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32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文|张宇(简单心理「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19秋A班学员
“喂,您好,简单心理热线。”
一年多,我习惯了在热线接通的时候语气平稳地说出这句开场白,家人也习惯了这时候默默地离开房间,帮我关上房门,给我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
作为「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两年课程的学员,我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了热线实习。接听热线意味着开始从单纯的学习向和求助者的实际交流过渡。正式上线前,我们需要经过培训、考核和热线模拟测试,我清楚地记得考官打给我的模拟来电谈的是跟母亲系的话题,当时自己紧张到磕磕巴巴、说车轱辘话。
好在经过一个实习期的磨炼,我消除了紧张情绪,适应了热线“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工作方式,接纳了在热线的有限空间里做能够做的事情,也收到了来电者“声音温柔,适时回应”、“彼此启发”、“帮我很大地缓解了情绪”这样的反馈。
实习期的我,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忐忑生硬到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就感和自信心。实习结束时,大家可以留在热线平台成为正式的志愿者,也可以结束热线工作。我直接地感受到,热线能够帮助我保持倾听和共情的状态,为日后的个体咨询夯实基础,于是我决定继续接线,成为了一名长期“驻留”的热线志愿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接线时长慢慢达到了100小时,我也不断地被问到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你选择坚持接热线?”被问的次数多了,我不禁扪心自问——热线到底是哪里吸引着我呢?
热线实习的意义
“真实”是立刻在我脑海中浮现出的词汇。可能因为热线的自主性和隐蔽性,大多数寻求帮助的来电者都呈现出了比较真实的自我状态。人们在生活中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样子。
温尼科特使用的术语是“假性自体”,荣格则称之为“人格面具”。中国台湾心理学家王浩威老师说,有面具没有关系,每个人都会有,重要的是能够保持跟真实自体的连接。
我想,或许热线在某种程度上为来电者提供了一个跟真实自我连接的机会。在电话接通的那一刻,TA可以保持克制,也可以放下顾忌、让情绪情感喷薄而出,TA不再必须是某个懂事的子女、顺从的妻子、勤勉的同事、坚强的男人……甚至有在心理咨询中关系受挫,出于移情无法跟咨询师直说,却可以在热线中畅所欲言的情形。
在热线的无形空间里,人们的忧虑、痛苦、愤懑和感怀坦率而真实,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也让我不由得在接听每一通电话时,感慨于不同的交流状态和人生故事,同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回报以同样的真诚和涵容。
然而,真实就像玫瑰上的刺,并不总会带来愉快的交流和有成就感的回味。碰到自恋倾向的来电,我也曾认同过对方的投射而不自知;遇到急于解决问题的来电,我也因为太想发挥作用而过度纠缠在细枝末节。同样不可避免的,我也体验过不安和受挫的时刻。
热线实习中的受挫时刻
令我最为不安的一通来电发生在今年刚刚过完春节的时候。那位来电者倾诉了内心许多痛苦和复杂的情绪,我反馈说仿佛看到她在泥沼里挣扎,不但自己难以脱身,更眼睁睁看着弟弟,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一点点陷进去。
她听了,说,对,然后忽然说那一刻她想到了自杀。老实说,我当时是慌张的,没能冷静下来做评估,莫名地让这个话题滑了过去。
在理智上,我明白一个人不会因为得到了共情而想要自杀;但是在感受上,我的确感到了强烈的担忧和不安。换作现在的我,应该会更冷静、不回避,接住那句话里蕴含着的绝望情绪,做一些必要的评估和处理
当时这通电话以我告诉她热线能做的有限,劝说她去做正式咨询,她说了一个字“好”告终,但是我没有办法追溯,心里着实惦记了好久。
说到受挫,最重要的一次无疑是今年三月,我接听了一位情绪激动的来电者。那通电话持续了40分钟,前面20多分钟虽然她情绪不稳,但是我们的关系建立得还算顺利,我理解她的生活中有很多令她感到不安甚至危险的部分。始料未及的是后面的10多分钟,我自己成为了她攻击的对象。那是我上线以来最为艰难的10多分钟。挂断后,我感到深深的挫败和受伤。
那之后的一个多月,我开始变得异常忙碌,根本分身乏术、无暇顾及热线。我自己觉察了一下,不得不承认我是在通过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回避接热线,也就回避了受挫受伤的可能体验,这应该是一种付诸行动的防御。于是,我跟我的咨询师谈了这件事,并且专门为这通电话寻求了一节个督。
感谢我的督导老师,她教导我接线时如何在尊重来电者需要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边界感;并且指出这位来电者可能有偏执倾向,她攻击我,不过是无意识地想要再次证明,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危机重重的,我成为了她投射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高阶课程中,《人格结构的理解与咨询技术》这门课的结课作业,我选择了偏执型人格作为研究主题,也增进了我对这类人群的认识和理解。
热线实习带给我的收获
经过调整,我的内心重归平静,又回到了正常的接线状态。一通又一通电话接下来,我慢慢地反刍、总结、积累。无论热线还是咨询,大家肯定都会强调接线员或者咨询师的共情。
的确,有了共情,我们才能够有机会真正进入来访的内心世界,探索和体会来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内在感受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同时,接线员和咨询师也需要防止过度卷入,需要同时具备“观察自我”,这样才能不完全陷入来访的困顿之中无法自拔,才能对整个咨询进程、对咨访双方的关系和状态、对来访内在心理过程可能的运作机制保持观察和思考。“能进得去,也能出得来”,这是受训过程中老师们教过的智慧,通过热线,我得到了一些切身的体悟。
还有呢?我继续问自己,除了真实的交流和碰撞带来的成就感、成长的契机和逐渐去找咨访互动中的位置,我在接听热线的过程中还收获了什么?
我想,是开拓了眼界吧。拨打热线的求助者包罗万象,实在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我为中学生们知识之丰富、思维之敏捷而惊讶;为双相恢复期来电者的坚韧不放弃而鼓舞;为底层劳动者耐受生活的磨砺还心存朴素的美好愿望而感动……诚然,他们正面临着形形色色生活的挑战,但是他们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力量和资源。许多人性的状态、生命的样貌,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机会遇到。
举个例子,我与性少数群体求助者的第一次对话就发生在热线上。那天电话刚一接通,对方就很直接的问我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度如何,我认真思考了两秒,诚实地回答自己没有任何偏见,但是了解得不多,如果TA愿意的话可以谈一谈看看。
对方听了二话不说,奔涌的情绪劈头盖脸,扑面而来。其实我当时是有一点忐忑的,我担心自己对这个群体了解有限,不知能否给到TA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这时,我想起我的老师谈到的对于性少数群体的工作原则:不要刻意就性取向本身工作,这个群体是希望自己被当成普通来访者一样看待的
于是在那通电话里,我秉承了这样的原则,帮助TA梳理了发生的事情,尝试深入共情了TA的情感体验和内在需要。其实,如果我们把性取向的差异放在一边,很快会发现所有人内心的感受、需求和渴望都是相通的。这通电话结束,我收到了长长的一段反馈:“……这样一个酣畅的、治愈的对话,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其实这样的对话,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份肯定也让我的内心更加笃定。那一刻,我体会到了那句名言的涵义:“来访者是我们的老师”。
100+小时的热线,每一分钟都刻下了成长的印迹。如今,我完成了高阶的课程学习,进入了低价咨询阶段,终于可以以学员咨询师的身份正式接待来访者了。我雀跃于能够在更完备的设置下,与我的来访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可以更加有效地提供帮助。
我们虽然无法预知咨询中可能发生的每一件事,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会把接听热线的各种收获带进我的咨询室,带进与每一位来访的互动之中。
我想,我准备好了。
本文作者张宇同学现已进入「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高阶实习阶段。如果你也想像学长学姐一样,成长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今年11月从「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起步,开始你的逐梦之旅吧~
扫码查看作者更多文章
 猛戳“原文”,直达课程页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