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部菌
来源:西部城事(ID:xibuchengshi0518)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这几年,国家层面把科技创新“提到
前所未有的高度
”。

这个大背景下,区域竞争,除了通常的GDP、人口、资金总量等基本维度,科技创新力度也成为一个权重越来越高的指标。
这方面,有一个重要指数,就是R&D经费(研发投入)
日前,国际统计局官网公布了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大家观察各地的科研经费投入情况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
根据公报,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10.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那么,各地的情况又如何呢?
01
广东、江苏超3000亿,四川、湖北跻身千亿阵营
分区域看,2020年,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8个,分别为:
广东(3479.9亿元)、江苏(3005.9亿元)、北京(2326.6亿元)、浙江(1859.9亿元)、山东(1681.9亿元)、上海(1615.7亿元)、四川(1055.3亿元)和湖北(1005.3亿元)。
其中,广东、江苏是仅有的两个超过3000亿的省份,2000亿以上的还有北京。

四川和湖北R&D经费则首次超过千亿元,并且四川实现了对湖北的反超。
从投入规模看,各地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比如,投入最高的广东接近3500亿,而最低的西藏仅有4.4亿。
此外,新疆、宁夏、海南、青海等地研发投入都低于100亿。而广东、江苏、北京三地的投入总和超过全国总投入的三分之一。
与2019相比,绝大多数地区的投入规模都在扩大,但也有两个省份例外——甘肃、新疆,较上一年有所下降
从增幅看,海南较上年增加了22.41%,居全国第一;四川是投入规模千亿以上省市中,增幅最高的,达到了21.16%
增幅跑赢全国大盘(10.2%)的,还有广东、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安徽、福建、河北、重庆、江西、云南、山西、黑龙江、贵州。
02
陕西R&D经费投入强度中西部第一
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个,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和陕西
其中,陕西是唯一研发投入强度跑赢全国大盘中西部省份
从整体情况看,R&D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与地方经济体量呈现出正相关。如投入规模前五的省市,除北京外,均是GDP前五强省份。
但也有地方的研发投入表现与经济体量的反差相对突出。
如GDP十强省份中,河南(1.64%)、福建(1.92)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2%
山东则是GDP、R&D经费投入规模前5强省市中,唯一一个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份。
从过去5年的情况看,多数省份的R&D经费投入规模都处于直线上升状态。
来源:智研咨询
但也有几个省份表现出明显的波动。
比如,GDP和R&D经费投入大省中最突出的是山东。2018年、2019年,山东R&D经费投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此外,天津、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在增速上也有明显的波折。
众所周知,这几个省市,过去几年在经济增速上也不算稳定,甚至个别出现失速迹象。
03
广东、陕西靠华为、三星撑起半边天?
从行业看,全国范围内,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可以看出,企业是科研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因此,也可以说,哪个地方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研究机构多,高校多,研发经费投入就更有保障。
这方面,上海、北京在GDP总量都处于全国10名开外的情况下,投入经费规模和强度均居全国前列,就是最好的说明。
此外,广东和陕西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华为发布的2019年年报显示,其2019年研发投入达1317亿元人民币(应该未全部计入广东),一家企业就占到整个广东省研发投入的40%以上,超过了大部分省市。
而陕西作为中西部地区研发投入强度唯一一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其突出的高教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西安三星也应该功不可没。
据统计,2020年三星的总研发经费投入居全球第四,与华为大致相当。
04
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一枝独秀,成都在川内只能排第三
从具体的城市来看,研发投入排名怎样呢?
由于2020年的数据还没有完全公开,这里仅参考2019年的部分城市数据。
2019年,北京、上海、深圳,是仅有的三个研发投入规模超过1000亿的城市,其中,北京超过2000亿
500亿以上的还有广州、苏州、杭州。其余的西安、重庆、南京、天津、成都,都在400亿级别,相差并不大。
投入强度方面,北京一枝独秀,达到6.31%;西安则位居第二,达到5.2%
上海、深圳在4%以上;苏州、杭州、南京、天津、合肥都在3%以上。主要城市中,重庆是唯一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城市
当然,投入强度要结合投入规模、GDP等综合数据才更具有价值。
比如,根据最新公布的2020年四川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成都的研发经费超过500亿,占据整个四川的二分之一强,在规模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在投入强度上,成都3.11%,只能排到第三位
其中投入强度最大的是绵阳,达到惊人的7.14%。这一方面与绵阳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拥有大量科研机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GDP体量相对较小不无关系。
此外,德阳的投入强度也达到了3.20%,超过成都,在川内居第二
05
宁波“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三,广州不敌东莞长沙
那么,在科技企业方面,各个城市表现怎样呢?
2019年至今,工信部已先后公示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4762家,这被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队”。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梳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前30强的城市分别为:
其中,北京、上海是仅有的超过200家的城市;100家以上的城市还有宁波、深圳、天津、重庆、成都
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各城市的表现又有所区别。
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四大一线城市的高新企业数量都在10000家以上;杭州、天津、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则在5000家以上。
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分布看,它们基本上与城市的经济体量分布情况吻合。但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宁波“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而广州则排到了10名开外,不仅与北上深拉开明显差距,也不敌东莞、长沙等城市。
高新企业数量方面,西安位居全国第十,远高于其GDP排名;而重庆作为GDP第五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到了第12位。
06
成渝距离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多远?
最后特别说下成渝
上月底,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第28批)认定及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工作的通知》附件披露,四川、重庆在国家科技战略中的定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合肥
这与“
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已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传闻,和国家对成渝双圈建成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的定位相契合。

不过,综合科研投入规模、强度,以及“小巨人”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创板企业数量(科创板上市企业比拼:成渝联手打不过合肥?)等指标来看,成渝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十四五”重庆科技创新的目标是:
力争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及基地、“双一流”高校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实现翻番,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前沿研究在全国有显示度、产业技术创新在全国有鲜明特色。
这些年重庆大力引进高校,推动智能制造转型,都可以看作是在这方面的补课。

成都《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则明确:
到2025年,成都市将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年均增幅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10个以上产业地标。
到2035年,成都市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产业体系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应该说目标是远大的,但要实现,成渝都还需要狠狠加油。当然,这也意味着机遇。

投资科研就是投资未来,那些有意愿也有能力大力投入R&D经费的城市,未来一定不会差。

END

推荐阅读▼
🔗真正厉害的人,都明白“理性压制”有多重要

🔗股市牛市来了?在你冲动之前至少要先看完这篇文章

正确的思维方式,将助你快速成长
更多原创知识,
强烈推荐关注下方公众号“姿势要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