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给人一种留学趋冷的印象。虽然中国赴美留学人数依然增长,但增速放缓,留学常被唱衰。然而,随着近期“中考五五分流”的事实越发清晰,让家长内心一惊——如果孩子在国内连高中都上不了,那出国留学就变成中产家庭的刚需了呀!那这样下去,难道留学要变成另一座独木桥吗?
文 | Summer夏景
From 谷雨星球
ID:guyujihua2021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度海外留学生人数达70.35万,2010这个数字是14.4万,整整翻了快5倍!
人数越来越多,门槛确实越来越高,很多家长担心这条路是不是又要成为像高考般的独木桥了?我个人觉得,虽然是越来越不容易,但这条路仍比高考要宽阔许多。
不信?来看看数据(非严谨研究,仅供参考)。
除了可望而不可及的藤校&TOP10外,大多数人可以作为梦校的美国TOP30大学,2021届在上海录取超过830人次(每个学生可以申请N所大学,有重复录取),而国际高中在读人数每届约为7000人左右,申请美国大学预估不到一半,也就是3000多人。
再看看英国顶级大学的录取。
以剑桥为例,官方数据显示,2020届中国申请者共计1343人,发出offer285份,最终入学208人(部分学生主动放弃或因为没有达到入学要求),成功率为15.5%。
对比高考来看,上海2021届高考人数超过7万人,39所985大学在上海录取人数为3531人,上海本地名校在沪招生更是难,仅仅从比例上来看,高考的录取难度仍大得多。(非严谨研究,仅粗略供参考)
除却这些顶尖名校之外,部分海外名校录取率更高了。比如英国G5之一的伦敦大学学院UCL每年在上海500枚+录取,加拿大TOP大学多伦多大学发出近400个录取。
我想起沪上名校平和的一位老师跟我说过,学校TOP30的比例是超50%,也就是说只要在高中这三年孩子是努力的,TOP30(含文理等)希望很大,TOP 50几乎就是100%了。
跟高考比起来,留学是条宽阔的路,家长若能想透彻这件事,是会减少焦虑许多。细究起来,家长焦虑的根源是仍在用应试思维规划出国之路,有几个挥之不去的担心。
第一个担心:成绩不考最高分,申请怎么办?
高中学术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连扎实的学术能力都没有的话,怎么读大学?一切活动、领导力都是在成为好学生之后大学再看的事。

但跟高考比,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很能被量化并且很多元,学术是地基,但是如果只有地基,没有外在的展示,这个楼是盖不起来的,在申请中也是吃亏的。
■ 美国大学申请采取holistic review,不仅只看成绩。
第二个担心:考不上名校,出国有意义吗?
哪怕刚刚说了除了最顶尖大学外,其他录取还没有那么内卷,很多家长就会问:不上名校出国还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家长一定要明确出国目标是什么,拼尽一切上了名校之后呢?国际教育的优势绝对不只是上个名校,而是对于孩子人格、兴趣、专长、探索自我的培养。
一切奔着结果去,不是反倒丧失了花这么多钱的意义了吗?
退一万步讲,哪怕没有考上心仪的学校,美国顶尖大学是非常欢迎转学的,而且成功率很高。时间维度再拉长一些,只要学生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情,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 像近日威尼斯电影节发布入围电影名单,第一位入围的00后导演是国际课程学校毕业生。
 第三个担心:花这么多钱,值不值?
如果很在乎回报率,那就再想想是否要“砸锅卖铁”出国
以孩子名义投资个商铺、买套房子,可能投资回报率都会比留学要高。一旦用“性价比”来衡量留学,把教育当成投资,孩子就是产品,追求的就是高回报率,育人的内核就变了,很可能会因为过于功利而得不偿失。
■ 智联招聘2021年发布海归就业报告显示,一大半海归对于薪资并不满意。
很多孩子的压力来源就是金钱投入和对父母的回报,他们会觉得父母为自己花了好几百万,才读了一个排名一般的学校,很对不起爸妈。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预留好足够多的资金支持孩子。要真有压力,那就别去美国,可以去香港、新加坡、德国,便宜许多,学术也很好。
即便留学不同于国内升学,但那么多中国学生涌入海外院校,依然会给整个留学生态产生不少影响,大批中产家庭的入场,让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就成了路。
变化一:本科留学生创新高
现在有一大批是留在国内也能上985乃至清北交复的学生,为追求更多元和国际的教育可能性而选择出国。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5年开始,中国本科留学生数量开始超过研究生,这已经持续了六年。2020年报告显示,中国共计有36.9万学生留美,本科生超过接近20万人。
■ 数据来自《2020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中国学生连续第11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占总数的34.6%。
英国大学本科生数量也屡创历史新高。
大学申请系统UCAS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届中国学生申请英国本科人数达到2.8万人,比去年增长16.6%。英国大学共计录取了1.36万人,同样创了历史新高。
■ 数据来自英国UCAS官网。
非英语国家里最受欢迎的是德国,《2020科学大都会》显示,中国是德国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共计有4万余人。本科生数量这些年来坐火箭般上涨。
该报告由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共同发布。
其他老牌留学国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中国留学生人数在2015年经历过巨大爆发后趋于平稳。临近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学生几乎都是最大生源国。
■ 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留学生人数受疫情影响有所减少。
变化二:国际课程高中崛起 
海外大学竞争越来越激烈,势必要提前准备。
这些年来,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申请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想出国的学生选择读国际高中或公立国际部。

自然而然,这些学校的门槛就会提多。据悉,上文提到的平和招生考试难度和四校八大的中考自招差不多。而且招生时间越往后,名额越少,就越难考。
老师跟我说,今年最后一轮招生录取中考分是710分,要知道,2021年中考四校零志愿录取最低分数线都没有超过710分(交中702分,上中 692分、华二 690、复旦附中 703)。
变化三:只有更贵没有最贵
留学行业已经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前瞻产业研究院把留学服务行业分成了三大类,分别是留学前(国际学校、国际游学)、留学中(留学培训、中介服务)和留学后(就业、移民和境外服务)。
数据显示,疫情前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了4200万亿元,赶超人人都要喝奶茶的茶饮行业,是全国咖啡市场规模的1.5倍。
小众市场,总额高,那必定是单价高。
比如十几年前托福考个100分都不得了,现在连9年级学生托福考到105分才有竞争力,有的孩子为了多考个几分花掉一百万。软性技能就更别提了,大学要的课外活动、个人专长、社会实践等,都要白花花的银子。
人还没到美国,高中三年光学费、补习费、夏令营费等花掉百万都算少的。在高中前就选择国际路线的家庭跟我说,花的钱差不多是一年“烧”掉一台奔驰。
我特别不建议逃离应试教育的“出国”,一定要想明白出国的目标是什么,才能不被外界的风吹草动感染,才能把成绩、名校、性价比这些显性因素的重要性放低一些。
其实,最难的反倒是那些不能量化的东西。
如学生能否在青春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认识自己是谁,找到在世界上最合适的坐标,并立下志向。但这光靠想是想不出来,得留有时间和空间去试错。
■国际课程高中艺体探索几乎很多
我认识一个从体制内转去平和读书的学生,他跟我说,学校光社团就有80几个,全由学生自主经营,他尝试了很多新鲜事。
神奇的是,他在学校咖啡馆里爱上了泡咖啡,竟然由此做了实验,写了篇论文拿到了丘成桐奖。
这些看起来“无用”的事情,都是在创造机会,提供契机,帮助青春期迷茫的他们,去思考人生哲理中“我是谁”的终极问题,思考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 推荐这部纪录片,孩子出国后会面临各种挑战,在国内得留些空间做好准备。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位“榜单头牌”的故事。
他典型的大学霸,当年去了美国最顶尖的那几所大学读书,即将即将面临就业的他没有按照常见的路径,选择顶尖咨询公司、投行或高科技公司去实习,而是坐着绿皮火车走遍了四五线城市,足迹遍布偏远乡村。
他用自己的双眼、双脚去丈量大多数城市孩子没去过的地方。未来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但毫无疑问,这种格局和视野会跟着他一辈子。
进一个超牛大学,找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从来不该是这些曾立志改变世界,没有生存压力的孩子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在这个求职焦虑盛行,一进大学就有学长建群讨论找工作、面试经验的时代里,他的选择让人出乎意料。
他的高中老师跟我说,却也正是有这样的选择存在,才让我们做的教育显得更有意义。
本文系授权发布,转载自公众号: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关注我们,看「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用真实对抗焦虑,解决中产育儿难题。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 诚意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