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年轻人上学的时候对体育课最大的印象就是,体育老师身体不大好,经常请病假,不得不由“语数外”老师来代课。
虽然说“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个喊了几十年的口号,但是在考试的重压之下,有限的资源只能被用来优先加强“智力属性”,而体育素质的发展只能无限期延后,直到进入大学。
·军训可能才是大学体育的“起点”,尽管经常以学生晕倒为终结
大学里五花八门的体育选修课程似乎弥补了年轻人少年时代被考试和自习夺去的体育课,但是只有每年一次的大学体测在提醒着年轻人,当年你们爱的可能并不是体育,只是对试卷的短暂逃避。
50米跑,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女子800米跑,男子1000米跑,这些项目不仅没能成为少男少女们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反而成了大学里躲不开的“十大酷刑”。
体测前一周,大家的焦虑和对运动的热爱都会达到顶峰,此时,学校操场上会突然冒出大批练习跑步的人。
不过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带来的实际功效可能远远小于它的心理安慰效果。
当真正的测试来临,他们的现场表现不像是在进行体育测试,而更像一场行为艺术大赏。

如果不是“好心”的考官们年复一年地持续放水,中国本科生的毕业率估计要大打折扣。
而每年都有个别动了歪脑筋的年轻人在体育上结结实实地栽跟头。
·读了个寂寞
身体上的虚弱依靠长期的锻炼尚可弥补,但是有些年轻人对体育的重要性显然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们进入社会之前锻造一副好身体的最佳时间。
当学生时代结束,失去了体育“考核”的压力,不少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的年轻人更是和体育锻炼彻底绝缘。
但是,当肚腩渐渐鼓起,当腰椎和颈椎开始隐隐作痛,当开会、熬夜、加班成为唯一的“体育活动”时,这些年轻人才终于意识到有人督促锻炼的时光是多么可贵。
虽然花重金办的健身卡经常躺在抽屉里吃灰,精心选购的运动装备也只是偶尔在朋友圈中作为拍照的道具,但为了重新追求紧致的肌肉线条和强大的心肺,为了平衡996之后体内失衡的血清素,年轻人们终于开始重视体育锻炼了。
·尽管有时显得不得要领

所有心理问题,都有生理基础。
对于“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浅显的道理,人往往要被现实爆锤过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
今天的年轻人时不时就感觉自己“丧”了、“emo”了、焦虑了,其实社会压力之外,缺少运动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年轻人的营养水平直线上升,但是身体素质似乎没有跟上身高与体重的增长速度。
奥运选手们的确是更高、更快、更强了,但是赛场外的年轻人却越慢越弱了,以至于谁在大学里能做两位数的引体向上都会被惊为天人。
·数据来源:《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过去,中国有一句很流行的口号叫作“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在这个远离革命的时代,普通人或许不再需要以保卫祖国为目的锻炼身体,但是我们依然很难想象,激素水平低下的一代人如何保卫自己的健康生活。
因为不愿意把一部分时间花在运动上的年轻人,最终要把大部分金钱花在医院里。
而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方面,曾经的年轻人可能做得更好。
1917年4月,《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号刊上,一个笔名“二十八画生”的年轻人发表了一篇《体育之研究》的长文。
他对当时中国“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状况及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肯定了“文明精神、野蛮体魄”的逻辑,号召年轻人“勤体育,动以卫国”。
说得直白点儿:体育都搞不动,你还搞什么革命。
而“二十八画生”其实就是毛泽东,而体育运动也基本贯穿了他的一生。
·
延安
时期打乒乓球的领袖
中国人传统上总觉得发达的四肢和聪明的大脑不可兼得,但事实上,文武一道,从那会儿开始,中国的顶级学霸们就已经相当重视体育了。
清华大学从建校开始就建立了现代化的体育训练体系,学生毕业前要通过游泳、100码跑、跳高、跳远和铅球五项考核,任何一项不及格都不能毕业。
作家梁实秋当年毕业时就因为游泳不及格,玩命练了一个月,补考之后才通过。
·清华大学足球队
除了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当时社会上任何一支进步力量都格外重视体育,比如陕甘宁边区的红军。
艰苦卓绝的长征结束不到两个月,红二师就在边区举行了第一次运动会。
·之后十年时间里,这种运动会的频率非常之高
即使是在长期的战争与封锁的重压之下,整个边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体育氛围,各种运动项目五花八门。
既有篮球排球这种门槛低的大众项目,也有马术这种现在看起来非常高级的活动。
·边区女排比赛,感觉比“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飒多了
·装备一般,技术不错
·这两年在健身圈流行起来的“棒铃”,周总理80年前就玩过了
在革命之外,体育既是休闲活动,也是锻造年轻人最好的工具,它既能塑造强健的体魄,也能塑造不凡的气质。
中国的革命话语体系中经常提到某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而拥有强悍身体与旺盛精力的年轻人则具备了“特殊材料”的基本要求。
他们面对生活富有韧性,举重若轻,耐力持久,无论是上战场还是赛场,都是块上场好料,这样的好料往往能成为一代年轻人中的核心力量。
上一代年轻人本着“勤体育,动以卫国”的体育强国思想重塑了国人形象,而为运动而生,以技术和设计创新为根本的安踏也在以”动创未来”的概念服务当代年轻人的运动生活。
明天,9月27日的“动创未来·安踏创新科技大会”也将带来新一代中底技术——安踏氮科技。
·安踏送给我们一个同款氮科技材料制成的小球
虽然看起来平平无奇,这只网球大小的实心球只有十克左右,握在手里你几乎感受不到它的重量,但是它却有着与重量不成比例的密实质感。
但更神奇的是它“离谱”的弹性。我们一度怀疑如果把它从二十层办公楼上加速丢下去,它很可能会弹回我们手中。
·办公室的同事们因为玩这个球已经砸坏两个吊灯了
提到国产运动品牌,大家往往都有一种材料技术含量不高的刻板印象,而这个“安踏氮科技”小球则是展示安踏新一代科技平台的成果。
·安踏团队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些氮科技的生产工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运动来说也不例外,但材料性能的提升却是一项充满技术含量又异常艰难的系统工程,提供科技加成的特殊材料背后则需要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创新研发能力。
为了让中底材料有更优异的使用表现,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者的运动损伤风险,安踏氮科技材料研发历时三年,经过了上千次的测试评价和多轮试穿测试。
今天,这款千锤百炼的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了安踏新款产品的核心组件“中底”上。
作为运动鞋核心中的核心,中底直接决定了一双鞋的好坏,它既要有效分散落地冲击,又要将落地冲击转化为继续奔跑弹跳的动力。
而脚感、能量反馈和耐久度就是对中底的考验标准。
而除了刚刚发售的KT7外,还有不少搭载新一代中底技术的安踏产品将在明天的安踏创新科技大会上闪亮登场。
不同于一般品牌由“营销专家”主导的发布会,与安踏运动团队一同揭秘新产品与新科技的是一群真正使用运动产品的运动者。
而且是顶级运动者。
·关于运动产品,比奥运选手更有发言权的人确实不多
乒乓国手张继科,举重男神吕小军以及中国游泳梦之队都将亮相本次新科技发布会。
这些顶级奥运选手不仅会以视频连线趣味互动,作为安踏新技术与新产品最早的使用者,他们还将从最专业的角度分享他们的使用心得。
听听大神们的反馈意见,年轻的体育爱好者们在装备选择上会少走很多弯路。
除了技术,国货的设计也是用户们经常吐槽的对象。
其实如何平衡设计与制造,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审美融入现代科技产品,绝不是靠简单的烧钱或者生搬硬抄能解决的。
一款兼具设计感与科技含量的潮鞋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安踏汤普森KT7篮球鞋的设计师Anson与研发团队将在发布会现场为我们讲述国潮背后的故事。
·安踏KT7汤普森第七代签名篮球鞋
而新产品与新技术之外,发布会上还将揭晓安踏创新科技平台的“大动作”未来蓝图。
四个月后的北京冬奥会上,我们能否看到安踏的冰雪新科技?运动行业正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安踏又将如何应对?
这些“大问题”你都能在本次发布会中找到答案。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安踏创新科技大会,关注你的动创未来。

设计/视觉 Elain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