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谷小歌
万小刀工作室特约主笔
昨天(2021年9月22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农历100岁生日。
科普作家卓克说过一段话,读书时我就常听老师们说:
“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机会和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生活在同一时代。
能和杨振宁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当然不应该被忽视和辜负。”
但大多数人,对他的误解太深了。
△ 昨天清华大学 中国物理学会 香港中文大学
联合为杨振宁先生庆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曾说:
“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可20世纪,绝大多数科学界的顶尖研究,都是普罗大众无法理解的。
更难想象杨振宁的成就早早超越了霍金,甚至能和爱因斯坦的名字放在一起。
只知道,杨振宁是一位诺贝尔获奖者,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以及”老少恋“的代言人。
他给物理学建的这幢房子,远不如他和爱人在房里的私生活,容易让人高谈阔论。
他甚至还背上了“叛国”的骂名。就连他力排众议反对建对撞机,主张发展半导体,也要被意见不合的人踩上一脚枯木朽株。
但真正了解他之后,你就会知道,他是最正常的天才还有那段最被误解的恋爱。
△ 杨振宁和翁帆的爱情故事比他的成就流传更广
01
他真是个天才
1928年夏天,一位叫罗孟华的中国女人启程去上海前,已经暗自做好打算。
如果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丈夫杨武之不要她了,她就带着儿子去修女院避难,反正她是不会离开儿子的。
好在,杨武之的一封电报解了她的忧虑,否则修女院真有可能毁掉一个天才。
电报上说,要孟华带着儿子振宁到上海相聚。
1928年的上海很湿热,6岁的杨振宁第一次看见父亲杨武之。
杨振宁10个月大时,杨武之就去美国留学,先拿了斯坦福的学士学位,又拿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么聪明的脑子自然遗传给了杨振宁。
杨振宁4岁就识了3000多个汉字,5岁就能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
现在,父亲回来了,杨振宁的聪明似乎更有用武之地。


△ 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和杨振宁
杨振宁小时候的头就大,看上去就聪明

那年秋天,杨武之受聘到厦门大学任教,杨振宁便跟着来到厦门。
“振宁有不同于常人的观察力,但动手能力不行。”
都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杨武之对杨振宁的评价很准,20年年后的物理学界,杨振宁可是出了名的「不善动手」。

但这并无大碍,杨振宁还是成为了和牛顿、麦克斯韦以及爱因斯坦一样超群绝伦的科学家。
在物理学界,比“宇宙之王”霍金的地位还高出好几级。
但由于杨振宁的理论过于高深,大多数人对他的厉害之处知之甚少。
只有亲近杨振宁的人,一说起清华园里的“杨大头”,桩桩件件,无不让人感慨,他真是个天才!
02
我要拿诺贝尔奖
自1929年,父亲杨武之应聘到清华大学数学系,杨振宁称霸清华园的天才日子便开始了。
因为脑袋大又聪明,园子里的人都叫他“杨大头”,跟在他屁股后面玩的邓稼先被叫做“老憨”。
他们跟着杨振宁除了玩,还要听杨振宁“说书”。
一会儿天文,一会儿历史,一会儿地理,比学校先生讲得还精彩,连日后的哲学家熊秉明也是他的听众。
△ 小时候的杨振宁
1933年,11岁的杨振宁进入北京崇德中学(现北京三十一中学)后,讲故事的手法就更高明了。
他让熊秉明画图,自己制作幻灯机,拉动连续的画,像放电影一样。孩子们都特别崇拜他。
杨振宁也自视甚高,12岁时,他在图书馆看到一本书叫《神秘的宇宙》,讲的是当时物理学的最新发现和理论。
杨振宁回家就跟父亲说:“未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 杨振宁和母校第三十一中合影
杨武之听了高兴,但从未当真。
那个暑假,他把杨振宁发配到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雷宗海的学生丁泽良那里读《孟子》去了。
杨武之不是不想教儿子数学,而是感觉时候未到。
倒是杨振宁先震惊了父亲一把。
1938年16岁,才上高二的杨振宁去考西南联大,竟考了两万多学生中的第二名。
△ 杨武之给家里写的家书 夸杨振宁有異稟
到了大学,杨振宁更洋洋得意。
英文考试2个小时,他1个小时就交卷,成绩还是全班第一;物理和微积分,不是100分就是99分。
老师欢喜,同学羡慕:“这不是天才吗?”
△ 西南联大旧照
而且这位小天才不仅脑袋开慧得早,情窦也开得早。
那时,父亲杨武之有个学生叫张景昭,经常到杨家来,杨振宁特别喜欢她,一股脑投入了这场暗恋。
杨振宁还玩起了偶遇,到处打听张景昭上课的地方,早早在课堂附近徘徊,遇见了就能说说话。
△ 杨振宁的暗恋对象 张景昭
可惜这场暗恋无疾而终,他这个已经在西南联大名声大噪的好学生,被不少人盯着。
还有就是,杨振宁发现谈恋爱太耽误学习,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03
抛乡弃国之罪
1943年,21岁的杨振宁参加庚子赔款留美考试,这是一场极其严格且漫长的考试。
但杨振宁考试一直所向无敌,他不担心结果,只担心没有结果。
好在,搞了整整一年还是放了榜,杨振宁考中。
由于战乱,根本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发留学。杨振宁只好做其他事打发时间。
命运对他实在太好,
冥冥之中,竟安排了一场杨振宁和日后妻子杜致礼的相遇。
△ 杨振宁留美考试的准考证
那时,已经通过留美考试的杨振宁留在西南联大等通知,顺便去联大附中教书。

他教的这帮孩子可不是等闲之辈,有闻一多的儿子闻立鹤,冯友兰的女儿冯钟璞,而日后成为杨夫人的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也在杨振宁班中。
杜致礼还时不时地拉上小姐妹去杨振宁宿舍请教物理问题。
不过,此时的杨振宁根本没有心思谈恋爱,他们这一批拿到公费留学名额的人都有极要紧的任务。
△ 杜致礼
当年,杨振宁留美考试的准考证下面明确写了:要着重高压电实验。意思是要杨振宁去学习加速器物理的实验。
杨振宁当初也是一腔热血想去美国学习高压电实验,奈何他实在不会动手,只能放弃。
也因此,没有和好友邓稼先等同时期回国,而是选择留在美国做研究,还背上“叛国”的骂名,但这都是后话了。
1945年8月2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杨振宁出发留学。
离家那天,父亲杨武之一直送杨振宁到车站,说了些勉励的话,杨振宁就上车了,父亲也被人群挤到远处。
那天,送别的人很多,等了一个多小时车还没开。杨振宁以为父亲早走了,可往远处一看,杨武之还站在那里头发斑白,满面焦虑。
△ 闫振宁和病中的父亲
杨武之没有想到,此次离家,杨振宁竟是“一去不回”。
杨振宁也没有想到,多年后面对镜头,他想起父亲,只能说出这句:“我父亲游历甚广。但是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在他心底一角,始终没有原谅我的抛乡弃国之罪。
04
当世最厉害的物理学家

叛徒、不爱国、背祖灭宗,多少难听的话,杨振宁都听过。因为1964年春天,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
那些年,他背负的骂名一点都不比他的成就少。
因为“恨”,还有很多人压根儿不知道,在今天之前,杨振宁是当世活着的最厉害的物理学家。
早就超越了“宇宙之王”霍金。
时间拨回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著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
仅一年后,还拿着中国护照的杨振宁凭就借这一发现出现在诺贝尔奖的贺宴上。
那一年,他35岁,李政道31岁,是最早得到诺贝尔奖的两个中国人。但这最高等级的荣誉并不是杨振宁对物理学最大的贡献。
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是1954年跟米尔斯一起研究出的“规范场论”。
要知道,现在已经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还有几十个诺贝尔奖跟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这个理论到底有多牛?
网上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把物理学的发展比作建筑的施工过程:
牛顿,带着开普勒、胡克、笛卡尔打地基;法拉第则盖了第一间房;麦克斯韦来了,把这间房给拆了。
20世纪,伟大的爱因斯坦出现,他凭借一己之力盖了一整栋楼(相对论);和爱因斯坦同时代的普朗克、波尔、海森堡也在旁边盖了一整栋楼(量子力学)。
杨振宁则是给第二栋楼(量子力学)装了一部电梯(杨-米尔斯方程),贯通了这栋楼。
△1999年,杨振宁退休仪式
虽然诺贝尔奖没有再颁给杨振宁一次,但杨振宁给物理学建造的这部电梯真的太重要了。
可惜,这理论比起杨振宁的爱情故事,传播范围太有限。
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伟大的人因何而伟大时,就很容易产生误解。

只有了解杨振宁的人才知道他的
天赋异禀。
05
遇见爱因斯坦和杜致礼
1946年,刚到美国学习的杨振宁物理知识远远超过同班同学。量子力学,他几乎不用上课,已经到了可以教别人的水平。
考试也是遥遥领先,有一次,杨振宁10分钟就答完交卷,结果剩下的人又考了一个多小时。
连杨振宁的老师费米也说,他最好的学生就是中国人杨振宁。
△杨振宁的老师费米教授是20世纪的大物理学家
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又会动手,又会做理论研究的大物理学家
好到什么程度?
振宁的博士论文只用了10页,就把他研究的东西写得清晰、明了。
其实,这篇论文一开始只有3页,第二稿改到7页,要不是芝加哥大学奇特的惯例——学位论文要写长一点,杨振宁也不会最终改到10页。
1948年,26岁的杨振宁凭借这篇最优秀而且最短的毕业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
△杨振宁、邓稼先、杨振平(左中右)在芝加哥大学
一年后,他追随奥本海默去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爱因斯坦当时也在那里,杨振宁有时候会和他偶遇。
虽然“偶遇”是年少时杨振宁追女孩子常用的伎俩,但他并未用在爱因斯坦身上。
1949年,27岁的杨振宁正忙着找女朋友和结婚。
△杨振宁跟爱因斯坦交流学术
彼时,袁敦礼介绍了还在读高中的张元萝给杨振宁,胡适也受杨武之之托帮忙张罗,杨振宁自己也没闲着。
那是他刚到普林斯顿一个月后的一天,正赶上圣诞假期,便约了同事到一家中餐厅吃饭,好巧不巧,他在西南联大附中时教的学生杜致礼也和别人在那里吃饭。
“杨老师,你还记得我吗?”
杨振宁当然记得,只是此时他还有另外几个可能的女朋友,并没有着急和杜致礼约会。
后来,还是人家杜致礼先主动,在一次信件中加了附注:如果杨先生同来的话很欢迎。
从那次开始,杨振宁便被杜致礼勾住了。
△杜致礼
1950年,杨振宁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告求父母自己准备结婚。
父亲杨武之回了他一封长信,主要提点杨振宁要考虑影响。
因为彼时新中国刚成立,致礼的父亲杜聿明是蒋介石手下得意将领,现在是新中国的阶下囚。
但两人还是结婚了,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的见证下,宾客也来了七八十个。

△杨振宁杜致礼结婚照
不过,杨振宁怎么也想不到,他婚后的两个选择,会让他背负“叛徒”的骂名多年。
06
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

杨振宁第一个挨骂的选择是没有跟邓稼先,钱学森一起回国。

杨振宁根本不爱国。
邓稼先、钱学森回国时,杨振宁为什么不回来?

杨振宁为什么加入美国国籍?
即便是冷战开始后中美完全隔绝的那十几年里,这些骂人的话还是漂洋过海,进了杨振宁的耳朵。
虽然日后,钱学森有说过:
“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但还是不足以平民愤。

△邓稼先和杨振宁
对此,很多年后,已经恢复中国国籍的杨振宁只讲了一个故事。

1964年前后,杨振宁和父亲杨武之被安排在瑞士和香港见过几面。杨武之自己也很矛盾,他希望儿子回国,但也知道回国后,做研究的条件几乎没有。
一次晚饭后,全家人又聊起这个话题。
杨武之说:“我小时候中国连一根针都不能做,现在中国可以大炼钢,从来文盲满地都是,现在小孩都可以上学了……”
但杨振宁的母亲听了觉得不对,直说:“你不要光讲这些,我到街上去站了4个钟头买豆腐,还只买到一个歪歪倒倒的一块。”
那天,杨振宁的父母吵了一架。
杨振宁也知道他们俩说的都对,但这种矛盾在当时就是无解。
翻译家许渊冲就说:“假如杨振宁像我一样在50年代初就回到中国,他肯定得不到诺贝尔奖。”
更不会有20世纪物理学里程碑之一的“规范场论”。
尤其是几年后,国内形势动荡,更不适合杨振宁回国。
△杨振宁在日内瓦接父母,这次吵架就发生在这里
杨振宁第二个挨骂的选择是
加入美国国籍。

其实,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杨振宁没有加入美国国籍,在获得诺贝尔奖声望达到顶峰之后,他也没有加入美国国籍。
迫使他做出选择的,一是因为他在美国做研究受到歧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要到国外开会交流,持中国护照,申请签证常碰到困难。
于是,1964年,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申请成为美国公民的决定,对我来说并不容易……事实上,移居别国一度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

而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杨振宁到香港讲学,邀了父母家人在香港见面。
可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不知哪里来的消息,不止一次打电话给杨振宁,说要是他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想要去美国的话,可以立即帮他们办手续。
不用想,全家人都拒绝了。
△杨振宁和母亲
因为拒绝,住在他们隔壁房间的两个英国安全人员,把杨振宁看得更紧,生怕他趁机跑回上海去。
但没回国也有没回国的好,不然日后的杨振宁很难在一些事件上,起这么大的作用。
07
不为人知的贡献

「杨振宁有用」的例子中,最有名的就是1971年,杨振宁参与并发起了“保钓运动”。
70年代,他还独持异议,反对中国建高能加速器计划,主张发展半导体。
当然,在动荡年代杨振宁也帮上了忙。
先是“救”下了好友邓稼先,其次是保下无数被下放工厂的科学家。
那时,杨振宁是国家领导人的座上宾,他不忍看大学教授只能到工厂做把电阻分类的工作,便在宴会上直说:“我观察到,中国政府的片面的平等主义已经毁了中国的科学。”
而在邓稼先去世前,也是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要公开科学家的贡献,至少让他得个名,毕竟邓稼先做原子弹和氢弹的奖金一共只有20块钱。
△周恩来和杨振宁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还跟何炳棣发起了全美华人协会。
那阵子他没少发表演讲,讲的都是中国的发展。
这个协会还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广告
呼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邓小平和杨振宁
但在那时候,杨振宁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

尤其是台湾方面对他意见很大,还在《波士顿通讯》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杨振宁不灵了》,在文章结尾还奉劝杨振宁,好好回到物理届,潜心治学,不要再多管闲事。
但事实上,在1975-1978年间,杨振宁在4个重要物理期刊上,一共发表了18篇论文。
杨振宁从没被物理学界落下。尤其是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后,杨振宁的加入直接被称为“是该校发展中最大的一件事。”
他还在石溪分校设立了一个“中国教育交换委员会(CEEC)”,让更多中国学生能像他一样有出国学习的机会
很多人都不知道,当时
杨振宁为了筹钱,发着高烧去唐人街演讲。

而这批学生中诞生了日后的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复旦大学的校长和北京大学的校长。
△杨振宁和学生张首晟
然而,这些应该被记住的过往都不及一则订婚消息,来得轰动。
2004年,《知识通讯评论》刊出杨振宁订婚的消息:82岁杨振宁娶28岁女硕士,舆论哗然。
08
科学家、教育家和恋爱专家
自打消息公布,杨振宁就从一个科学家、教育家变身成「恋爱专家」。
以前记者会、讲座,慕名而来的人都会问一些物理学或者文化上的大事件, 现在采访的人开口就是:“您和翁帆女士婚后生活还好吗?”
在一次新书发布会上,还有人直接问:你比翁帆大那么多,你是否同意你去世后翁帆再嫁?”
要知道,这场发布会杨振宁最初列出的拟邀请的人物表格里最后一行可是“江泽民”,重量级别可见一斑,没想到却还是这样的提问。
△杨振宁和翁帆
新书发布会第二天,好几家报纸的新闻标题都是“杨振宁同意翁帆再嫁”,对于新书提起的只有寥寥数语。
但杨振宁是不惧这些事儿的。
当年,他面对的记者的刁难可比他与翁帆的感情难回答得多,比如当初和李政道关系的崩溃,就比这段忘年恋还难解
△杨振宁和李政道 两人得诺奖后因为不合分道扬镳
2003年底,杨振宁回到清华大学定居。
就像他直接影响石溪分校研究的发展一样,杨振宁也给自己从小长大的清华园子带来了钱和人才:把美国的房子卖了,钱捐给清华;利用私人关系邀请世界一流科学家到清华任教。
还自己亲力亲为贡献研究影响力,刚回清华的杨振宁就在冷原子物理和统计物理领域发表了13 SCI 研究论文。
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就说过:“清华物理系的今天,杨教授功不可没。”
2017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那一年,他95岁,终于了了一桩心愿。
2年后,杨振宁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
现在看这个奖评奖标准,其实就是杨振宁的一生:无可争议的学术成就、高山仰止的科学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但普通人对杨振宁的成就了解的实在太少,那些轻薄和诽谤,我们又听得太多,几乎人人都嘲讽过他的爱情。
我们始终欠他一个道歉。
今天,我写下这些,只希望能多了解他的好。
若要用一句话形容他,可能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时的好友黄昆说得最准确: “杨振宁是最正常的一个天才。”
@如果你竟然看到了这里,希望能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END-
谷小歌
清华小姐姐,韩寒【ONE.一个】APP作者,写小说,写娱乐。
万小刀工作室特约主笔,专注于用小说的笔法,创作深度人物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