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3日,是秋分节气,也是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上,有三位北大校友作为乡村振兴优秀青年代表上台,带着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讲述基层的故事。他们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4届硕士校友王娅,北京大学法学院2017届硕士校友王超远和廖翎棋
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片段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高校毕业、扎根基层,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王娅、王超远、廖翎棋三位选调生校友就是其中一员。
王娅:做善事,善做事
视频截图
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常怀黔首情,愿以平常心,且做平凡事。
这是2014年6月,王娅在毕业册上写下的毕业宣言。
求学期间,身为湖南人的王娅多次来到贵州,贫苦却淳朴的当地老百姓深深牵动了她的心。在面对毕业的种种选择时,她作为北京大学首批贵州定向选调生,坚定地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赶考路”。
王娅作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出席活动
2015年,王娅来到修文县龙场镇马家桥村挂职副支书。为了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王娅在线下开展“党员再提升”活动,与老党员们一起戴党徽、升国旗、唱国歌、重温入党誓言;带头成立公众号“马家桥在线”,推出“党员之家”栏目,开展党员线上学习活动;同时,注重以党员带动群众,凝聚6000余人,彻底摘掉了马家桥村软弱涣散的“帽子”。
王娅与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作为一名教育学院的学生,王娅对“教育”的关注是融入血液的。工作中王娅遇到了这样一个家庭:家中三姐弟成绩优异,但由于父母残疾,二姐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王娅去这个家庭帮扶走访的时候说到:“我们来帮扶你,不是因为你家里贫穷,而是因为你的自强不息赢得了我们的尊重、赢得了我们的关注。”走访结束时,弟弟向王娅深深地鞠了一躬。

马家桥村是流动人口大村,为了村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王娅牵头成立了“马家桥留守儿童之家”,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聘请老师为孩子提供心理辅导,并为孩子们购置图书、建图书角。
马家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剪影
扎根贵州的7年,王娅体味着三农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寻到了人生的信条,也遇到了同为贵州选调生的丈夫。因为共同理想相遇、相知、相恋的浪漫故事,被夫妻二人写成了歌,在婚礼上播放。

当初,王娅走出人生的舒适区,来到贵州。从稚嫩的理想青年到可独当一面的优秀干部,她将青春与汗水奉献在基层,勇担当,承重任,显温度。这条赶考路,她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王娅回北大宣讲
王超远、廖翎棋:志同道合,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视频截图
基层工作和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没有期末考试的高分肯定,没有论文发表的喜悦瞬间,更多的是平凡与坚守,而支撑我们的是为人民服务、干事创业的初心。虽然这份初心不常被提起,却深藏在我们心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作为青年的一代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们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将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深深扎根,永远做这片黄土地的儿女。
王超远和廖翎棋是北京大学法学院2017届硕士校友,他们在燕园相识相知,共同的理想信念让两人相互鼓励,相约共同赴祖国基层,成为北大选调生群体的一段佳话。他们一个是山东人,一个是云南人,毕业时却都坚定地选择了去陕西延安做定向选调生。这里远离家乡,但北大人“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情怀让他们来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并长久地坚守了下来。

王超远(左)和廖翎棋(右)毕业合影
2017年8月,王超远和廖翎棋两人带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来到延安,却发现基层工作并不简单。作为“外地娃”,王超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关”。工作中王超远没少被群众抱怨“什么都听不懂”,同事也对这来自北京的“学生娃娃”能否适应农村生活产生了质疑。
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王超远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忙碌。如此以心交心,最终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现在,谁家养了几头猪、几头牛,山上每块果树地是谁家的、有几亩,王超远都了然于心。王超远和老百姓,已经成为了彼此的家人。
王超远在村民家中做客
2018年3月,王超远挂任红庄片片长。为了协助果农做好苹果开花期的防冻工作,他与同事们白天挖坑放柴,晚上随时监测温度,在刺骨的寒风中坚守了三天三夜,守住了是老百姓赖以为生的幸福之果。刚来到红庄时,王超远对果树管理一无所知,但他埋头苦干,现在已经掌握了修剪、拉枝、环割、套袋等果树管理的多项技术,俨然成为了一名懂技术的内行人。
王超远与村民在果园中交流
廖翎棋在宝塔区委组织部工作。最初的一年里,虽然日常工作只是收发报纸、上传下达、文件运转等琐碎小事,但是廖翎棋明白,“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一名北大人,要能够放下光环、在平凡的岗位驻守,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同样是北大人坚毅品格的体现。
在坚持以外,廖翎棋也主动发挥所长,有所创新。除了日常为同事解答法律疑惑,她还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开启了自己的法律小讲堂。作为一名“北大法律人”,廖翎棋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喜悦。
工作中的廖翎棋
虽然王超远和廖翎棋两人仅相距十公里,但他们却在谈一场“异地恋”。自他们到延安起,就没有认真地逛过一次街、看过一场电影,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合影。家庭聚餐往往被工作电话打断,清早或凌晨也常常被村民的电话叫醒。两人的相处模式也从在学校的每天一见,变成了现在的几天一见,甚至是一个月一见。

王超远在村中的住处
但王超远和廖翎棋选择勇敢地面对,有时候共享背井离乡的孤寂,有时候给彼此加油打气。就这样,他们把小家安在了延安,并给孩子取名“王延毓”,一是意寓延安养育了这个孩子,二是意寓他们将扎根这片黄土地,永远做这片黄土地的儿女。

刚出生的王延毓和她出生前一周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父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寄语中国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
在北大校友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以“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为指引,放弃优渥条件,毅然选择到基层接受锻炼,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建功立业,这就是“北大选调生”。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后备力量,3000余名像王娅、王超远、廖翎棋一样的北大选调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主动请缨到基层,勇担当、敢作为。
期待这些新时代的北大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书写满意的青春答卷!
更·多·精·彩
来源:“北大选调生”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新闻网
责编:陈韩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