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看了吗?
都看了吧!
来来来,让Sir统计一下。
有多少人,是通宵熬夜,一口气连刷9集的。
又有多少人是看到最后,一边捶大腿,一边满头问号。
外加感叹一句:
就这???
无论如何。

这年度第一爽剧,算拯救了整个9月的片荒。
并拯救了Sir选题荒
必须认真写写——

鱿鱼游戏

오징어 게임

光看阵容,肾上腺素飙升。

奈飞出品。
请来韩国几乎最会拍,最会演的四个男人——

《熔炉》导演黄东赫执导。
李政宰,李秉宪,孔刘,三大影帝同台。

题材毫无疑问冲着爆款打造——
悬疑、惊悚。

游戏环节,设计大胆,分分钟上演生死时速。
动作场面,生猛,血腥,暴力,毫不避讳。
好久没有这么一部利落的爽剧。

不仅韩国火爆。
国内恰好中秋假期,斩获8亿热搜。
讨论空前热烈——

“年度第一爽剧!”

“好牛逼好刺激!”

“有人性有深度!”

“无聊”“陈旧”“烂尾”……

Sir眼看着豆瓣评分,从开播8.5,一路掉到7.8……
打住。

Sir很高兴有这样一部作品引起各种观点碰撞——证明《鱿鱼游戏》并非纯粹哗众取宠。
Sir也知道,你们刷完剧还有很多问题——
究竟算不算烂尾?

到底有哪些被忽略的隐喻?

究竟这里的“人性”,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解读这些问题。

首先,得进入《鱿鱼游戏》所搭建的
三层世界

01
游乐场
故事不复杂。

概括起来就一句:
456名玩家为了456亿韩元参赛,上演生死决斗。
看这设定,Sir脑子里飘过一串影视剧:

《大逃杀》《饥饿游戏》《赌博默示录》《弥留之国的爱丽斯》……
《鱿鱼游戏》脱胎于以上IP,但又不是完全复刻。

最浅层的差别在游戏关卡。

——梦幻的儿童世界。

这里,颜色粉嫩,到处冒着粉红泡泡。
像走进大型游乐场。
这里,充满童趣,仿佛重返童年岁月。
操场上,立着的巨型大头娃娃。

娃娃突然动了,背过身去,用手遮住眼睛。
公放游戏规则:
对。
一,二,三……木头人!
小时候都玩过,小儿科啦。
大头娃娃唱起童谣,玩家向前飞奔。

娃娃猛地扭头,冲在最前的黄毛小哥,刹不住闸,被侦测到。
好险,勉强站住了。
等等,这游戏不对劲……
随着一声“淘汰”,枪声响起,黄毛应声倒地。
另一耳钉小哥,以为他故弄玄虚,移动向前,娃娃再次扭头。
枪声再次响起。
这次,直接飙血!
这哪是什么儿童游戏。
分明是送命游戏
童谣还在继续,娃娃扭头的频率越来越快……

游乐场,瞬间转换人间炼狱。
以上只是第一关。

其它关卡,同样是儿童小游戏。
抠糖饼,10分钟内不能取出完整图案,则一枪爆头;
拔河,输的一队,整队十人从高处被斩断绳子,掉下摔死。
设计不复杂,但越来越令人恐惧,残酷性直线上升,原因无非一个——
输了的人,会死。
游戏一旦开始,不得中断。
开始后想反悔的,也会死。

那来玩这“送命游戏”的,是些什么人?

456个玩家都是背着巨额债务,看不到出路的人。

而随着游戏进度,奖金会越来越多,存在一个巨型小猪存钱罐中。
最终赢下六项游戏的人,将拿到456亿(约2.5亿人民币)
玩游戏,赢钱,还债,重启人生。

这便是所有人的目标。
但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关卡设计成儿时的游戏?
最浅显的理由,制造反差。

——游戏越像“游戏”,死亡带来的冲击便越超乎想象。
其次。
随着剧情推进,你才发现。

围绕这个梦幻的游乐场,它还搭建了一个
更广阔的“主题乐园”

02
修罗场
与以往这类智斗游戏不同。
《鱿鱼游戏》不侧重烧脑,更注重
设计感

小到每一关卡,大到整个故事。

剧中的道具、图形、色彩,常以符号形式出现,并带有显而易见的现实隐喻。
这里阶级分明。
一个把人变成符号的地方
字面意义上的符号——
执行者皆不露脸,用面具上的图形,区分等级。

○:劳工,等级最低,负责干杂活。

△:士兵,杀人的工具人。 
□:管理者,带队执行命令,坐在屏幕前监视所有玩家。 
三角、正方形、圆形,这几种图形。
几乎贯穿整部剧。
可见于这家神秘组织的logo,游戏的布景设计,甚至餐厅的整体构图。

玩家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主角
成奇勋
,废柴中的废柴。

47岁,无业游民,背着1亿多的债。
目前离异,在家啃老,有个十岁的女儿。
进入游戏后,奇勋是456号(最后一名)。
而一个得绝症的老爷爷,则是001号。
两人结伴,暗示游戏的
开始和结束

而知道结局后,翻回去再看第四关开始前,老爷爷把自己的外套给了奇勋,这一幕显得意味深长。
没穿外套
别人会瞧不起你
就连观看游戏的VIP们,也化为符号。
戴着动物面具出现,他们全说英文。
有一个耽于享乐的(疑似)美国人,一个吟诗的(疑似)中国人……
韩国人作为主办方,并没有“上桌”。
只有这个程度,不算什么。
符号还进一步被内化,用游戏世界映照出现实的镜像。
这里崇尚金钱
玩家有个共性,都身陷个人财务危机,他们签订放弃身体协议,同时失去个人意志,被要求去遵循这里的规则。

盛放奖金的猪猪存钱罐,被吊在高处,不分昼夜地发光。

钱,太阳一样的存在。
这里
资源有限,弱肉强食

食物短缺,每人一天只能领到一瓶水和一根玉米,但混混可以带着小弟们,二次插队领食物。
有人多吃多占,便有人挨饿。
当得知少一个人头,奖金池里就会多一亿韩元。

休息区化身猎杀游戏,互相残杀。
竞争没有所谓的“开始”按钮,而是随时正在进行。

还有最讽刺的——
这里
强调公平

主办方宣扬,所有参赛者都是平等的。
这场游戏给了在外面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他们声明,只要半数以上玩家同意,即可终止游戏。
看似公平吧。
可只要稍微挖一挖其它规则,就知道所谓的公平,不过取决于规则制定者的意愿。
比如,玩家没有知情权,参赛前并不知道存活几率是1/456。
比如,杀死谁,保护谁,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在玻璃桥关卡,没组队成功的韩美女,作为“边缘人”享受直接晋级下一关的特权。
而能辨别钢化玻璃的老伯,却被认为开buff,关掉灯令他无法分辨,摔下桥惨死。
这公平吗?
显然不。
但仔细想想,宣称公平,却毫不掩饰竞争的残酷和不公。
——这不正是浓缩的现实?
奖金池里的钱,理论上可以分给更多的人。
可最终胜利者只有一位,全部的财富,集中到1/456人手上。
99.78%的人在连游戏规则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便以各种理由被淘汰了。
——这不正是当下赤裸的贫富差距?
考验力量、敏捷、才智的乐园之外,是考验人性的修罗场。
正如第一集那个点题的运镜。
拍得极妙——
进入第一关场地,四周全是仿真背景板。
大家都慌乱地四处张望。
只有老爷爷,淡定地望向天空。
镜头随着他视线:假的背景板和真的蓝天,边际难以辨别。
真与假难以区分,虚与实融为一体。
最最讽刺的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剧透”,不惜代价去提前获知的游戏内容。

就在局内。
玩家人数越来越少,多层床铺被撤掉……
原来,游戏内容就画在墙上。
如果……
大家齐心协力搬开这些床找线索,而不是着急互相残杀。
结局会不会更好?
可惜,这里的人根本没时间去思考。
因为《鱿鱼游戏》最惊悚,也最独特的一层设计在于。
它无时无刻。
不断把人推向——
03

悬崖之上
剧集优缺点基本都很明显。

优点,节奏爽,细节扎实,叙事张弛有度。
缺点也大多被点出来。
某程度上,
的确“烂尾”。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酌情取用)
所谓“鱿鱼游戏”——
竟然是在最后关卡,纯体力互搏,让前面的铺垫瞬间泄气。
以及男二曹尚佑,突然灌起鸡汤。
作为曾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绝对拥护者,他在游戏中背叛、欺骗、隐瞒,以获得最终胜利,并全程振振有词。
结尾呢?
Sir想都不敢想……

这人不但开始追忆俩人童年,还主动自裁。
结局一关算是全垮。
人物线也有部分收束匆忙。
姜晓,始终神秘的女主,死得儿戏。
德秀,剧中最纯粹的“反派”。
最后发现他就是个推进剧情,让配角死得快些,并持续给主角出难题的“工具人”。

连他身边的“韩美女”,都因最后的同归于尽而塑造得更立体。

以上缺点,Sir基本认同。

唯独一点——
“男主圣母”。
具体体现在:能力差,全躺赢,还喜欢展现内心的善良。

男主人设太差了
窝囊又无能,基本全躺赢
还总想着做最善良的救世主
以上都对。

但这就是“圣母”?
Sir觉得,他一点不“圣”。

——他身上的善与恶,并没有盖过角色。
这是一个什么角色?
成奇勋,其实是最接近现实中普通人的角色。
比起其他人,他几乎没有任何特别的性格。

不如德秀讨厌,不如曹尚佑冷血,不如阿里善良,不如韩美女市侩……
还有,他从头到尾重复的一句口头禅:

“我是住在双门洞的成奇勋!”
与同样出身双门洞,却嫌弃双门洞的曹尚佑形成鲜明对比。
成奇勋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大志,随波逐流,心里却保留着一丝无厘头的小骄傲的人物。
他的经历与成年人相似——

曾幻想过理想主义,最终被现实击溃;曾参加过罢工,最终目睹同事死在眼前;曾组建过家庭,却无法抵御世事无常。

他的成功,与大部分底层逆袭相似——
离不开幸运。

不过,如果只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善良与运气,又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别忘了。

他是被挑选的参与者。
他的成功,实际上是被驯化的结果
这才是《鱿鱼游戏》真正的细思极恐:
看一个普通人,如何被驯化成为阶级斗争的帮凶。
成奇勋被推上一个又一个悬崖。

先是
人性的悬崖

弹珠关卡,奇勋靠欺骗老爷爷,赢了游戏。

人的矛盾性暴露。
我们肉眼可见,奇勋作为一个本性并不坏的人,陷入两难挣扎。
颤抖、回避、流泪。

老爷爷看在眼里。

于是最后时刻,献出最后一颗弹珠,把他从人性之恶的悬崖边,拉回来一点点。
但此刻,奇勋真的还是善良的吗?
留意关卡结束后的一个信息:
当初未配对成功的韩美女,安然无事。
即——

如果奇勋当时没有“大发善心”与老爷爷配对,老爷爷很可能不用死。
此刻,善恶的边界彻底模糊。
奇勋已然动摇了:
最后关卡,他痛斥尚佑无情杀死姜晓,并以此为名对好友下手。
这又是一个
善恶的悬崖

同情,还是善举吗?
以善良为名的复仇和追杀呢?
故事没完。

大结局,他再次拿起电话,听到游戏邀请。

这次,他要在自我与自我背叛中做抉择。
继续承载着同伴逝去的悲痛过活,还是再次妥协于人性的巴普洛夫效应,重新体验底层逆袭的快感?

驯化究竟是否成功?

剧集没有给出答案。
《鱿鱼游戏》就好在这:

它呈现出极端情况下,无私与自私,强悍与软弱,残忍与不忍,可以集中在同一人身上,且不急于判断对错。
好人必赢,坏人必死?

这并非优秀影视作品的必要条件。
甚至。
好的作品,有时能撬动一些固化的价值观。
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神也不是法官。
我总是期盼看电影的人回到日常生活时,对日常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变,能成为他们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日常生活的契机。
——是枝裕和《我在拍电影时思考的事》
《鱿鱼游戏》撬动的是什么?

是人性。
是善恶。
也是自我。
更是这些概念的暧昧——
可怕的不是成为恶人。
而是当你成为恶人,却还以为自己拥有良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