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苏联专辑,文章清单列在最后。
首先邀请读者朋友们做一个投票——
在人类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红色帝国苏联一共存在了74年的历史。
这74年里跌宕起伏、波涛汹涌,真正适合我等老百姓过个太平盛世小日子的岁月很短很短。
虽然写文章的时候没有看到投票结果,但笔者相信,D选项应该是遥遥领先的——
勃列日涅夫时期。
其实这道选择题在俄罗斯的很多次民意调查中出现过,D都是以压倒性优势获胜。
排名第二的是赫鲁晓夫时期。
在剩下三个中一定要挑一个第三名的话,还是得选戈尔巴乔夫。
毕竟饿肚子总比掉脑袋强。
至于说列宁和斯大林这俩想选那个,就见仁见智了,属于hard(困难)模式和hell(地狱)模式的区别。
如果穿越回斯大林时代呢,最好的思路是到莫斯科以东的乌拉尔山区去做个平民百姓。
一来德军的铁蹄踏不着;二来最多被扣一个“与托派勾结,破坏集体农庄经济实力”的罪名,大不了去劳改营砍两年木头。
斯大林时代呢,对西南方乌克兰等新并入苏联的地区政策非常严厉,三十年代搞出了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
相对来说,传统上属于俄罗斯的喀山、叶卡捷琳堡到乌拉尔山区一带,氛围要宽松一些。
适合苟全性命。

要是穿越回莫斯科,尤其是踩狗屎运成为苏联政府或军队高层,那死亡的概率将十倍百倍的增长。
比如列宁遗嘱中提到了六位苏共领导人,除斯大林外,其他五人全部被杀。
第一届苏维埃政府的15名领导成员中,除自然去世的五人和斯大林外,其余全部遭枪决。
斯大林随便划条线,只要符合条件的(比如:资历和大林哥平辈)就得死。
这便是hell模式。
赫鲁晓夫在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紧张氛围,不过经济上仍然是早期一套。
好在仗打完了,战后建设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头十年(1964~1974)是苏联历史上政治经济氛围最好的一段岁月。
这一时期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总理)的柯西金是职业经济官员出身,做过列宁格勒市人民委员会主席(市长)和主管消费品生产工作的副总理等职务。
在他的带领下,六七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总体不错。
考虑到巨轮的惯性,这种幸福生活一直持续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值得一提的是,柯西金同志不仅是经济上的鸽派,也是苏共高层政治和对外关系上的鸽派。
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故事,在珍宝岛冲突发生后的3月21日,柯西金通过高频通讯装置直接打电话给中国外交部,要求与毛泽东或周恩来进行沟通。
当时中苏之间的热线已经很多年没有响过了,形同虚设。
电铃一响,接听电话的小姑娘一听是日常政治口号中经常“被打倒”的柯西金,阶级觉悟顿时上头:
“苏修坏蛋不配和我们的伟大领袖通话!”
啪的一声,把中苏两国政府间的专线电话直接挂断。
让对面的柯西金哭笑不得。
七十年代末苏联街头
回归正题。
不得不说,勃列日涅夫的运气很不错。
他执政时期爆发的中东战争,使得国际油价大涨,客观上助力了苏联的财政。
作为“伪装成核大国的加油站”(拜登语),苏联和俄罗斯政府财政状况受油价波动的影响很大。
油价涨,腰包鼓。
于是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腥风血雨后,七十年代苏联人民终于享受到了一点“社会主义”的感觉。
当然,勃氏执政时期真正迈入物质极大丰富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是苏联的官员群体。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清楚了。
勃列日涅夫“全身远害、祸伏未发”,待到“其人已去,国与民徒受其弊”。
八十年代中后期,苏联人又回到了排队买面包的状态,满打满算过了十来年的好日子。
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普京的支持率一直不错。
因为纵向对比一下,新千年之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状态算是非常好的了。
回顾整个二十世纪的“沙俄→苏联→俄罗斯”历史,也就1965~1980这段时间能勉强与普京时代相媲美。
还要啥自行车呢?
附:苏联系列文章合集
1、帝国掌门人简史
2、时间线
3、二战系列

4、杂文系列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