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立华, 方琦, 鲁政委
在“碳中和”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全面提速,并呈现六大发展趋势:国际绿色金融银行组织扩容,银行围绕碳中和目标升级绿色金融战略,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提速,气候融资成为最重要领域,全国碳市场将打开银行碳金融服务空间,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强化,实质性激励约束政策未来可期。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在《中国银行业》杂志2021年第八期
气候风险加剧,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升气候目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1年发布的数据,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年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基线高出1.2℃。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将1.5℃的气温上升标准确定为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极端天气、干旱、洪水、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的气候危害将急剧增加。2020年高出1.2℃,意味着地球平均温度突破气候临界点的可能性正在上升,气候风险加剧,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紧迫。为此,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升气候目标。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前203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的气候目标相比,明显提升;欧盟提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至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此前目标为2030年欧盟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美国提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2005年减少50-52%,将此前奥巴马政府设立的减排目标提升了一倍,并宣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根据ECIU(能源和气候情报组)和牛津大学在2021年3月共同发布的一份盘点报告显示,全球已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地区覆盖了全球总排放的61%、全球GDP的68%和全球人口的56%。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中和”已成为全球趋势。
为此,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发展全面提速,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一:国际绿色金融银行组织扩容
采纳赤道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快速增加。截至2021年6月,全球共有37个国家的118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用赤道原则。2020年以来,我国大陆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机构新增了4家,加上原来的3家,中国大陆的赤道银行扩容为7家,分别为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绵阳市商业银行、贵州银行和重庆银行。截至2020年6月,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已超过230家,占全球银行业资产的三分之一。我国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机构新增了7家,加上首批签署的3家,目前我国签署负责任银行原则的银行机构达到10家,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九江银行、四川天府银行、江苏银行、青岛农商行、中国邮储银行、重庆三峡银行、紫金农商行。
国际银行业净零联盟成立。净零银行业联盟(NZBA)由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 FI)与 可持续市场倡议(SMI)金融服务工作组(FSTF)携手发起,2021年4月成立,汇集了来自23个国家的43家银行,共管理着28.5万亿美元的资产。NZBA成员承诺在2050前实现运营、贷款和投资组合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在加入NZBA的18个月内,设定2030年(或更早)和2050年减排目标,并从2030年开始每5年设立一个中间目标;银行的首个2030年目标将专注于银行可以产生最大影响的行业,例如其投资组合中温室气体排放最密集的行业;并在每年发布绝对排放和排放强度情况。
趋势二:围绕碳中和目标升级绿色金融战略
国际大型银行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发布其新的可持续金融战略或计划。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以及摩根大通等。如花旗银行发布新的《2025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未来5年投入2500亿美元的绿色融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汇丰银行发布《应对气候变化金融计划》,未来十年计划投入7500亿到1万亿美元的绿色融资和投资,并承诺成为净零排放银行,到2030年前实现银行的运营和供应链净零排放,到2050年前实现融资的净零排放。
多家中资银行围绕碳中和目标升级绿色金融战略。如兴业银行在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2025年末集团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元,客户突破5.5万户;并签署承诺函,在中国银行业率先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立即实施气候中性(CLIMATE NEUTRAL NOW)”倡议,争取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按照国际倡议体系,有序开展自身碳减排工作,确立自身碳中和目标和路线图。浦发银行发布“浦发绿创”品牌,《绿色金融服务方案》同步迭代至3.0,聚焦绿色能源、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碳金融六大领域。华夏银行明确提出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2020年末,该行气候变化的融资比例超过80%。安吉农商行发布全国地方法人银行首个“碳中和”银行建设路线图,提出力争在2055年底前分阶段实现自身运营、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碳中和,全面建成“碳中和”银行。
趋势三: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提速
我国银行业信贷规模快速增长,气候融资成为最重要领域。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0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8.76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7.3%。可见,气候融资成为了我国绿色信贷最为重要的领域。
主要银行占绿色信贷投放的主导位置。截至2020年末,21家全国性的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我国全部绿色信贷的90%以上。从绿色信贷余额来看,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排名前5位。从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来看,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排名前5位。开发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银行中,国家开发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最大,2020年余额约2.2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例也最高,达到16.7%;农业发展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增速最快,2020年末绿色信贷余额848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63%。六大国有银行2020年末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6万亿,占全部绿色信贷的比例超过50%。12家股份制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明显分化,只有5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分别为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
银行业积极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创新。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绿色债券市场重要的发行方、承销方和投资方,积极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创新发展,支持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新券种落地。如碳中和债券,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碳中和目标,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子品种,聚焦于碳减排领域,兴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承销了首批6单碳中和债券,目前碳中和债成为了我国2021年绿色债券市场的一大亮点,大发行规模占到2021年发行规模的一半以上。再如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国内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该券种是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可实现支持包括高碳行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承销了首批7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发行。
趋势四:碳金融服务空间将逐步打开
全国碳市场将打开银行碳金融服务的空间。2021年全国碳市场将启动上线交易,初期纳入电力行业的2200多家企业,未来将纳入八大行业,预计会达到7000到1万家企业。中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超过40亿吨,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预计全国统一碳现货市场将带来千亿级市场规模。碳市场的发展,也打开了碳金融服务的空间。银行可以提供从代理开户、结算清算、资金监管的碳金融基础服务,到碳资产质押贷款、碳债券、碳基金的碳金融融资服务,还可以提供碳期货、碳资产理财、财务顾问等碳资产管理服务。当然这都依赖于我国碳市场的逐步发展成熟,以及可以赋予碳市场一定的金融属性,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
建议纳入更多市场参与主体,并放松对金融机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参与碳现货或者其他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提高市场流动性,以形成合理碳价;加快推出碳衍生品,将碳期货等尽快纳入到整个碳市场。通过不断建设,形成流动性高、碳价合理、从场外到场内的多层次碳市场,从而发挥碳市场在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中的市场作用。
趋势五: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要求日益强化
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成为金融监管部门下一步重点工作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未来需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五大支柱中,第二支柱即“完善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对社会公开披露碳排放信息”。2021年6月4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参加国际清算银行(BIS)组织的2021年Green Swan 会议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密切合作,同时鼓励国内银行与机构加入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中国人民银行计划实行气候相关信息的强制披露,督促中国国内主要的商业银行披露碳信息,随后督促国内上市公司的相关披露活动。目前中国大陆已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银行正式成为了TCFD的支持者。中国银保监会领导近期也表示,当前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引处于起草阶段。
金融机构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试点深入推进。一是中英环境信息披试点。在2017 年举行的第9 次中英经济财经对话上,中英两国政府同意加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并鼓励两国的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目前自愿加入这项试点工作的金融机构从10家扩展到了13家,试点工作已进入了第三阶段。二是地方环境信息披露试点。2020年末,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试行)》,目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先行试用这个指南,部分试验区已经实现了辖内金融机构环境信息全披露,如湖州市已率先发布首个区域性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包括1份环境信息披露区域报告以及19 家湖州市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1年初,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启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首批试点机构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内8市的13家法人银行机构,将参考和对标《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试行)》,率先探索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工作。
趋势六:实质性激励约束政策未来可期
碳减排支持工具。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人民银行多次强调,在提供政策激励方面,人民银行计划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央行可以利用的绿色工具还是很多的,有货币政策工具和监管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方面,建议考虑为碳减排提供定向的再贷款、再贴现或者定向降准等。到底哪些融资可被归为碳减排融资呢,我们预计主要是能够实现气候减缓的融资。根据银保监会出台的绿色融资统计制度,其中可被纳入气候减缓领域的项目包括: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能源系统高效运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高效节能装备和绿色标识产品制造等。
差异化风险权重。如降低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绿色资产包括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若降低了绿色资产的风险权重,意味着银行持有绿色资产可节约资本。这可以激发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内在动力,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行业和领域,促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人民银行行强调,在评估商业银行的绿色、棕色资产,在考虑未来给绿色、棕色资产不同的风险权重,持有绿色资产可节约资本,从而给金融机构持有绿色资产更多激励。中国银保监会强调,监管部门也在研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对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的银行保险机构,在资本占用风险权重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并在绿色信贷的利率,还有可获得性的便利方面,也有别于其他的信贷。
银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逐渐开始对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相关统计和考核评价的。银保监会2013年出台了绿色信贷的统计制度,并对银行绿色信贷开展情况进行自评价;后在中国银保监会指导,中国银行银行业协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绿色银行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对21家主要的全国性银行开展绿色银行评价,并在2020年公布了评价的结果。2021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对2018年7月制定的《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进行了修订:一是扩展了考核业务覆盖范围,统筹考虑境内绿色贷款和境内绿色债券业务开展情况;二是基于扩充的考核范围修订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包括占比80%的定量指标和占比20%定性指标。三是评价结果将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鼓励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机构、各类市场参与者积极探索和依法依规拓展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
🔝特别提示

本报告内容仅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不包含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投资评级或估值分析,不属于证券报告,也不构成对投资人的建议。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