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疫情期间成为网络“新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10.11亿网民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达到12.2%,由此估算老年网民的数量达到了1.23亿人。

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他们试图描绘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现状,找出他们的痛点和问题。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解读了这份报告。
有人实现“二维码自由”
八成以上老人绑定银行卡
与想象中老年人“单调无趣”的网络生活不同,如果将老年人视为一个群体,他们的网络生活,其实也很精彩。

有接受访谈的老人说,他早上一睁眼就要看手机,在群里,在朋友圈问候早;午睡前,还要看看身边人有没有新消息。
他们在网上社交,看新闻,看短视频以及玩游戏。有一成老人每天看视频和短视频时长超过3小时。

一些类似的问题,课题组2017年也问过。两相比较,他们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结论。
让田丰吃惊的一个改变,是网络支付。

2017年的访谈中,很多老年人对手机支付顾虑很多。当时的问卷调查中,60.50%的人微信或支付宝都没有绑定任何银行卡。
在2021年对老年网民的问卷调查中,只有16.14%的人没有绑定银行卡。这表明,老年人对移动支付的使用在逐步增多,老年群体网络支付已形成常态化,零售、生活缴费、电商为主要使用场景。

新冠肺炎疫情对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其实产生了不同影响。

一些老年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很快学会了扫描二维码、自查健康信息等必要型操作,还学会了使用小程序、网络约车、扫码购物等衍生型操作,成为网络冲浪“自由族”。

一部分老年人在环境的倒逼机制下,掌握了生活出行办事的最基本技能,如查询健康码、扫描二维码,成为“适应族”。

还有一些老年人则被二维码困住了生活。他们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自觉减少外出,避开需要使用智能手机扫码的公共场所,成为“老宅族”。另一些则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壁,成为“碰壁族”。

尽管有不同类型,但
绝大多数被访老年网民都认为互联网对生活有积极的影响,认为老年人学习使用互联网是必要的。

而且,老年网民对自己的数字融入能力,也就是能学会网络应用的信心比较强。93.35%的人表示只要需要,自己就可以学会使用。

对比2017年的调查,老年人对互联网的观念更趋于积极。感觉生活中离不开互联网的老年人比例从2017年的 57.50%提高至93.67%。
适老化改造
要让老人说出我能行
疫情暴发之后,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和数字排斥问题也引发了全社会关注。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1月24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此次发布的报告指出,
老年人数字生活面临的障碍,一个是网络接入,一个是软件操作;可能会被忽略的,还有网络安全。

田丰建议,在破除软硬件障碍之后,应加大对诱导老年人网络诈骗、网络沉迷、非理性消费、虚拟交友骗局的打击力度,为老年人塑造一个清朗、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
还有一重障碍,也是团队所强调的,那就是“重塑主体障碍”。

其实,
大多数时候,老年人被看作互联网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被保护者,这种弱者形象甚至得到了老年群体的自我认同,由此也大大降低了他们融入网络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老年人的学习曲线与青少年和成年人截然不同,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掌握数字生活技巧。一些高龄老人,常常是学了就忘,学起来费劲,但只要教的人耐心,学的人愿意,是可以学会的。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丁志宏说,适老化改造应该是双向的。环境要改变,产品要改变,个人也要改变;要鼓励老年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获得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觉得互联网是有用的。同时,也要打破对“老”的刻板印象——“老”是一个中性词,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变老,它不是一个贬义词。

适老化要唤起老年人的“我能行”意识,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让我来”。

报告提倡,各界应共同努力,打破老年人刻板负面的数字形象,尊重老年人的话语权和主体性,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重返公共生活。

田丰表示,重构社会角色和重建社会连接是让老年人重返公共生活的关键。调研发现,
如果老年人在退休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动力更足,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比如,一些从事志愿服务的老年人明显表现出了更强的信息能力和数字素养,对他们来说,哪怕仅仅只是当一个“楼道长”,管理几十人的微信群,都能让老年生活更加充实多彩。

“在后疫情时代,老年人在网络生活中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他们比其他群体更需要社会的承认和家庭的尊重,以此来找回自我,重塑融入网络社会的信息,更加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社会。”田丰强调。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琦琪
审核:岳靓
终审:何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