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片类药物一直是治疗中度至重度疼痛的最有效药物,且被WHO认定为三阶梯癌痛治疗的常规用药,在缓解疼痛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和哌替啶(杜冷丁)等阿片类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效果,在临床上有着广泛而悠久的应用。
因此,大多数阿片类药物只能作为处方药使用。
但即使这样,这类药物仍被广泛滥用。据WHO统计,每年大约有70000~100000人因过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死亡。
▲ 2014年美国滥用药物死亡率
例如,美国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于09年6月25日因处方药滥用成瘾去世,享年50岁。
🕯杰克逊的人生最后阶段,
为帮助睡眠,需要服用八九种药物,
其中包括三种麻醉性止痛药,并且混着吃。
6月24日晚上,他让私人医生给自己注射镇痛药与镇静药等,
但是9个多小时也没有睡着。
无奈之下,只好再注射了25毫克的麻醉药异丙酚,这回终于能够沉沉睡去。
然而,仅仅过去两分钟,他就被发现没有了呼吸!
滥用处方止痛药还很可能导向危害更强的毒品使用,例如海洛因等。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说,阻止阿片类处方止痛药的滥用,都是禁毒工作的一项内容。
阿片类药物如何被滥用?
有些人渴求强烈的效果,会追求在短时内迅速达到超高的药物浓度。
通常有三种手段:
一种是口服,但不是按照正常用法用量吃,而是远超推荐剂量的服用药品;
第二种是吸入,影视剧里常见的把药片研成粉末,通过呼吸道粘膜吸收;
第三种是注射,包括但不限于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方式,把药片研碎后溶解到水里,再用注射器打进身体。
这些行为非常危险,掌握不好剂量可能会致命。
为防止滥用,药学家们操碎了心
为鼓励、支持和加速研发遏制药物滥用的阿片类制剂,2013年1月,FDA率先公布了“防滥用的阿片类药物——评价和说明书”指导原则(草案)。
▲ 到2018年为止,FDA批准上市的“具有遏制滥用特性”标签口服阿片制剂
它提出了:仿制药若要上市,除了证明其具有相同的药效、安全性之外,还必须证明具有相同的可遏制滥用特性。
乍一听“防滥用型制剂”觉得晦涩拗口,但其实很多产品的设计思路,细说起来非常有意思,你会发现药学家为了阻止滥用真的是操碎了心。
▲ 药学家为了阻止滥用已经操碎了心。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分类不是绝对或独立的。
① 设置物理屏障
有人把药片做得特别硬,用锤子砸也砸不碎的那种硬,这样就不会被磕碎,也没法研磨。
▲ 超硬止疼药,锤子砸了都会疼
② 设置化学屏障
2010年,FDA批准了一种新型的羟考酮片,与传统的羟考酮片等效,但是其中加入了特殊的高分子材料,使整个药片变得像塑料一般很难被研磨成粉末,如果有人非要把它溶解到水里,高分子材料会变成黏黏糊糊的胶状——这样的东西显然不能拿来注射。
在美国康复中心通过追踪14万名研究对象后分析发现,这种药片推向市场之后有效地减少了羟考酮的滥用。
▲ 左边是传统的羟考酮片,可以被研磨成粉末,进而容易被滥用;
▲ 右边是这种新型的药片被砸了之后的状态,这……这真的吸不动了吧。
并且,新型羟考酮片(reformulated ERO)的滥用频率比传统的羟考酮片(original ERO)低了很多,特别是注射和吸入这两种滥用途径,几乎完全被终结了。
② 设计只能吃,不能注射或用鼻子吸的镇痛药
即“前药”。
所谓的前药,就是在本来的药物分子结构上加一些其他的东西,让它变得无法直接发挥药效,只有在进入人体之后,通过体内一些酶激活药性,解除封印”后才能发挥作用。由于这些酶只存在于消化道中,就直接限定了给药途径——只能吃,不能注射或用鼻子吸。
▲ Inspirion释药技术公司专利技术
④ 设计少量有效,大量失效的止痛药
那么,如果有些人想靠大量地吞食药片来解瘾该怎么办呢?
药学家们设计了前药的同时在药片里加了少量的酶抑制剂。
如果你只按照剂量来吃一两片药,这少量的酶抑制剂不会产生任何作用,使其正常发挥镇痛效果。
但如果一次性塞了一大把药片,对不起,酶抑制剂的总量就足够使消化道里的这种酶失效,不能对前药产生作用,也就不会释放出大量有活性的药物了。
▲ Embeda结构图
6月26日是第32个“国际禁毒日”,毒品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已无需多言。而像这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故事还会一直继续下去。
这些药物的成瘾性没有解决,药学家们的努力就不会停止。
另外,也要提醒正在和这些药物相伴的患者,使用时务必谨遵医嘱,如果发现异常反应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以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