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作为中华民族特定时期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虽然形式和体例各有不同,但同样在文学之林中熠熠生辉,一直被广大戏曲和文学爱好者所欣赏。
宋元时期,外交和贸易都比较频繁,各国使节和商人来往不绝,带来了各地的风俗、特产、美食以及语言。这段时期也是汉语言变化非常活跃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元曲三百首注评》,是凤凰出版社带来的名著精评本。这本是以上世纪任中敏和卢前选编的版本为蓝本,由王星琦这位元曲大家做注评,并对每个作者都增加了人物小传,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
__
通俗易懂的元散曲
元曲一般来说区分为散曲杂剧。杂剧也归于戏剧一类,传承到今天仍然具备相当的活力和受众。散曲的话,又分为小令套曲。小令是一宫调一曲子,套曲是一宫调数曲子。我们现在读的《元曲三百首》里面选编的其实都是小令。
那什么是宫调呢?它是古代音乐的调,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宫调理论的形成可追溯至隋唐年间。
在元曲里的宫调运用大致分为十二种,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飘逸典雅。本书里使用的有“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商调”、“双调”和“越调”。在阅读元曲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确认它们分别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曲牌,跟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像“叨叨令”、“刮地风”这样接地气的曲牌名,则表明元散曲的创作者和受众已经延申到了市井百姓。
可以想象,元曲最自然的表演方式应该是由古琴琵琶所伴奏、歌女乐伎所吟唱的版本,就跟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元曲的语言因其实用性需要让人更容易理解才有可能广泛传唱,所以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赏鉴元曲也相对更容易。
__
情感真挚又形式多变
学者认为散曲来源于金元时期的民歌俚谣,用词更显直白。比如严忠济写的这首《天静沙》,一开头就是,“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诚实恳切得让人忍俊不禁。
严忠济是威震一方的武将,因为抑制豪绅、手段强硬被人上疏免职,去职后豪强们联合起来向他讨债,元世祖忽必烈还出动内库帮他还钱。
姚燧的这首《凭阑人·寄征衣》很短。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跟王昌龄那首《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高山流水、市井百态、迎来送往,都可以在元曲中找到。又因为元曲的格式更灵活多变,可以增加更多的语气词,因此情感的抒发更容易流畅真挚。
__
王朝兴衰的交响曲
冯子振这个人,写了厚厚一叠的《鹦鹉曲》,原因是他听到一个叫御园秀的女伶感叹白贲离世之后,再也没有人能续写好相同韵脚的《鹦鹉曲》了。
白贲写的是渔父,冯子振接连写了樵父、船父、槎父……一共42首。这大概就是文人的好胜心吧。
因为《鹦鹉曲》而闻名的这个白贲是南宋遗民,元初有名的散曲家。数十年前,金朝也有一个白贲,是白朴——元曲四大家之一——的仲父,跟元好问交好。蒙古人灭了金朝,这些曾经为前朝效力的文豪士子一度为离乱所苦,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年仅29岁就死于兵祸。
正如张养浩在那首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的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金的遗民,宋的遗民,汉人、蒙古人、女真人、色目人……蒙古铁骑征服了数不尽的土地和人,但在王朝兴起的背后,也埋藏了数不尽的隐患。
白朴的父亲白华在金灭亡后降了南宋,不久又北投了元。那时候白朴年纪尚小,父亲为仕途辗转之时,旧朝的都城被攻破之日,他与亲人离散,还好遇到元好问搭救,才得以在数年之后与父亲团聚。
数百年过去,我们重读经典,借由这本《元曲三百首》,去体会或细腻或豪放的情感,去目睹不同的人生际遇,去领略中华文化中的动人篇章。
这本《元曲三百首注评》全书32开本,封面是西式精装,正文书页使用了70g纯质纸,色彩柔和不伤眼,推荐给初中及以上的学生,也推荐元曲爱好者阅读。
▼ 点 阅读原文, 购买《元曲三百首注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