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拉萨,你会想起什么?
布达拉宫?神山圣湖?
如果你问拉萨古城里的老人,他们会唱起这样一首歌谣——
རྗེ་འབུམ་མཐོ་བའི་སྒང་ལ།
མཐོ་རིས་སྐས་འཛེག་བཙུག་ཤག།
ཕྱོགས་བཞི་གང་ནས་བལྟས་ཀྱང་།
སྙན་པའི་དྲིལ་བུའི་སྐད་རེད།
吉崩岗之上
有一座能眺望远方的楼梯
不论从哪边侧耳聆听
都能听见,那动听的风铃声
……
夏工和吉崩岗拉康的结缘非常意外,但他总觉得像是被写好了一样。「有些事看似是你选择它,其实是它选择了你。」
彼时他刚从英国毕业回国不久,在上海有稳定的工作,但出于对喜马拉雅建筑文化的热爱,他背起行囊,离开了自小长大的江南,来到了遥远的青藏高原。
在拉萨期间,他翻阅了众多典籍,一座反复出现在18-20世纪拉萨老地图中的建筑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它还是否完好地存在着?是否依旧有人照看着?
那一天,文物局的老师和朋友约他去看一座古城中的老建筑。到了目的地时,他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反复出现在脑海中的吉崩岗拉康吗!
推开厚重的木门,经年尘封的气息弥散开来,幽深静谧的殿堂里空寂无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
历经沧桑风雨,古老的门廊、立柱次第排布,环形结构严谨规整,斑驳的壁画遗迹依稀可辨……
「第一眼,我就确定了自己与吉崩岗拉康的缘分。」
后来受邀参加吉崩岗拉康的修复改造工作就是水到渠成了,而在他心中,早已把这当做了自己的一份责任。
藏语中「吉崩岗」即为「十万佛像」,此地曾因佛塔内供奉着十万个供奉宗喀巴塑像而得名吉崩岗拉康,意为十万佛居所。
当地的老人们告诉他,好多年前,那塔上四个方向挂着上万只风铃,每当晚风起时,清脆的铃声就会在古城中心回荡——
这座看似粗粝野性的古老建筑,竟还有过如此柔软浪漫的过往。
他告诉自己,修复吉崩岗拉康,一定要让这份尘封的浪漫重见天日,再次长出新的故事。
在喜马拉雅哲学观念中,坛城是神与佛的居所,最殊胜的所在。
每个坛城都有一个中心,围绕中心,逐渐放大,形成更多的同心圆,而神与佛位居中央。也有人将坛城视作对自我的比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坛城。
人说得见坛城,皆得解脱,能看见坛城就是一种福分。
而始建于18世纪初的吉崩岗拉康,恰好是城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坛城建筑。
2017年开始,拉萨政府开始对其展开修缮工作,后与西藏著名文化艺术品牌「醍醐」合作,委托该团队以“古建公益性再利用、共建公共文化场所”的方式,将该古建筑保护性升级改造艺术中心。
夏工作为项目执行建筑师,和「醍醐」团队的小伙伴们考察了国内一流文博场馆与古建筑保护性利用案例,与国内一线建筑设计团队直造建筑事务所合作,大家一致认为:
遵循喜马拉雅建筑的核心:「随型就势」,不去过度影响建筑结构空间,还原坛城建筑本身的空间动线——
把游览探索的自主权交还给参观者,让每个人心中的坛城「活」起来。
施工进场前,夏工和团队对整座建筑做了极尽详实的考察和评估:
拉萨温差大,屋顶的阿嘎土长期闲置,漏水严重;接入的民用电路年久老化荷载过低,还有部分电线被蛇虫鼠蚁咬破,隐患丛生;甚至连地面都凹凸不平……

这里的基础设施几乎全部要重做。
吉崩岗社区所在地时有强降雨,房顶漏水是个棘手问题。
藏族传统材料阿嘎土难以适应段时间密集强降水,古建修复队的老师与夏工召集了几十位当地的工人一起「打阿嘎」,花了三周时间在屋顶里里外外做了三层防水,能保十年完好。
电力系统全面升级,消防系统也全部换了金属材料,达到公共安全标准。
室内地面加固是最难的部分,没有夯实容易起沙,地面高差17公分,相当于一步台阶,很影响行走。
地面铺设采用了龙骨结构,地板用料除了考虑平整坚固之外,他们还希望通过地面传达出厚重、古朴的历史感。
在参考了国内外许多古老寺庙的地面案例后,最终找到了期望中的老榆木地板。
还根据坛城顺时针游走的规则,用老榆木纹理在中心神殿拼出了一个坛城形状。
吉崩岗拉康地处喧闹的市井之间,门口就是一个热闹的综合市场。为了让参观者进入时有一个静心的过程,入口的廊道设计尤为特别。
拉萨当地就有烧制铜器的传统,直造建筑事务所与夏工决定入乡随俗,打造一条铜片铺就的特殊廊道。
每一片铜片上的图案都是由当地铜匠手工烧制,用顺时针手法画出图案,幽蓝金灿,仿佛深邃无垠的宇宙空间,每一片都各不相同,正如每个人心中的坛城,各有乾坤。
这里还保存了大量艺术成就极高的清代壁画,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残损掉色,不免遗憾。
他专门走访了当地文物保护机构,向壁画专家取经,最终找到了西藏传统的一个修复妙招:用温和的粑团子,小心地一点点去粘除附着物,终于让古老的壁画重现昔日的光采。
为了与藏地寺庙的室内空间氛围保持一致,吉本岗艺术中心内的灯光整体保持幽暗的基调,让所有人在踏入艺术中心的瞬间心神俱静。
整个展览空间灯光由DLX驭韶照明设计,呈现出高级质感与有节制的序列感。
为了把光线对文物的伤害降到最低,整个空间的灯光系统全部重新架设,换上博物馆级别的阿克苏灯,保证还原文物色彩,杜绝有害光线。
很多小伙伴都是灯光铺完以后才第一次看清了馆里的壁画。
灯光的另一个功能是营造层次,只在几个关键点做照明,更多的暗部烘托神秘的氛围,留给参观者自行探索。
改造完成的吉崩岗拉康焕然一新,但不变的是坛城核心的能量场。
穿过廊道进入大殿,再深入中心神殿,没有任何的官方指示和引导路线,越往内,越是自主空间。
空间的仪式感来自人本身。每个参观者可以在入口处领一盏触控的电子酥油灯,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也因为带着这团移动光源,整个游览过程也变得有趣起来。
整个艺术中心的灯光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每个身处其间的人,都可参与的双向互动。当参观完成,也就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谈话。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的拉萨水道纵横,像威尼斯一样,人们就划着羊皮筏子四处游荡,可浪漫了……
那时候吉崩岗前面有一个错(湖),天一热大家就到那儿游泳玩水,经常有丹顶鹤降落到前面的湿地上,孩子们就在旁边嬉闹,特别诗意……」
再后来啊,古城里时移世易,沧海换了桑田,才慢慢形成如今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样子,曾经的浪漫和温情也随之消散在高原的猎猎山风里。
无数的人、事、物在时空里交叠,谱写出一座城市的血脉肌理,夏工觉得,它们不该被遗忘。
「我们不希望大家来西藏就为了潦草地打个卡,上来就神山圣湖,其实西藏古城有很深厚的历史,和世界上那些伟大的历史宗教名城一样:麦加,耶路撒冷,菩提伽耶……我们家门口的古建筑不比别人差。」
就像吉崩岗拉康,早年它抵御过夏季洪水,近代阻击过英军入侵;曾作为粮食糌粑的储仓,还当过发电厂,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磁场。
建筑是凝固的语言,如今成为艺术中心,这里又成了文化交流传播的枢纽。
中心会不定期邀请世界各地的空间艺术家和藏文化爱好者,通过现代语言和古建筑空间的对话,碰撞出喜马拉雅文化全新的生命力。
而到这儿,古建新生之路还只是开始。
藏区地域广大,地势复杂,像吉崩岗拉康这样地处闹市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凤毛麟角,更多古建筑隐藏在未知的偏远山林甚至山洞里,残损程度难以估量。
夏工深知,真实详尽的记录资料是一切修复工作的前提。他和小伙伴们已着手藏区一千多座寺庙的记录建档工作,希望能为古建修复事业尽一份力。
开园仪式那天风清云淡,艺术中心别出心裁地为大家人手准备了一支风铃。
当清澈空灵的铃声再次响彻吉崩岗社区,恍然间,那个古老而浪漫的吉崩岗拉康仿佛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尘封,和今天的古城久别重逢。
前世今生,倏忽百年。
而古城还是青春的模样。
* 感谢夏工夏于钧接受借宿采访并提供图片素材,本文经授权发布。
* 图片来源:吉本岗艺术中心、@流静、@沈云遥、@阿量、@李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