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剧照。这是黑泽明的《李尔王》
文/六神磊磊
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砖头行动”进展的。简单介绍一下。
一个月之前,约大家一起同读经典,读那些世所公认的经典名著,俗称“啃砖头”。
规则挺好玩的,有点像开盲盒,一共五位作家、五部书,书目不是一次公开,而是读一部、开一部,凭我的个人爱好和感觉来。
听上去也是有点坑。
然而大家对经典的热情是难以阻挡的,参与的人超出了预估。之前预计是300人左右,但一发布,看增长速度是冲着上万人去了。
抱歉的是人太多我这儿组织不了,也组织不好,技术手段也不能支持。而且我也没法对邀请的嘉宾交代——“请您加入五十个群……”这话我实在没法说,会友尽的。
于是报名截止到1200人就喊停了。人少一点,各方面都会比较稳妥。
还有机会的。如果可以的话,之后咱们还能再开展。
公布一些有趣的数据,
本期同读“砖头行动”,女生报名占了69%,男生则占29%,未知性别2%。
这似乎说明确实成年后女生比男生更有学习、提升自己的动力。
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0岁(让人惊叹),最大的68岁,切实贯彻了“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至理名言。
在地域上来看,北京的小伙伴最多,有136位。
其次是上海92位。
再次是浙江,71位。
而想报却没报上的,则以重庆人最多,这一点别问我为什么知道的。
从参加同学的昵称上看,重名最多的是“阿白”,有5位阿白;其次是木木,有4位木木。
看来而今行走江湖,不时兴选特别响亮的名号了,而是爱选一个比较普遍大众的名号,默默猥琐发育,扮猪吃老虎。
第一期,我们读的是司汤达的《红与黑》。
是罗新璋先生的译本。说到这里要感谢两位好友:
感谢果麦支持我们同读的活动,给我们相当优惠的价格,提供了这个很有特点的热销版本,美观,上手轻,很好携带。
果麦的伙伴们为此还牺牲了休息,连续几天发货、核对、统计,直到凌晨。
这本书销售很好。这是我在重庆时代天街西西弗偶遇的,在很重点推介的位置。随手拍。
所以它真的是不愁卖的,优惠提供一千多本给我们,是因为对读经典活动的支持。
此外,感谢马伯庸兄作为第一期同读名家,给我们分享了整整十期高质量的阅读感想,以及一场连麦分享、答问。
“您很忙”,一般大家容易理解成是句客套话,但在有些人那里绝不是的。我是多多少少能够想象一位作家时间的宝贵的,尤其是一位高产的、极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家。
我想老马入这个坑,也不光是因为帮助朋友,也是因为内心里对引导大家读经典这件事的支持。
《红与黑》我们除去休假,共读了十一天,打卡是自愿的,不作强行要求。一共有952位同学参与打卡,其中有158位同学坚持了十一天每日打卡,不乏有许多人类高质量打卡,其中一些质量之高,看得我都钦佩不已。
现在第一部书已经读完,我们已经开启了第二部经典,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我们挥别了告别1830年法国大革命的硝烟,挥别了于连那倔强倨傲的眼神,告别了玛蒂尔德的眼泪,再向前跃进二百年,来到文艺复兴的时代,来到那个地理大发现,新的文艺狂飙猛进,人类智慧之花频频闪现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有一个王者,文豪中的文豪,就是莎士比亚。
他的作品在烟火人间中诞生,甚至席卷勾栏瓦舍、街坊酒肆,但其光辉却无法掩盖,穿透了云层,照临后世,成为圣光。
而他的艺术的巅峰,就是所谓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
而今天,震慑于他的大名,很少很少有人敢去读莎士比亚,我想可能千中无一,甚至万中无一。
还记得好些年前,第一次给大家推荐莎士比亚,是在北京一次小小的分享活动,当时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
活动主办方收了茶水费,印象里一人好几十块,而现场又没见“茶水”。知道这个事后我有点过意不去,就给每人寄了一册人民文学社的莎士比亚《第十二夜》。
至少联系上了的读者是都寄了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当时的读者在。
之所以推荐《第十二夜》,是因为轻巧讨喜,容易接受。
但如今既然是“砖头行动”,我们必然要搞四大悲剧,不能纵容自己看小喜剧了。
同读的名家是可敬又可爱的止庵老师:
对于莎士比亚这个选择,有读者痛苦呻吟,说看得一头雾水。也有读者表示这尼玛太简单了,《李尔王》嘛,不过五幕剧而已,老子一晚上就读完了。
很好,面对可怕的“经典”,如果都有这种态度,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就喜欢你们轻视莎士比亚的样子。
往期文章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