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华人创办的硅谷公司,一直由华人管理,下一个十年,它竟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AI 公司!
首款产品一经推出,就遭遇市场失败,但它又一步一步成功逆袭,最终爬上GPU行业老大的位子!
它背后站着半导体行业的大神,黄仁勋。
去年,黄教主在自家厨房熬制出GPU史上最大的性能飞跃,补齐了英伟达在数据科学与AI应用上的完整版图。
今年,黄教主登上美国《时代周刊(Time)》封面,被评为“2021年度世界10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还将接受芯片领域的最高荣誉——IEEE Robert N. Noyce Award(罗伯特·诺伊斯奖)。
好,今天Y Invest频道就为大家来捋一捋,站在科技变革风口的英伟达能否取代英特尔成为下一个十年,最伟大的AI基础科技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GPU供应商,能否让英伟达在AI市场稳步前行?
本片由VIINET冠名播出。YInvest邀请您共同关注。
1993年4月,从集成电路生产商LSI  Logic出来的黄仁勋,联合Sun公司两位年轻工程师——Chris Malachowsky和Curtis Priem 共同创立了英伟达。
公司成立的初衷是研发一种专用芯片,用来加快电子游戏中3D图像的渲染速度,带来更逼真的显示效果。
他们相信,终有一天PC会成为享受游戏和多媒体的消费级设备。
当时,市场上有超过24家图形芯片公司,三年后飙升至70家。不过,到2006年,NVIDIA成为唯一一家仍然独立运营的公司。
1995年5月,历经两年的研发,英伟达推出了首款面向游戏主机的多媒体加速器——NV1,这款加速器集图形处理、声卡及游戏操作杆等功能于一体,一经发布便吸引了当时街机游戏的领导者世嘉的目光。
世嘉决定在其第六代家用游戏机“土星”和个人电脑上采用NV1 。
然而,就在同一年,微软推出以图形用户界面(GUI)为主要特征的Windows 95,图形芯片主流市场从游戏主机转向PC。同时,微软还开发出了采用多边形成像技术的图形编程接口——Direct3D标准。
由于在NV1的研发过程中,行业内还没有类似Direct3D和OpenGL这样完善的3D标准和接口,这就导致NV1无法兼容大部分行业的标准,使得NV1市场销量快速下降。
1996年,英伟达停止销售NV1,并终止研发NV2。开始将重心转向支持Direct3D的Microsoft DirectX驱动程序图形处理器RIVA128。
其后两年间,英伟达陆续推出RIVA128、RIVA128ZX、RIVATNT等图形处理器。这些新产品不仅支持微软Direct3D和OpenGL标准,在能效上也超越了竞争对手3Dfx的Voodoo和ATI的Rage Pro。
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它迅速获得了制造商的认可,在前四个月内出货量就突破一百万台。
1998年,NVIDIA与台积电签署了多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台积电开始协助制造NVIDIA产品。
1999年,对于英伟达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全年营收突破1.5亿美元,并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同年8月,英伟达推出第一款以GeForce命名的显示核心——GeForce 256,并首次提出GPU概念。
全球首款图形处理器(GPU,GraphicsProcessing Unit)——GeForce 256,“具有集成变换、照明、三角设置/裁剪和渲染引擎的单芯片处理器,每秒处理至少1000万个多边形。”
GPU的发明让英伟达从行业的竞争者成为了行业的重塑者。
2000年底,英伟达以7000万美元现金、100万股公司股票,将3Dfx收入囊中,正式成为行业老大。微软宣布选择英伟达为其首款Xbox游戏机提供图形处理器。
而由于研发时间紧凑,以及芯片价格问题等一系列因素,双方矛盾激化。微软将订单交给了当时业内英伟达唯一的竞争对手ATI。
这次合作失败让英伟达付出了惨痛代价,不仅2003年营收减少,还错过了微软DirectX 9规格确立的重要消息。
这直接导致当年推出的GeForce FX由于兼容性问题败给ATI的Radeon 9700。更不幸的是,GeForce FX还存在运行温度过高的问题,引发多次自燃事故,让英伟达的风评更是一降再降。
除了微软,英特尔也开始扶持ATI,在两大巨头的施压之下,英伟达损失惨重,股价大跌。
英伟达为了突破困劲,一方面主动去找微软和解,争取再次合作。另一方面虽然失去了Xbox订单,英伟达立即转向争取了当时的索尼PS3,并拿下订单。此外,高性能芯片压倒ATI,同时还和英特尔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重回增长轨道。
2004年到2007年,英伟达游戏和专业绘图处理器业务稳步增长,度过了顺风顺水的四年。2007 年英伟达收入超过 40 亿美元,相比上市时成长了近 5 倍。
英伟达首席科学家David Kirk说服了黄仁勋,将大部分资源倾斜到了研发CUDA上。David认为英特尔的CPU可以通过多线程技术被所有计算机应用分享,但GPU还只能通过OpenGL/DirectX等接口跟用户交互。
如果能够在GPU中提供合适的编程模型,将丰富的GPU并行运算资源分享给开发者,那么每台PC都可以变成一座超大规模高性能计算机。
尽管对于传统游戏和专业绘图领域而言,大多数人都不需要这样高性能的运算需求,然而随着基于CUDA的通用GPU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威力凸显,这一步决策也使英伟达迎来了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
2008 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半导体行业也在互联网泡沫后再度受到重挫,英伟达业务同样受到了影响,营收骤降16%,股价从37美元跌到6美元左右。
尽管英伟达坚定地在高性能独立显卡路上走着,然而,其主打的高端笔记本独显产品8600M系列却出现了和散热有关的品质问题,导致黑屏或烧机等故障。
很多人认为,该事故原因主要由于支持CUDA会加大芯片散热压力,英伟达采用了芯片制造商台积电不成熟的封装材料,才导致散热出现问题。
英伟达也因此付出了近 2亿美元的一次性支出代价,来解决产品质量问题。
2009-2016,英伟达聚焦高端游戏市场,实现收入对超威半导体(AMD)的超越,并同步发展GPU 通用计算。
在经济危机过后,笔电、平板等多元化应用分散了 PC 的需求,PC 及 PC独立显卡出货量均开始呈下滑趋势。
英伟达则将战略中心转移至高端游戏卡市场,加快GPU 架构的迭代速度,实现与 PC 市场成功解绑。
与此同时,用于运算的 Tesla 显卡也随着GPU 架构的升级得到不断更新,为后期数据中心业务发力做出了充足的储备。
随着云数据中心数量及计算任务需求不断上升,Nvidia 的通用计算 GPU迎来收获季。
公司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单季度增速一度超过 100%,且强势一直维持至了七个季度之久。数字货币价格暴涨,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预期持续走高使英伟达市值快速爬升,巅峰时一度突破 1500 亿美元,是上市时的近 300 倍。
2018年,公司收入 97 亿美元,相比 2015 年又翻了一番。
英伟达2020财年营收109.18亿美元;英特尔公布2020年总营收779亿美元。英特尔是英伟达7倍的营收,而只有英伟达市值的一半。
如果说英特尔提出了转型为多架构xPU公司的战略,那么,英伟达就是完美实现了这个战略。
GPU起家的英伟达,在过去几年,每一步都踏准了科技进步的红利,从区块链,比特币到AI人工智能。
每一次都能把握科技变革风口的企业,就更可能成为下一个十年的赢家。
各大投行和Morgan Stanley的投资报告已经把AI看作是未来10年最重要的投资布局。很难说是人工智能捧“红”了英伟达,还是英伟达成就了人工智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已经到来的AI时代,英伟达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力支持。
英伟达乘上了AI的东风,是当前服务器领域AI训练和推理的绝对垄断者,占据了四大云平台:微软,谷歌,亚马逊和阿里95%以上的份额。
除此之外,英伟达通过收购mellaonx 又提前业界一步成为网络处理卡DPU的先锋,在这次收购的竞争中战胜了intel。
在完成了GPU、DPU的布局之后,英伟达又把目光瞄上了CPU。Nvidia计划用400亿美元收购ARM,若是此次收购能够尘埃落定,同时掌握CPU 和 GPU的技术,将会彻底垄断芯片行业。
未来无论是 AMD 或是英特尔都难以与之抗衡。
尽管在软件的开发上,英伟达可能比不上Google或是Facebook,但是其开发的每个硬件基本都有对应开发的配套设施。
尽管英伟达没有AI技术的优势,可能不会有爆发性增长,但不少投资者认为只要AI行业保持整体增长,那么,和AI最为契合的GPU也将稳固增长。
当然,每个巨头都希望“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上,尽管长期研发投入与积累使英伟达产品技术壁垒及竞争力得以充分提升,但潜在竞争对手也有不少,像Google 已经在自主研发的TPU,英特尔在自动驾驶领域开发的Mobileye以及亚马逊已经推出的云计算Gravition。
不可否认,技术工程应用之间做到了完美的结合,探索了大量的方向,同时还能保持着非常高的转化率,这也是投资者们纷纷看好英伟达的缘由。
我们发现,英伟达不再是一个单纯的 GPU 硬件公司,它正在成长为一个“生态型”的基础设施,跑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下。
所以,你认为,英伟达的股票还值得你继续持有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跟我们分享你的高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