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还清晰记得,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近3个月后的今天,国新办发布《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系统阐述中国的全面小康是什么,又是如何建成的。时值国庆前夕,这份3.2万余字的白皮书分外引人注目。
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图源:新华社
如果从历史的时间长轴看,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和夙愿。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典籍中就有“小康”的表述,这是先民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数千年来,中国作为农业社会,始终没有解决数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温饱尚难解决,“小康”更是遥不可及。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小康”不再只是一个梦。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步步成为现实。
千年梦圆,这是多么耀眼的成就!如果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上讲,全面小康是迈向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就这点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非凡。
历史又是发展的。如今我们已经拥有的“全面小康”早已超越古人的理想,关键在“全面”二字。
岛叔觉得,“全面”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全面发展,也就是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推进、协调发展。这既有物质层面,也有精神层面;既体现个人,也体现国家社会;既有城市,也有乡村。
二是全体人民,也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区域落下,不让一个民族滞后。这当然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办到。
(图源:新华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这样的表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中国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特别是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也成为全面小康最具有标志性的指标。
从数字看,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71元,到2020年已经达到32189元,足足翻了近200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如今的29.2%和32.7%
困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代之而起的是人们对生活品质、品位的更高追求,衣食住行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改善型的过渡,家电全面普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餐饮、健康、教育、旅游、文娱等服务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社会治理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
这些变化在白皮书中都有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
(图源:《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再到共同富裕,中国一步步的目标任务非常清晰。
实现共同富裕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破解。
比如贫富差距问题,要达成共同富裕,必须进一步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但前提还是要做大蛋糕,在这个基础上分好蛋糕。所以,发展依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
在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委负责人提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等等,都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具体举措,将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得到落实。
又如老百姓关心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现实痛点依然不少。在解决好“有没有”之后,下一步亟需解决“好不好”。
岛叔注意到,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委负责人提到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对比我们熟悉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七个“有”中,每个都是一字之易,却更进一层。这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顺应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更高的民生目标。
还有数亿农民增收、区域协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生育率、提升消费意愿等等,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需要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进程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逐一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成就,更是新的奋斗起点。白皮书说得好:中国的全面小康是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好日子等不来、要不来,唯有奋斗,别无他路。
文/九段
编辑/云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