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543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Anzhelika Anpolskaya on Unsplash
作者:冉冉,现为某互联网公司投资法务,曾为红圈所律师、法官助理,一项小众技能的世界冠军和吉尼斯纪录持有人,匍匐的仰望者。本文来自:冉冉漫慢说(ID:risingslowly)。

你好呀,老朋友
前阵子作为分享者参加一个公益论坛,面对大学生讲自己对大学教育的一些看法,真可谓无知者无畏,如果早知道别的分享者是这样的背景,我是断然不敢上去献丑的……自己的生活都没过明白呢,能给的就只有真诚了……
好在毕竟是公益活动,听众们没那么挑剔,收到了一些赞美,更没想到会后有位前辈嘉宾好奇我的经历,抓着我问了些问题,有些我虽然表面上回答了,但内心知道其实自己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因为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说来惭愧,长这么大但从去年开始才第一次一个人生活,这一年除了工作和零星的社交活动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自己度过的,这才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像认识别人那样认识“自己”,这个被我忽视了三十多年的老朋友。
去年,我经历了有记忆以来最全面的困难:新工作内外遇到巨大挑战、在新城市几乎没有社交关系、唯一可以依赖的感情突然结束、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出了问题。
那时候耳边经常有两个小人在对抗,一个说“你真是个 loser(失败者),你怎么把生活过成了这样”,另一个说“困难是暂时的,你可以把生活过好”,但无论那个积极的小人如何安慰和鼓励,总是那个消极的小人占上风。
▲ Photo by Milada Vigerova on Unsplash
显而易见,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非常不满意。然而不满意并不能解决问题,冷静下来的时候,我开始和“自己”这个老朋友对话:
你对什么不满意?
物质/健康/能力/精神/情感等方面都有。
为什么不满意?你的生活按世俗标准来看不好,还是你主观上觉得不好?
世俗标准来看我的生活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所以主要来自于我主观的感受。
为什么你主观上会不满意?是因为外在的压力(如 :同侪压力),还是因为不符合你自己的期待?
外在的压力确实存在但不是决定性的,更多的是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你在物质/健康/能力/精神/情感等方面有哪些需求或目标是现实没有满足或达到的?
我虽没有奢侈的欲望但希望自己想做的事情不会被自己的经济情况所掣肘;
我希望能健康、高质量地活到 70 岁以上;
我希望自己的能力/眼界/智识一直在成长,精神是自由、独立、富足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世界能笃定和从容,能留下一些让自己自豪的 legacy(遗产)
我希望自己能爱和被爱,可以和他人分享快乐、分担困苦。现在除了是否能活到 70 岁以上还不确定之外,其他几点都没有达到。
那么其中哪些是 must have(必须要有的),哪些是 nice to have(有会更好的)
都想要,都是必须的……
很多人无法同时做到,如果必须要舍弃一些呢?你会如何排序?
不想舍弃,不想回答,不想面对……(然后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经过一番挣扎后……)目前我的排序是:爱、健康、物质。
为什么你会这么排序?
爱指的是我去爱,可以是爱自己、爱他人或爱世界,这是好好活着的源动力(如果什么爱都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有了爱自然就会有精神或智识的成长;
被爱是不能由我控制的,所以不强求;
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被病痛折磨到生活没有质量,有多少钱都没有用;
物质上如果能达到基本需求,之上的就是 nice to have(有会更好的)了,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有没钱的活法。
从排序中你认识到你是什么样的人了吗?
只能说我意识到感知和体验的重要性对我来讲大于成就。
曾经我总是问自己,我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特之处是什么?我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
现在我知道,虽然我会努力尽可能留下一些 legacy(遗产),但即便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我之为人的生命体验本身就是独特的,按照自己设计的地图走完一生就可以了,不用执念于一定要为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因为至少建构我生命的化学元素来自宇宙又终会回归宇宙,并可能成为遥远未来中新生命体的原料。
然而,以上与“自己”这个老朋友碰撞出来的火花如此飘渺,怎么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呢?说起来很简单,类似把大象放入冰箱,只有如下三个步骤,但具体到个人是相当困难的,需要直面无数次的灵魂拷问——
第一步:寻找只属于你的灯塔
首先必须意识到,作为一个自由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能帮你决定如何过你的人生,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别人的人生只能作为参考,你必须找到只属于你的灯塔,也就是你人生的大方向,同时你的人生过得好不好只有你有权利去评判,别人的评价都无关紧要。
▲ Photo by Nathan Jennings on Unsplash
我寻找灯塔的方法是设想自己即将死去的场景,在我看来人走这一遭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回忆是属于自己的,我希望那时的我能想起很多很多的美好:
  • 见过的各种各样的风景,从中捕捉到的与人、自然和宇宙的连接,感受到的人的生命力、空间和时间的广阔浩渺,以及这一切的美;
  • 充满烟火气的世俗生活,吃好吃的食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和好朋友聚会长谈,下雨天听音乐宅在家,临时起意压马路,走入人群去菜市场买菜,看大爷在路边下棋、大妈在广场上跳舞、小朋友在公园玩耍、天然萌的小狗互相追逐;
  • 与他人相知、相惜、相爱,不用伪装、坦诚沟通、自由自在的舒服,分享生活点滴的快乐,遇到困难互相支持的踏实和温暖,一起探索、拓宽个人生活边界的亲密感;
  • 自己的努力有所回报,能力、财富和资源在一点一滴积累,有了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
  • 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克服懒惰做运动,感到身体在变得更健康,对自己的人生更有掌控感;
  • 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克服恐惧做成一件自己想做但不敢做的事的勇敢,感觉到被重视、被需要;
  • 忍住了诱惑坚持做正确的事,对自己人品的欣慰;
  • 通过思考想明白了某个问题,不再纠结、豁然开朗,发现一个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或一个问题从来没有想过的角度而感到新奇,遇到一场高质量的对谈受到启发、茅塞顿开;
  • 看到一个自己欣赏的人或者发现了某个平凡人身上闪光的品质,听到一个让自己触动的故事,感受到力量和光;
  • 从 0 到 1 创造一个东西,尝试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所带来的新鲜感与成就感;
    ……

简而言之,感知、体验与创造美好的事物就是我的灯塔。
第二步:在与现实的碰撞中设计并修正人生地图
虽然找到了我的灯塔,但它太虚太抽象了,所以不禁开始和“自己”这个老朋友进行了第二轮对话:
问: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不可能接触得完,你如何挑选?
答:凭兴趣、凭本能需求、凭好奇心。除了纯美的事物,我还非常容易被非表面工夫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充满生命力的、特别的、专注坚定的、洒脱的、闪耀着智慧的、有时空张力的事物所吸引。
问:感知、体验与创造是三种不同的行为,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看自己有没有天赋、自己的性格能力适不适合、有没有相关条件。
▲ 图片来自作者
比如我一直觉得舞蹈很美,但我是个肢体不协调的人,所以感知即可;比如我很想看海里的风景同时知道自己很胆小,所以参与有教练带着的 discovery diving(体验式潜水)就可以了,不用特意去考潜水证;比如我觉得狗很可爱很想养一只,但我知道现阶段我没有条件养,等未来房子换大一点、闲暇时间多一点的时候会考虑养;比如我喜欢用写作梳理我的思路,写过的东西对自己和个别他人有那么一点意义,所以有时间、有感触的时候愿意去创造一些内容,这也是我现阶段能做到的。
问:如何安排你以不同方式花在这些美好事物上的时间?
答:一个是看兴趣的浓度,更有兴趣的自然会花更多时间,比如现在占据我闲暇时间最多的是广义上的旅行(包括本地探索)、看纪录片、看书。
另一个是看行为性质,花费时间从长到短依次是创造、体验和感知,比如占据我绝大多数时间的是工作,它是一种创造(不然凭什么给你付工资),但它不都是甚至很多时候不是美好的;其次是体验,我在体会自己过生活而不是观察别人的生活,找房子、搬家、做菜、打扫卫生、换灯泡、养花、与房东物业邻居沟通等等,一切是那么地真实,虽然琐碎但又不乏美好的部分;再次是感知,通过闲暇时间的信息输入领略远方的美好,通过行走周边体会世俗生活的美好。
▲ 图片来自作者,探索周边
正常的逻辑似乎应该是兴趣浓度越高就越要去创造和体验,从而与美好的事物产生连接,到了我这儿好像是距离产生美,离自己越远反而越容易倾向性选择看到美好。
问:花那么多时间在工作上,你喜欢你现在的工作吗?
答:还可以吧,有喜欢的部分也有讨厌的部分。
喜欢了解新项目、新公司、新行业,喜欢和目标公司人员交流和谈判的过程,喜欢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喜欢交割一个项目的成就感,喜欢能学到新知识、增长新经验。
讨厌繁琐的流程、低效的沟通、必须处理的事务性工作、不尊重私人时间的工作氛围、需要时刻防范踩坑的警惕和工作本身的高负荷。
问:那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为什么不去做一个你很喜欢的工作?
答:这是目前能养活我自己同时能兼顾我兴趣的工作。
说实话我还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热情在哪里,没有那种非做什么的使命,而现阶段的我没办法不考虑经济问题进行大范围的试错,所以不知道还有什么工作是我很喜欢、我能胜任同时能给我带来稳定收入的,所以暂且把那些自己更为喜欢的东西作为了兴趣爱好。
工作方面我应该可以尝试小范围的调整,但还需要再在现有的这份工作中积累一段时间。
问:生活不仅是美好的,你怎么去面对那些不美好?
答:生活确实不仅是美好的。我还算幸运,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其中有我喜欢的点、收入也还行,有些工作我真的想象不到有任何可能被人喜欢的点,唯一的价值就只剩下挣钱。
但即便这样,也可以把眼光聚焦到钱能换来的美好,比如可能是一个能遮风避雨的稳定住处,可能是给家人的一顿丰盛晚餐,可能是子女的美好未来,可能是未来可以不用再做这份工作的自由……
所以,不美好就是不美好,不用自欺欺人,觉知到不美好其实是一件好事,最怕的是麻木了。但仅有觉知是不够的,要想想为什么要去接受这些不美好、不逃离而留下来能换来什么、换来的美好是不是值得让你承受这些真实的不美好、有没有可能从自身或从外部去改变现状。
简单讲就是永远不要忘记望向自己的灯塔,避免被眼前的困难拖入绝境,然后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
问:随着经历的增加,人是会变的,那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答:灯塔还在那儿,想要靠近灯塔的心没有变,只是路径变了,那就再调整呗,人生不就是永远在通往灯塔的路上升级打怪么。比如我以前认为婚姻是人生中的必需品,现在虽然依然挺渴望的,但并不觉得没有了婚姻就没法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反倒是觉得如果不自爱是没法过好一生的,所以有意识地加强了与“自己”这个老朋友的联系。
……
▲ Photo by Slava on Unsplash
概括而言,有了灯塔但实际上永远靠近不了是另一种痛苦,只有内外一致、逻辑自洽的人生才会幸福。为了达到这种状态,可以遵循的地图是:
  1. 觉知自己想要的(兴趣/本能需求/好奇)
  2. 看到自己已有的(天赋/性格/能力/其他条件)
  3. 分析两者的差距,找到对应行为模式(感知/体验/创造)
  4. 找到缩小差距的方法(积累能力/钱/资源),或者选择改变/放弃该行为模式
同时,在未达到自己想要的状态时保持良好心态(聚焦美好、看到交换价值和可能性),并根据自我与现实的碰撞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地图。
第三步:先走起来就对了
有人说,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有了精美的地图但停在原地是没办法靠近自己的灯塔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如果要往好的方向发展,是要对抗让我们自然下坠的“地心引力”的,也即逆势而为必然需要经过一番艰难的挣扎,认知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前面灯塔和地图两个前提都满足的情况下,仅基于我个人的经验教训,总结下对我个人比较有效的几点:
1. Aim low(把目标定低)
一开始的时候不要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目标越低越好,等坚持下来了再慢慢提高标准,否则难以持续。
就拿我写作来说,本着本星座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的原则,一开始我给自己立的 flag 是月更且每篇都要写出实实在在有意义的内容,开始的几个月还能勉强做到,但有一个月工作超忙周末只想躺平,而那样目标下的写作对我来讲是一种负担,于是就赖掉了,一赖就赖了好几个月……
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要求是,想写的时候再写,更新慢有什么关系,我又不靠它挣钱,也无需靠它来证明自己。有句话说,I walk slowly,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我走得慢,但我从来不后退),对呀,管它慢不慢,先走起来就对了。
2. 适时切换,避免审美疲劳
比如浸泡在世俗生活中久了,我就需要片刻的抽离,投入到艺术或其他和生活不相关的形而上事物上,而如果思想游离到外太空过久了,我又特别喜欢走入人群,车水马龙和市井烟火让我踏实。
旅行也是一个道理,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和体验别人的生活,总能让我积攒一些能量,以更好的状态回归自己的生活。但我又无法一直作为一个行者,我需要有一个能回去的相对稳定之处承载自己的归属感。
▲ 图片来自作者,在西藏
3.  练习重要性排序和时间管理
人总是贪心的,什么都想要,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且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在某个时刻不可能同时抓住你想要的全部,所以需要通过练习重要性排序学会取舍,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对自己更重要的事情上,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不要再去想被舍弃的部分了,一心一意往前走就行。
比如我现在的工作非常忙压力也非常大,看到朋友们舒适的生活状态会觉得羡慕,但我知道现阶段的自己还需要学习和积累,而密集的项目历练会让我快速成长,眼前只用看到这点就好,等能力到了一定水平,则可以考虑选择过从容一些的生活,那时候就不要想成长速度的事情,而是享受从容即可。
4.  给自己设置奖励或惩罚机制
我一直很想让自己培养起运动的习惯,但一直难以实现,前阵子加入了公司的一个互相监督群,每个月如果没运动够一定的次数就要给大家发红包,再加上大家都很自律给了我 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于是我就这样从完全不运动到坚持一定量的运动快半年了,从中渐渐发现了运动的一些乐趣,颈椎病也有所缓解。
写作也是,虽然写得很少,但每认真写完一篇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棒,奖励自己吃点好吃的或买个自己喜欢的东西。
5.  远离 toxic(“有毒”)的人和环境
如果有得选,远离会让你焦虑、难受甚至 PUA 你的人和环境,接近让你状态变得更好的人和环境;如果暂时没法远离,就尽量给自己打造一个防护罩,把那些 toxic(“有毒”)的声音和行为屏蔽掉。
目前的我是 33 岁单身女沪漂,和很多类似情况的女生一样面临身边亲友的各种催促或规劝,对其中有建设性的意见我会虚心采纳,但我始终觉得感情也要看缘分、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有结果,不管有没有伴侣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更为重要,所以能迅速过滤掉单纯制造焦虑甚至贬低自我价值、鼓吹委屈将就的声音。
▲ 图片来自作者,和朋友在一起
6.  养成思考和总结的习惯
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中很多都有冥想的习惯,背后是有一定道理的,mindset(观念模式)很多时候是最为关键的。和人有关的活动大到政治、商业,小到个人的职场、情感,都有很美好的一面,也有很难很费心的一面。解决问题除了用心还是需要方法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洞见因此尤为重要,而这些是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对话、讨论等实际行动去练习和培养的。
7.  刻意练习活得轻盈
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道理就像我通过小时候大量的心算练习现在遇到计算题形成本能反应、得出答案一点都不费劲一样,也像一对伴侣通过几十年的磨合到后来不用说话一个眼神就能知道对方想什么一样。
从认识“自己”这个老朋友到和她和谐相处有个过程,但只要遵循“change the things I can change,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的原则,鼓励她、督促她、宽慰她,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每一个状态中美好的部分,最终一定会达到一个非常舒服自在的状态,那时候练习方法的茧早已自然褪去。
写在最后
一路陪伴着我并将继续陪伴我一生的老朋友,原来你才是最忠诚、最亲密的伙伴,很高兴认识你。
不管未来的路平坦还是崎岖,愿你一直善良正直,愿你一直懂得去爱,愿你一直对世界怀有好奇,愿你一直不会放弃变成更好的自己,愿你能拥有很多很多的美好。
-  END  -
推荐阅读
华章:有些人生弯路不必走
华章:我深层次的恐惧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