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对吃宵夜上瘾了。各种意义上的。
我缓解压力的方式是吃。每天1:30一过,我的胃就开始咕咕作响。灰姑娘的南瓜车都没有我的生物钟准时。但大晚上的,吃些什么呢?在北京,即使你住在 CBD,你晚上点开外卖软件翻来覆去也只有这几样:吃海底捞?太孤单。吃烧烤?太 heavy。喝点粥又太清淡,小龙虾既要剥壳又太腻。
胃饿到隐隐作痛,饥肠辘辘的我打算去7-11买个饭团对付一下,凌晨两点是7-11的补货时间,这时候去你能吃到最新鲜的饭团和关东煮。
在前往便利店的途中,我看到了一家包子铺的门缝里透着光,“这么早就开始准备早餐了啊?”
我想吃包子很久了,但包子天生好像就不属于我们这些夜班人。半夜睡下,一觉醒来就中午了,点开外卖发现周围的包子都不在配送时间。这个简单的愿望就搁置了很久。
我进7-11买了俩酱肉大包。很标准,很工业。馅儿是标准的球型,褶子是机器压的,我甚至感觉每一个包子馅儿里的葱叶都是1:1还原。最没有灵魂的是:包子甚至都不是蒸出来的!这个我真的忍不了。加热箱出来的包子,不出两分钟它的边缘就会变黄、发硬。嚼起来甚至像树皮。
从便利店出来后,我径直向家走,但我仍对那家包子铺耿耿于怀。万一营业了呢?我摇了摇头,带着万千思绪回到了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我想起小时候校门口的包子铺好像也是这样的门面:破破的,旧旧的,牌匾边缘氧化的厉害。记忆里北方的冬天很冷,我会拿着刚出炉的包子暖手,然后趁它还冒着热气小心翼翼送进口中。咬开后,嘴里会充斥着包子气孔中轻盈的水汽,包子皮柔软又粘弹,内壁粘连着油汪汪的肉汤。仔细咀嚼,带有葱香的肉汤顺势滑进舌尖,香气在嘴里蔓延。
而且吃包子,在我们当地是有讲究的:第一口吃皮喝肉汤,不咬馅。第二口再蘸上醋和辣椒油,醋酸刺激着味蕾分泌出口水,辣椒提鲜又助入味,滚烫的肉馅吃到嘴里,酸香麻辣在那一刻爆开,是朴实的美味也是童年的味道。
不信邪的我从床上爬起,打开外卖,选择距离优先,我找到了那家包子店,他营业了!我不敢想象竟然会有凌晨两点营业的包子铺。一碗小米粥,两笼包子。下单后我陷入了漫长的等待。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我的心跳好像也漏了三拍。他来了,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好吃。
连着三天,两笼包子一碗粥。同样的菜单我连着点了三天。我甚至兴奋地向朋友和母亲炫耀,我每天都能吃到超好吃的夜包子!但好像没人能懂。朋友说我很荒谬。我妈告诉我少点外卖,少吃夜宵。
我没听,我偏要点。
第四天,是个雨夜。电视里说:这将会是北京今年最大的一场雨。我不以为然,北京每年这个时候都有这样的新闻,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习惯了。但深夜两点一到,我却一下子不习惯了。这次的雨下的好像比往年都要大,窗外甚至还有隆隆的雷声。
不习惯的还有我的胃。我像往常一样打开外卖软件,点击「再来一单」,我在内心祈祷一定要开门。万幸,商家很快就接单了。但是20分钟过去了,却迟迟没有骑手接单。“雨下的这么大,骑手也要休息的。”我自我安慰道。就在系统即将自动取消订单时,我收到了「骑手已接单」的推送。我打开外卖软件在对话框里嘱咐小哥雨天注意安全,也向店家第一次表露了“爱意”。
真好,感谢科技,感谢外卖员。
自此之后,我变得更疯狂了,我几乎每天都要等到凌晨两点,点上两笼包子一碗粥,不饿也点,攒到第二天早上吃。关系近的朋友甚至已经知道我会每天点外卖,有时还会提醒我打包子卡。我好像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打卡上班-加班-打卡下班-打卡包子”少了一步,好像这一天就不够完整。我有时也会和包子店的人在外卖软件上聊天,他说晚上这个点一般不忙,但总有我两点的这一份订单,所以就不敢晚开门,怕我饿着。
嘿嘿,被惦记的感觉真好。
有一天加班到特别晚,算了算时间,这个点过去,包子店就该开门了吧。在过去的路上,我甚至有些心跳加速。这种感觉有点像初恋。到了门口,我悄悄地走了进去。照例点了两笼包子一碗粥。店里的环境不是很好,看起来有些年头了,只能勉强算得上干净。店里只有一个大伯和一个阿姨,看起来约莫五十出头,大伯在低头默默包包子,阿姨在后厨烧汤准备食材,店里安静极了,只能听到老式风扇的低声轰鸣。
正当我等待包子出锅时,一个年轻人突然从后厨搬了包子馅儿出来,我本以为是老两口的生意,没想到还有年轻人帮忙。转念一想,没准之前在外卖软件里,就是店里的这个年轻人在和我聊天。正当我思索时,包子出锅了,是那个年轻人给我端过来的:“你终于来店里吃了啊。”
他认出我了,我很诧异。“这个时间,也只有你会点两笼包子一碗粥了。”他熟络得让我没反应过来。但这也算另一种形式的网友奔现。于是我放下了芥蒂,边吃边喝和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天,像许久未见的老友。
“晚上人多么?”
“还好,两点准时开门营业,先收拾卫生,煮上粥磨好豆浆,然后一家人围起来一起捏包子。捏大概100屉左右就差不多来客人了。遇到下雨天,一夜可能都没人,但是做餐饮生意不能停,得风雨无阻地开门。我还记得那天下大雨你点外卖,那天晚上我们店就只卖了你这两笼包子。”
“你们是哪人啊?”
“安徽芜湖人。我们当地的早餐还算有名。家里的亲戚是在北京做早点生意的,干得还不错就怂恿我爸妈来北京开店。刚开店有很多事长辈不懂,我这一帮就是三四个月。干脆就把工作辞了,全职在北京帮爸妈一起经营早餐店。”
“你怎么看待你们的包子铺?”
“说来你别笑话,我真的把包包子当一个职业。一开始也想着机器做,但面的劲道感可比手工和面差多了。我们也想省事,但买来的东西和自己做的根本不是一个味道,我们对自己要求很高。而且我们是不卖隔夜包子的,多余没卖完的绝对就扔掉了。我们店主要是老客户,我不能愧对于心。”
老伯在一旁听着,时不时附和一句,他的话很少,说话的这会功夫就捏出了几笼包子。包子皮在他手中翻飞,像是在变魔术。他低头认真捏包子的瞬间,我恍惚间像是看到了高级日料店主厨的影子,他们一样有着对食材的尊重和潜心钻研的匠人精神。
“一共16.5。”老板娘以为我是打探消息的同行,警惕地打断了这次谈话。
买完单后,我在路边扫了一辆共享单车,慢慢往家骑。初秋北京的晚上已经有些许寒意了,一阵风吹过,我打了个寒战,脑子却清醒了许多,我在想:夜包子何尝不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并不是只有五星酒店或高级料理,在我看来,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你热爱生活的方式。生活方式也可以像夜包子这样小而美。
我越来越觉得教别人生活是一种很难的事。刻板印象里大家总会默认老年人喜欢广场舞,中年人喜欢茶道,年轻人喜欢喝酒蹦迪。觉得这就是属于每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本就是因人而异的,也没有好与不好之分。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夜包子恰好就是属于我的那一种。
有人情味的夜包子治好了我的相思病,从思乡到思人,我在北京城中找到了凌晨两点心的归宿。
编辑、撰文:Weber
插画:一亖丗亖一

视觉:aub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