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住那个大屋檐的村子」这是近两年小石村的村民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最常说的话。
沿街的主道上,家家户户修盖起了大屋檐。屋檐下摆着三三两两的竹凳,茶余饭后,村民们都聚集在这大屋檐下,打牌、遛鸟、唠嗑、喝茶,巴适得很
可就在几年前,这个距离成都车程一小时的川西小村还和中国大多数被遗忘的村子一样,平凡、沉寂,处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失语的困境。

图源直译建筑
曾经在外经商的岳书记看到中国东部一些村子发生的改变,他辞掉了工作,想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他找到了扎根西部,从清华、哈佛硕士毕业的海归建筑师李烨,希望能一起改变这个落寞的小村。
大屋檐的文化大院建起来了,豆腐作坊化身成了溪畔酒店、村民闲置的二楼民居连成了片成了共享民宿......

转眼间,李烨在小石村做设计已是第五个年头。
这个曾快要被人遗忘的川西小村,如今正迸发着一些新气象。

01
地震后的川西小村
亟待一场改造
图源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2017年的春天,设计师李烨抵达小石村的第一天,就犯了难。
眼前的小石村即没有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又无名胜古迹,同时在文化上也面临着断层的尴尬。
图源有点编辑部
简陋的砖房,空心化严重,劳动力缺失,文化失语,大量土地闲置,整个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典型中国式乡村。
共享民宿原场地
小石村的名字是由茶马古道上一段小石阶梯而来。自六十年代在这里开发了煤矿后,一度成为整个区域的中心,电影院、食堂的修建,吸引着附近的村民都来购物消费,一时好不热闹。
但九十年代后,小石村日渐沉寂萧条。
2008年的汶川地震,更是摧毁了这个原本就脆弱的小村庄。煤矿的坍塌,让工业整体迁出了小石村,随之一同流失的还有当地的年轻人,人口大幅流失至不足两成,年长的村民留在在村子里也大多无事可做。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村民居住的是地震后统一重建的单元楼房,不仅缺少公共文化空间,也无法满足村民婚丧嫁娶、晾晒谷物等传统民俗和农事活动。
2016年,曾经做过餐饮企业的村支书岳付飞,看到了中国东部一些村子发生的改变,于是响应人才引进,辞掉了工作,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曾经作为企业家的他,带领村民义务劳动、打扫卫生、清理荒地,每天还带着村民晨跑,整个村子特别团结。

图源有点编辑部
岳付飞仰慕李烨设计,特意去大理登门拜访,找到了一直扎根西部的哈佛海归建筑师李烨,说也想要做一个「顶尖的民宿」。
图源有点编辑部
或许正是岳书记的真诚、诚恳,以及整个小石村这种渴望改变、渴望富裕、迫切想接收新东西的这种心气打动了李烨,他接手了这个项目。
可完成乡村调研时,李烨就发现,网红民宿并不能改变小石村的现状,反倒是让村民对小石村重塑信心是最重要的。
图源郭哲
与其造民宿,不如先造一座公共建筑。将情感重塑作为身份重塑的第一步,村民聚集起来了,村里的凝聚力就提升了。激活村子的内动力,再吸引外来者,自然水到渠成。
02
同一屋檐下
唤醒乡村内生动力
小石村文化大院项目是第一个建筑实验。
四川的偏阴气候,使大多数人喜爱在室外活动。全年降水量很大,人们又习惯性地需要遮蔽。
图源郭哲
因为气候,这种传统的坡屋顶和大量开敞檐廊的建筑形式是彭州当地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当地人会把生产、生活、社交等放在屋檐下。
灾后重建中,川西民居常见的屋檐消失了,村民缺少了可以躲雨避阳的地方,大家都不愿意出门,村子也冷清了下来。
文化大院的设计初衷就是想要做成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大屋顶”,它位于小石村的中心, 包含了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夜校、咖啡馆、健身房、卫生站、忠孝文化展厅等多重公共功能。
图源郭哲
文化大院二层:小石夜校
李烨在设计取材上因地制宜,都是从本地长出来的原生设计,竹,石,瓦,木,砖,水刷石,稻草漆等。
图源直译建筑
屋顶铺满青苔,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和一层分居四处的辅助空间相互呼应,修茂的竹子从天井中生长出来,提供景观的同时增添与自然的亲密度,完美地融于了周围山野。
图源直译建筑
伴随着文化大院的建设,针对沿主干道两侧100来米的20多户人家,给沿街房屋增设屋檐的工作同步进行。
图源郭哲
有了这样的活动空间,村民们很自然地又重新聚集了起来。
饭后人们就陆续出门散步,沿街布满了典型的竹凳,村民会自然地坐下与人交谈,在大大的屋檐下喝茶、吃饭、打牌、遛鸟等等,川味十足,好不惬意。
村子一下子活了。
那种热闹的氛围回到了小石村,传统乡村里屋檐下“典型的乡村生活“又重新上演,整个村子都焕发着久违的生机。
03
共享村民生活
乡村的「孤独」正慢慢蒸发
图源草木君
文化大院建成后,村里反应都很热烈,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
随着村民生活活跃起来,
「如解决乡村建设用地的稀缺、如何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如何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等等问题
成为新的议题。
岳书记、村集体和设计师李烨一起讨论,逐渐产生了共享民宿想法的雏形。

将30户普通农用住宅的闲置的二层连接起来,整体改造为为民宿,由村子、村民和营运公司三方合作盈利,分别占30%,30%,40%的股权,共享民宿是小石村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小石村首创。
图源仲铭
李烨和村委会一起,进行了大量村民的座谈会和村民意愿调查。一开始根本找不到运营公司,李烨就自己组建了个运营公司来负责运营。
村民们对这种模式也都很陌生,沟通施工中也问题不断。甚至有一次施工改造时,村民又突然反悔,把设计师包围起来阻拦施工,放话说「不要动我们家的房子」。
后来村委会又不断沟通协调,反复磨合。

其实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没底,原住民和新来客在什么样的空间下“一起生活”?
在新的“大院里”上下楼这种微妙关系成为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既要保证村民和游客各自的隐私又需要创造良好的空间交流体验。
图源草木君
早期村上设想是把二楼统一连接起来,但是李烨经过时地考察,发现每两户之间的通道单独架设一个楼梯,这种方式最为节省和便捷。
为了减轻上下楼的干扰,在一层增加一个连续的屋檐,从日常生活考虑为村民增加了檐下的灰空间,也保证上下楼的视觉的隐私。传统建筑空间的特点与设计相结合,营造出了“乡村民宿”的氛围。
原住民和新来客就在这样的空间下“一起生活”,没有明显的分界,两个空间彼此相容,逐渐过渡。
图源草木君
对于村民而言,这个二楼本就是他们的家,因此打理都特别上心。村里也制定了守则,规范约束村民的一些习惯,减少了很多城里住客和村民之间因一些习惯差异带来的问题。
村民对这种模式也很有热情,就像招待自家客人般想得很周到,因为游客住的就是’自己家’。
图源草木君
而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不经过一层主人家直接到房间,从二层设置的单独入口出入,保证了足够的私密性,也能收获回归真正乡村民宿的体验,体验这种「上下楼特有的人情味」。
图源有点编辑部
四川多雨,即使下雨天,主人和客人也可以走出来,同坐在一片交错的屋檐下。
酣睡到公鸡出门散步时醒来,有楼下大妈为你准备的专属早餐,玉米馍馍、麻饼和香甜的本地米粥带着小石村专属的温度。
在新的“大院里”这种上下楼微妙的关系反而使得民宿呈现一种既有人情味、又与众不同的姿态。
共享民宿的日常运营给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以房屋使用权入股的方式也能在年底获得分红。
当年对李烨方案提出各种质疑的村民,如今,一看到建筑师过来,就会抓着人问,什么时候来改我们家呀?
如今,30户村民的闲置翻新、设计已好,其中村委会以北的4户居民楼已经完成改造,共9间客房对外开放。
今年的七八月份,民宿的入住率高达了93%。在未来,这样的共享民宿,小石村还可以提供100来间。
图源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这种独特的互动空间形式,也让城市向乡村源源不断输送“人气”,在这个叠加的屋檐下,让乡村的“孤独”慢慢蒸发。
图源仲铭
共享这个概念也延续到村子周边,共享厨房、共享菜地也应运而生。
令人惊讶的是,共享厨房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施工队所设计,他们借鉴了共享民宿的外观,虽然内部只是简单装修,但这已经打破了村庄的传统设计,
村民的审美已经在提升,小石村已经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04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小石村的改造过程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和文化大院互补的,还诞生出了“五统一公共空间”:整合村子琐碎的生产、生活的空间。在这里进行“农具存放、谷物晾晒、“坝坝宴”等,
在四川乡村,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会上演“坝坝宴”的日常
遵循着粮食晾晒和洗衣晾晒的基本需求,阳光的方向。为了最大限度的空出晾晒和坝坝宴的场地。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建筑紧靠山体,自然顺应折线的方向开窗,让室内被自然照亮。站在室内,抬头见树林,低头看见阳光。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谷仓、农具、清洗池、坝坝等空间彼此相连接而又相互独立,在五统一中还设置了通过“刷脸”进入农具存放和谷物存放的空间的智能门锁。
在这样特定的空间场景,通过原住民的世代参与,由生产、生活、民俗、仪式等产生的“身体记忆”,形成代际传承的符号化集体记忆。不仅保持村落的乡土气息,也体现村落的乡村性。
图源李烨
建筑师李烨想着小石村还是要有自己发展的能力,开始挖掘当地的食品工艺后,引进了“蜀中糖门工坊”这个工厂,让当地有豆腐、麻饼等农产品工艺的农民。
可以通过这个工厂的食品标准和食品安全,让农产品可以走出去,链接新的世界。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老板甚至为直播带货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希望村民能从他这里学习到更多技能,就算他离开村子,村民也能靠自己把工坊经营下去。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小石村所在的磁峰镇还有一个土特产——麻饼,小石村的麻饼厂也是震后重建的,李烨对外部空间稍作改造,现在这里也同时用作了农村公交站的候车厅。
类似的还改了小石酒厂,山里还有会竹编工艺的老匠人,竹艺馆也正规划在建。未来的规划还会有山野共享厨房、酒坊、一公里博物馆、停车场、乡味坊等一系列融合了产业的建筑空间。
小石村规划总图
小石村竹编厂,图源仲铭
紧邻溪边的豆腐作坊,整合改造后,整个地块被投资公司看中,就从村集体里购入这个项目,委托建筑师改造为酒店。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根据对原有空间的整理,所有客房区域和餐厅安排在原有临近溪边靠近自然的空间,让住客能充分的体验乡野林下、溪水潺潺的农村自然美景。
存在建筑 建筑摄影
“四处闲逛”就是乡村生活方式之一,在桥头和大妈们一起晒晒太阳,看看桥下钓鱼的大爷,路过文化大院坐下喝一壶闲来无事的茶。
午间,溜达到共享菜园感受蔬菜离开土地的力道,再去到共享厨房做一餐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美味,饭后沿着转山路,消消城市带来的焦虑和压力。
小石记林宿 图源linda
现在的小石村叫“金城森林村落”,更像是一个新型的乡村社区,在城市和乡村间构建了一种良好的连接。
图源有点编辑部
游客进入乡村能感受到这里恬静自在的生活氛围,村民们也很自信开放地与游客互动,并主动参与到整个乡村的运营和维护。
村民、游客、运营团队都是社区的一份子,维系着社区的运转活力。
2020年端午节开村活动,图源有点编辑部
 村民重燃了对家乡的信心。
“我就住在那个大屋檐的村子” 是小石村的村民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最常说的话。
村民自己可能没有并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他是带着自豪感和标识感的,这种表达其实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自信。
图源有点编辑部
2019年,李烨已经把工作室搬来了成都,在小石村的文化大院还设了个常驻办公点。村里的人都亲切的叫他“烨哥”。之后小石村和周边的村子还有几百个项目要继续推进。
李烨和小石村村民
「我们希望不是去发明,而是去发现,去激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去发现场所既有的价值和潜质,通过空间设计,留下一个种子、一片土壤,让它自己发生。只有让价值自己发生出来,它才是真正根植于农村。」
感谢李烨接受采访并提供素材
图片来源时地建筑,版权归作者所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