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仙人JUMP的第498篇原创
0
四十三年前,杭州人余华高考落榜。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去浙江的一个县城里的卫生院做了牙医。那个时候,牙医的活儿比较简单,就是拔牙。
余老师觉得这活儿没劲儿、累,性价比不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于是走上了写作之路。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牙医界从此失去了一名牙医,文坛多了一位大作家。
这个故事如果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会被人理解成一个“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
写作梦想是月亮,牙医是六便士。
不,牙医岂止是“六便士”,简直是“六万英镑”。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牙医是一个无论地位还是收入都属于金字塔塔尖的职业,很难因为“性价比低”这样的理由而放弃。
在全世界范围内,学医是一件门槛高、周期长、淘汰率高、高强度、需要下苦工的事情。
在发达国家,医学院的学费高昂、考试门槛极高。
牙医供给数量始终处于一个非常低的状态。
与这种紧张的供给相对应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口腔医疗需求。
以我国为例,几乎一半人都是口腔疾病的患者,只是有轻有重。
供需紧张,价格就会高企。
口腔医疗里有一些昂贵的口腔美容项目,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医疗品类,以其稀缺程度和定价的相对自由程度,更要“贵”一些。
拿香港举例,香港2017年六名状元全部选择去港大医学院或者港大牙医学院。牙医学院的毕业生是所有港大毕业生首年平均薪资最高的。
目前香港共有2100名执业牙医,服务700万市民,每万人中只有3个牙医。 
但实际上,大陆地区牙医的供需还是要比香港更紧张一些。
内地牙医共有24.5万人(2019年数据),每万人中只有1.75个牙医。
韩国是我们的四倍,巴西是我们的十倍。
在牙医供给更为充裕的韩国,牙医收入是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29万元。
如果内地居民收入继续上一个台阶的话,赶超韩国牙医收入当然不是什么问题。
所以从今天来看,余老师砸烂的不是铁饭碗,而是金饭碗。
不,是赛博坦饭碗。
1
之所以余老师当年放弃这样的金饭碗,是因为口腔医疗属于医疗里的【可选消费】。
所谓可选消费,就是那些不消费完全OK的消费品,比如包包、美妆、碳酸饮料。
当然可能有朋友会说没有可乐我也活不下去,不化个妆我出不了门。
这个也对,但这些仍然属于【可选消费】的范畴。
当大家手里没钱解决温饱问题或者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化妆和可乐就都是可选消费。
如果把其他医疗行为比作是吃饱穿暖的话,口腔医疗是一个和喝碳酸饮料差不多级别的消费行为。
急吗?也急。
但比起吃饱穿暖还要往后靠一些。
而看牙里的“种植牙”和“正畸”就更要往后靠了,这是一个和买包包一样的行为。
奢侈,非常奢侈。
过去有一个段子是,找女朋友/男朋友要找戴牙套的,一个是因为矫正牙齿之后颜值会上升,一个是有能力给孩子从小就弄牙的家庭,起码经济水平不差。
话糙理不糙。
可选消费是否消费,消费多少,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呈正向关系。
只有收入高了,才会买包包,也只有收入高了才会买轿车,只有收入高了才开始有意识去看牙医。
在余老师当牙医那个年代,供给不如现在。
不对,应该是需求不如现在。
不是没有口腔治疗需求,而是没有钱去购买这样的需求。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就是一种需求被压制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一种悲凉和无奈。
牙疼当然是病,只不过可以忍,不看牙也并不会死。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富贵病,不是因为吃好了才会得,而是因为“富贵了”才愿意治。
这种被压制的需求,但凡居民有钱了,就会爆发出来。
所以,没有人否认一个事实:
口腔医疗这个市场很大,蛋糕很大,增速很快。
适合割韭菜。
增长快的核心原因之一,是因为基数太低。
2011年,当年种植牙颗数是12万颗,2015年这个数据已经翻到了100万颗/年。从0走到12万,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从12万走到100万,只用了五年的时间。而从100万颗到200万颗,只用了两年时间。
2017年植牙数量接近200万颗。
在2015年前后鼓吹的“消费升级”,至少在口腔医疗上是得到了证实的。
虽然拼多多以白牌产品打破了虚幻的消费升级泡泡,但一个简单的道理,其他可以降级,但健康消费只要升级了,就下不来了。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2
即使这样夸张的高速增长,国内没有看过牙医的口腔患者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牙齿真正符合健康标准的比例仅有9%。(数据来自《2018 年中国正畸消费蓝皮书》)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35岁-44岁年龄段人群的龋齿率为89%,但治疗率只有26.6%。
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是家庭的顶梁柱,应该是最有意愿在自己健康上消费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国内口腔医生供需比更紧张、更稀缺,但还远远没有像国外那样站在收入金字塔顶端的原因:大多数患者的就诊率低,能不看就不看。
他们应该是患者,应该是消费者,应该是需求端,但现实就是他们没有成为需求。
都是钱闹的。
相比眼睛这种直接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器官以外,牙齿甚至不被很多人认为是一种器官,因为即使掉光了也可以用假牙、也可以种牙。
牙科只有一半属于医疗,另一半属于消费(具有很强的类消费属性)。
这种说法并不仅仅是因为口腔属于所有身体部位里最被忽视的那个器官,可看可不看。
更重要的原因是牙科本身分为两个大的细分领域:一个是牙科基础病,另一个是牙齿整容类。
后者甚至并不是基础的功能性治疗,而是已经和健康无关了。
你得了龋齿,长了智齿,或者得了牙周炎,这还是属于纯正的医疗服务内容,不去医院会疼,会痛,会影响健康。
但牙科美容里的【种植】和【正畸】只是单纯地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功能。
与其说是医疗服务,不如说这是一个高端消费品。
因此这种单纯整容类的口腔医疗并没有纳入医保中。
这不意外,毕竟严格来说这也能算美容。
这种有着消费属性的医疗服务被称为【消费型医疗保健服务】,包括体检、眼科、口腔、辅助生殖和二类疫苗。
也正因为没有纳入医保,也正因为是一种可选消费,给私立/民营医疗机构的出现和繁荣提供了土壤。
在这种【消费型医疗保健服务】里,与其说是患者,不如说是消费者,他们愿意为不拥挤的就诊环境付费,愿意为更好的服务态度付费。
有需求,就有供给。
更多的民营连锁口腔医疗机构井喷式出现。
2014年民营口腔专科医院只有267家,2019年这个数据是723家。
五年内翻了三倍。
3
虽然白衣天使都被叫作“大夫”、“医生”,但其实,牙医和临床医生是两种不同的职业。
在高等教育体系里,口腔医学和临床医学被并列为一级学科。
如果大家去过公立医院口腔科的话,也会发现口腔科大夫和其他科室大夫在就诊上的明显差别。
牙医的诊疗面积几乎是所有科室里最小的,往往是一个大房间里搞好几个格子间。
在每个格子间里会有牙医和他的助手,一个牙床,一个写字台。而其他科的大夫往往是一个人独立占一个房间,因为很多临床治疗需要脱衣解带,也会被医生去问一些隐私问题。
牙医没有这个问题。
口腔很少会涉及到病人隐私。病人每天不刷牙是隐私吗?还是说吃糖吃多了有了龋齿算隐私?当然,有条件的私立口腔门诊还是有单间的。
但也可以从中看出牙医的特殊性。
很重要,但又不是那么严重。
听君一席话,如同一席话。
与临床医相比,牙医更偏向于注重动手,不依赖药物,也不依赖于繁琐的医疗设备,甚至不需要住院。
如果大家去看过牙的话,会发现他们账单里主要的支出都是XX术,开药也有,但不像别的科目那么多。
也正因为药物依赖不强,口腔治疗更像理发师,是手艺人,凭手艺吃饭。
患者过来,躺在牙床上,张嘴,牙医就有了治疗方案。
无论是普通的拔牙、种植还是正畸,口腔科的手术翻台率都是很快的。
注意这个,翻台快。
翻台快,就意味着同样是动手的医生,牙医要比外科大夫的成长速度快得多。同样的时间里,你接触的病例更多,你上手的机会更多。
进来实习的外科医生还在查房呢,你已经开始上手打麻药了。
牙科患者个体差异非常大,多一个案例就是多磨一次技术。 
拿拔牙钳的白衣天使更像是一个熟练技工,是一种匠人,时间越久,接触的病人越多,手艺就越好,而自己也就越值钱。
也正因为如此,我听过不止一位牙医和我说,目前中国内地顶级牙医的技术可以说是全世界一流的。
我牙不好,全靠牙医大佬。
至于好手艺的原因,大家也应该可以猜到:没有别的,就是人多。
在大量病例的支持下,【无他,唯手熟尔】。
稍微有一点门路的患者选择牙医或者外科医生,都是千方百计打听这个医生的简历,打听他之前做了多少复杂的手术,成功率多少,失败率多少。
在人口超过千万的大城市里,每一个老牙医都是手术搞掉上万颗牙的老匠人。
十步拔一牙,千里不留行。
4
口腔医疗确实有消费品的属性在,但它仍然属于医疗范畴。
医疗产品要比食品更需要高信任值的,患者不会拿自己的健康开玩笑。
以我们国家目前的环境来看,对公立医院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私立医院。
公立医院和私立门诊,虽然提供的是同样的产品,但从资本的视角来看,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赛道。
前者天然就具备了客流和公信力,完全不需要做任何的推广和宣传,变现问题也不纠结,因为公立这两个字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这个市场虽大,蛋糕虽大,但留给私立口腔医疗机构的蛋糕并不大。
因为你得赚钱,你贵。
大家都喜欢实惠。
另外一个原因是公立医院同时还掌握了牙医的供给。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个行业景气不景气,最先反应过来的是资本方,其次反应过来的是家长和教育机构。
就像在2005年前后,高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电商真正开始爆发式繁荣的时候是在2012年之后。 
口腔本科一般需要五年,本硕连读需要七年,有些一流医学院还开了八年制。
这么长的周期,往往赶不上市场所需。
生产周期更快的牙医和牙医辅助人员来自于专科院校,仅仅需要三年就可以投放到市场里。
这几年市场上每年有3-4万左右的牙医投放到市场里,也多数是这种三年制项目的毕业生。
无论是博士还是大专生,口腔医学这个专业,在越来越卷的就业环境里里,可以算得上一股清流。
如果考入知名口腔医学院的八年制口腔博士,当然要去三甲医院,甭管是为了名还是利,先争取到主任医师的职称,进可以继续在大医院执业,退可以去连锁口腔医院当个合伙人。
如果是口腔专业的大专生,也可以选择去诊所当助理医师,考到证之后可以直接执业。
其次,比起其他医生,牙医是一个不需要搞急诊和夜班的职业。
这点真的很重要。
我老婆就学医的,对于急诊和夜班,那是提起来就牙痒痒。
所以这几年牙医的数量其实是高速扩容的。
只不过能维持几年,是个问题。
很多行业的卷王,都是现在正在读书的未来人。
牙医和牙医不一样,“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之间的待遇差别还是很大的。
一部分媒体曾经去质疑过私立口腔医院里没有足够多的“主任医师”,也反应了大多数人是很迷恋这个职称的。
在这方面,民营医院在获取职称上完全不能与公立医院相提并论。
假设你在私立医院/诊所做了非常多的牙科手术,并都很成功,虽然你的客户都愿意把你推荐给熟人,但你依然可能在职称获取的速度上慢于公立医院的同期入职医生。
因为职称的评定往往是由在教学型公立大医院(例如XX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专家来评定的。
大家不是一个标准。
与此同时,“手熟”的前提有足够多的客源。
在一个供给足够充裕的环境下,患者选择哪位医生,应该是看他过手的病例、成功率。
但现实是,患者是更弱势的一方,没有办法看到医生做了多少案例、成功率多少,即使看到也无法验证真伪。
所以只能通过“主任医师”、“专家”、“名医”这些标签来识别。
无论在哪个行业,哪怕是供给不足的行业,“二八法则”都是通行的法则。
有了“主任医师”这层身份背书,医生根本忙不过来。
但你如果只是普通医师,并没有足够多的案例给你练手,没有练手机会你就没有办法在技艺上提高,提高不了就没有患者愿意推荐你给熟人,恶性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并没有名牌医学院的毕业生直接进诊所,因为不划算。
大家都是聪明人,不会做傻事。
刚毕业需要找平台镀金,然后再变现,大家都懂。
5
这里我们说到资本入场。
资本想要下场做口腔医疗这门生意通常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可以被称为“医院模式”,直接收购公立口腔专科医院,比如通策医疗旗下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就是杭州口腔医院,这家杭州老牌专科医院为通策医疗贡献了绝大多数收入和利润;
被收购的医院虽然并非公立,但仍然保留“地域名+口腔专科医院”的牌子。
这种牌子在本地通常拥有极大的号召力,本身就是一种区域性的品牌。再加之看起来仍然像公立医院,所以获客容易,不愁客源,销售费用率低。
但难易同源。
公立口腔专科医院是稀缺的,私有化需要反反复复多轮谈判,扩张难度极大。
第二个缺点是没有办法品牌化。
有明显地域标识的公立医院确实有品牌,因为做了几十年了,当地人都会信赖。但这个品牌只在当地起作用。
杭州口腔医院在杭州本地是非常知名的口腔医疗老字号,但只要出了杭州就知名度打折,即使有人知晓,这种带有明显地域名的医疗品牌在异地扩张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个尴尬的处境:
北京人会认可本市最好的口腔医院是“杭州口腔医院北京分院”吗?
第二种模式是“诊所模式”,是自己另起炉灶,搞一个口腔诊所品牌,招牙医,租场地,搞连锁。
以诊所为主,以医院为辅。
这个行当算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只要有钱去公立医院挖牙医,只要有钱去租个场地盖“医院”就行。
口腔医院要比综合医院所需要的钱和建筑面积少很多。
私立口腔医院主要的项目是医疗美容,所以并不需要搞住院部,只需要铺牙床就行。
所以复制起来很快。
但缺点刚好相反。
患者对民营口腔诊所的信心远远没有公立医院足,哪怕它是装修豪华的连锁门诊。
所谓的“XX口腔”、“XX齿科”,对于患者来说并不能称之“品牌”,仍然只是一个牌子和logo而已。
口腔医疗本身并不是一个复购性强的品类,除了洗牙这种每年都要做的项目以外,大部分细分项目都是低频消费。
不然这人也太倒霉了。
没有复购,就只能拓展新客,又加上私立医院本身品牌性的不足,民营连锁口腔门诊的销售费用率也会很高。
说错了,不是很高。
是巨NM离谱的高。
理发店要比口腔门诊的消费频次高多了,仍然担心后续的获客问题,直接搞了个预付费制度,到店客人人均先办一张卡,先收一波钱到手里。
从这个点来看,连锁口腔门诊更像理发店了。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老读者都应该知道,一个行业里的匠人浓度越高,品牌价值越低。
因为太依赖于老手艺人自己的技术了,品牌属于老手艺人,而不是手艺人所在的门店。
具体到牙医和口腔诊所这个领域,也是同样的道理。
即使撇除拥有社保优势的公立医院以外,连锁口腔门诊还面临着一个劲敌,就是牙医自己开的小诊所。
口腔医疗不依赖设备依赖牙医的这种特点,导致牙医自己开诊所的门槛低得多、动力要足得多。
在内地一个三线城市,一个小型的口腔诊所只需要100多万就能开起来。
如果在深圳这种口腔治疗渗透率高的城市,搞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诊所也只需要三四百万。
有的人觉得多,但实际上资本投入和稍微大型一点的餐厅差不多,以目前牙医的收入水平执业几年完全有能力自己开诊所。
更何况,以牙医的社会资源,身边凑几个只出钱的合伙人还是很容易的。
如果我熟识的医生想要自己干,我是很愿意投一波的。
这个生意真的暴利。
连锁本身就是品牌化的一种手段,在各个地方不断曝光,不断被人所知,形成辨识度和记忆点。
但连锁口腔机构和连锁妇幼保健医院相比,这种品牌并不深入人心。
牙医是一个单兵作战的职业,虽然也需要门诊提供医疗辅助设施和其他护理服务,但总的来说,占比不高。
这一点是和理发店一样的bug:认人不认店。
当大家都是私立医院的时候,牙医的名气和口碑才是获客的关键。
只要他有口碑,基本上都不愁客源。
这种特点也导致了中小口腔门诊到处都是,行业集中度要小很多。
打开大众点评会发现,在一些大城市,口腔门诊的数量都是成千上万的。
可以说,公立医院有品牌。
牙医也有品牌。
但是连锁口腔机构的“品牌化”还需要更久的时间。
久到他们老客的下一代也开始接受这个品牌,才可能和公立医院匹敌。
从业者赚钱,机构不好做的行业,牙医不是头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还有MCN在垫底呢。
6
治疗性质的牙科费用可以用医保报销,比如拔牙、补牙、根管治疗、治疗牙周病、牙龈炎等。
医疗美容项目通常都不能报销,如:种植牙、烤瓷修复、牙齿矫正、牙齿美白等。
公立和私立医院在这方面并没有任何差别。
无论公立和私立,大家最赚钱的项目都是种植和正畸。
哎呀这牙,歪的五花八门。
刚刚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的牙博士收入里正畸和种植业务占比超过2/3,所以即使只有30家门诊,也可以做到8亿元的年收入。
这两个项目也是口腔医疗项目里最昂贵的:单颗种植牙收费是1万元-2万元之间,正畸价格也是类似,价格动辄过万。
在通策医疗2020年的财报中,医疗服务的成本里,耗材只占27.09%,人力成本是最大头的部分,占比为55.65%,而大家所看到的豪华装修和支付给房东的房租合起来在每个手术里只占8.5%。
这就是为什么说牙医是个手艺活,因为确实凭手艺赚钱。
种一颗牙花2万块,有1万块是给了牙医。
打工人狂喜。
种植牙是口腔医疗消费升级的体现。
在余华老师做牙医的时候,当患者要补牙还只有活动假牙这一种治疗方案。
之后活动假牙升级成了烤瓷牙,现在流行的治疗方案是种植牙。
种植牙在发达国家的渗透率很高,渗透率最高的韩国和以色列每万人就有600颗种植牙。
而我国每万人只有7颗,这里面,就是市场。
种一颗牙,成本结构里有1/4的费用是给医生的手术费,剩下的都是耗材成本,包括种植体、种植基台、牙冠、修复材料。这里面最核心的有一半耗材是种植体。
甚至可以说,种植体的价格决定了种植一颗牙需要付出的money。
这也是为什么韩国人普遍都搞种植牙的原因之一:韩国正是种植体的主要供给国家。
在这种耗材上,韩国也因为在全球供应,所以已经实现了规模效应,价格被打了下来。
医疗设备和医疗耗材这块,多年来一直在搞国产替代。
在全国口腔耗材领域有效注册的Ⅲ类产品里,进口产品有534项,国产只有159项。
这里面最主要的耗材就是种植体,其成本几乎占到了种植牙的一半。
种植体几乎依赖进口,占比高达九成:低端产品是韩国产的,高端产品是瑞士瑞典产的。
瑞典产的高端种植体价格是1.5万,韩国产的低端种植体只需要2.5k。
瑞典产的noble biocare甚至在十几年前就做到了数字化诊疗,所以种植牙与其说是耗材,不如说是一种模块化的治疗方案。
任何东西模块化平台化方案化之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贵。
市面上有一种说法是消费者对洋品牌的过度迷恋。
因为但凡你有条件去换种植牙,往往对价格是不太敏感的,而且这种消费频次低,一辈子可能只需要种一次,所以你会倾向于多加几千块钱购买贵的种植体。尤其是对这种医疗耗材,消费者不仅仅愿意买贵的,而且愿意买最贵的,愿意买洋品牌,而不愿意买国产品牌。
但我觉得这种说法真的够扯淡。
因为患者并没有选择空间。
医疗消费决策主要是由医生来决定,医生说这个好,那么患者就会选择用这个牌子。
你以为你有的选,但你没得选。
之所以牙医不用,是因为不敢用国产品牌。
不敢用,不是因为国产品牌效果差。
而是因为国内的种植体品牌缺乏足够多的病例验证,这关乎医生自己的招牌。
国外成熟的品牌已经走过了大几十年的历史,是有足够多的病例来支持的。
医生这个职业就决定了他们对风险是非常厌恶的,所以在一大堆成熟的国外品牌中,他们愿意相信那些经过验证的。
华西医院CDIC和北京莱顿的BLB系统是被业界公认为达到了国际水准。
前者定位高端,后者定位中低端。
华西口腔在旗下的医院和诊所均采用自研的CDIC系统,仍然是整个口腔医疗里尤其是种植牙领域的扛把子。
说明国产种植系统并不差,只是还需要更久的时间。
说到底,牙科发展是靠经验,靠的也是数据。
没有下游数据支撑,上游种植系统也没有办法进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口腔连锁诊所是一家大数据公司。
7
说完设备成本,再说人力成本。
人力成本占比高,是因为牙医的供给不足,前文已经说过了。
本来国内牙医供给就不太足,全国牙医数量只有二十多万人,大部分又流入了公立医院。很多成名的牙医又会选择自己出来开个人诊所。
留给私立口腔机构的牙医非常少,而私立口腔医疗机构的商业模型就是先有牙医才有一切,牙医是一切的基石。
尤其是主打高端的口腔连锁机构为了获客,其实是要用“更好的”牙医来吸引客户的,至少是在学历上。
所以“挖人”、“留人”是口腔连锁机构的最重要KPI。
于是只能不断开出足够诱人的薪水吸引牙医。
打工人狂喜。
如果选择从公立医院挖人,而这往往需要付出原来工资数倍的代价才能招到合适的人选。
如果从别的私立机构挖人,同样要不断开出更好的待遇。
以刚刚提交招股书的瑞尔集团为例,营业成本中有50.90%是给员工支付的薪水福利,通策医疗这个比例则为55.65%。
注意啊,这仅仅是成本里付给牙医和医技人员的。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里同样有一部分是支付给牙医的。
我们看到很多装修豪华的私立口腔医院,它们之所以搞成这样,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有高消费能力的患者,更是为了吸引牙医加盟。
这个逻辑就和很多金融机构和律所为什么要一定要选择在甲级写字楼租楼层一样,不仅仅是为了客户,也是为了让更多优秀的雇员加入。
确实令人羡慕。
医生价格水涨船高的同时,公立口腔医院并不是这种抢人大战的旁观者。
为了挽留住一些名医,公立医院也会提高牙医的收入。
由于倚重牙医,不倚重设备。
所以虽然口腔医疗机构的耗材也消耗巨大,但规模效应仍然不太明显。
口腔医院当然有规模效应,只不过规模效应是否明显完全取决于数量。
如果能开一万家口腔医院,那么成本费用肯定会被打下很大一截。
但受限于牙医供给的问题,多数口腔机构的数量还没有达到可以称得上规模效应的地步。
有钱也没用,有经验的医生就没那么多。
从门店数量来看,成立于1993年的拜博口腔是目前最大的口腔连锁机构,但也只有不到200家门店。
剩下的连锁口腔多数都是一百家以下,二三十家是多数口腔连锁医疗机构的天花板。
瑞尔集团(瑞尔齿科和瑞泰口腔的母公司)在2014年拿了7000万美元的融资(多数属于优先股),并且还和资本方签了对赌协议,如果不能在2020年第一季度前上市或者即使IPO了但市值低于77.7亿的话,资本方就有权回购。
即使这样的对赌压力,瑞尔集团都没有把钱花出去开店,四年只新增了30家店。
牙医数量真的不够。
钱再多,人类是极限的。
8
医疗这种需要强信任关系的品类,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历史。
北京有北大口腔医院,上海有上交大九院,成都有川大华西,武汉有五大口腔,广州有广医大口腔和中大口腔。
几乎在所有一线城市和一些强二线城市里,都有非常老牌的口腔医院。
发现没有,这些老牌的口腔医院品牌有个共同特点,都是一流医学院附属的口腔医院,即教学型医院。
这些老牌口腔医院背后都是一流医学院提供人才输送,很多口腔医生在毕业前就会被安排到这些医院和门诊来实习。
公立医院的这种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为所在的城市培养了足够多的牙医和口腔医技人才,也教育了当地市场。
比如,成都遍地口腔诊所的原因就是因为华西口腔太强了,给这个城市输出了很多口腔医疗人才。
但优劣同源。
他们是输送人才的基地,但同样是所有民营口腔医疗机构的扩张劲敌。
因为一二线城市恰好是口腔医疗消费升级的主要阵地。
这些老牌口腔医院同样开设连锁门诊,以北大口腔医院为例,在北京市内的五个地方分别设立了门诊。拥有107家诊所的瑞尔总共才有856名牙医,而北大口腔医院仅仅光是第二门诊部就有116名牙医。
他们不但掌握了牙医“生产”,而且是真正的可以输出医疗品牌的医疗机构。
比如华西口腔就已经在重庆和深圳开了分院。
甚至可以说,如果解决不了牙医的供给问题,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瑞尔集团的财报就证明了这一点,近三年的毛利率只有15.2%、10.1%和24.1%。很难想象这是一门被称为“暴利”的生意。并且近三年都是亏损,亏损额分别为3.04亿元、3.26亿元和5.98亿元。
而刚刚提交招股书的牙博士口腔,即使所有诊所都分布在居民收入更高的江浙,即使高毛利的种植/正畸业务使得公司综合毛利率超过50%,2019年和2020年的净利润率仍然仅仅是1.8%和3.3%。
大部分从耗材规模采购上省出来的钱,其实留给了名牙医。
当然,可能一部分牙医会觉得自己并没有收到这么多钱。
你的感知没错,牙医里面也分【引流款】和【走量款】。
那些已经在业界打响了名气和树立了圈内地位的名医才是真正的赢家。
他们是招牌,是引流工具,也是吸引其他牙医加入的“饵”。
与其说是老板雇佣了一帮牙医,不如说是牙医大V们签了一个MCN。
如果不掌握牙医的“生产”环节,那么大多数连锁医疗机构只能互相挖人,互相拼待遇。
你以为打工人赢了?
别闹了,而待遇是从哪里出的呢,从患者手中。
所以,你懂了么。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瑞尔集团招股说明书
【2】.牙博士招股说明书
【3】.北大口腔医院官网
【4】.通策医疗2020年年度报告
【5】.招商证券口腔种植牙行业深度报告:不可豁缺的千亿市场
【6】.国金证券保健产品和服务行业深度研究:口腔连锁行业,区域品牌全国扩张大幕开启
【7】.平安证券口腔系列专题报告之一:口腔医疗迎来黄金时代,消费升级催生蓝海市场
【8】.东海证券口腔医疗服务行业深度报告:市场需求持续上升,品牌连锁快速扩张
仙人JUMP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
你将感受到一个放飞自我的灵魂
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10月10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