾而不予还击。
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则将在不突破战略级别的情况下也将有一个较大的提升,其在东海的动作将明显加大,搅和台海也会更卖力。
再下一个阶段,菲律宾和越南必然是美国主攻的方向,如果单凭其自身能力,大概率会出现政治动荡局面。
局面再往后发展,美国会进一步谋求实质性瓦解东盟,使之分裂为壁垒分明的多派阵营,实现全面搞乱亚太的十年目标。
如果这一切都能如美国所愿,那么,十年之后组建亚洲版北约的终极目标,也就变得切实可行了。

可以说,美国这盘棋,赌注很高,下得也很大。
归根结底就一个目的:
重塑霸权。
4
中国的目标与对策
美国这一套战略布局,特点是胃口大、用料足、火力猛 。

但梳理完其决策过程和发展方向,我们就能洞察其根本性的弱点:
(……,转载至此)
由于篇幅只能到第四章节,我给大家直接贴个传送门,记得关注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