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在百货商场里,孩子和妈妈走散了。
妈妈惊慌失措,孩子也吓得不轻。
幸好没过多久,商场工作人员就将孩子领到了妈妈跟前。
看到孩子平安无事,妈妈立刻责备起孩子来:“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让你好好跟着妈妈,千万别走丢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以后我再也不带你出来了!”
本就惊魂未定的孩子,心里更加不知所措,只能低头抹眼泪。
这样的场景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有同感吧!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孩子不听话,却很少反思自己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我们心里明明很担心孩子:
“会不会被人拐走了?”
“找不到妈妈,我的宝宝肯定会吓坏的”
......
但当孩子真正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那种担心瞬间就隐藏起来了,指责埋怨的话倒是说了一通。
殊不知,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会加重孩子对父母的恐惧心理,还可能会给孩子一种错觉:我回来了,妈妈一点也不高兴,是不是妈妈不爱我了……
对父母而言,这种责备的话只是几秒的事,但对孩子而言,这些话会直接影响他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美国临床心理学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汲取爱和能量的源泉,泉水优质与否,沟通的方式是关键。
那如何给孩子优质的泉水,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从而听话呢?
1.一双客观的眼睛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深受读者赞同:不带评论观察是良好沟通的前提和基础。
这在亲子沟通中,更是如此。因为,任何对他人的评价都会夹杂着我们不自觉的需要和价值观,影响我们对真实现状的客观了解。
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
孩子没完成作业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他又不好好学习;
孩子拒绝参加比赛,我们立刻想到他是贪玩想偷懒。
然而,事实有可能是这样:
没完成作业,会不会是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
不想参加比赛,是不是因为他想干其他有兴趣的事?
在没有弄清楚状况前,我们很可能会用自己的偏见和固执,阻碍了和孩子的交流。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学学教育家陶行知的做法:
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已经在那里等他了。
陶校长掏出一颗糖递给男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校长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于是,陶先生又掏出了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像陶校长一样,有一双客观的眼睛。我们只有不评判孩子的行为,真正接纳孩子,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听话。
2. 一双倾听的耳朵
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本来就有倾听的耳朵。但很多时候,虽然我们一直在听,却不一定在倾听。所以,孩子会觉得父母没长耳朵,比如:
林林说:“今天的数学作业好难!”
妈妈说:“小学就说难,到了高中怎么办呢?”
你看,虽然妈妈也对女儿的话做出了回复,但母女俩说的却是两码事。林林只是表达了今天的数学题难,而妈妈表达的则是对林林上高中后学习的担忧。
林林说数学题难,潜台词可能包含了三个意思:
1)今天的数学题确实很难,我不会,妈妈你可以帮助我吗?
(2)我写作业很久了,现在不想写了,想玩一会,所以就以题难为借口。
(3)我写作业这么认真,妈妈没关注到我,告诉妈妈数学题难就会得到妈妈的关注。
而妈妈的回应则透露着指责和不信任,导致孩子的表达没有得到恰当的回应。妈妈选择倾听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拒绝倾听孩子所要表达的其他部分,比如情绪、情感部分。这就是一种无效倾听。
真正的有效倾听,应该这样回复:“林林,你说今天的数学作业很难,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吗?妈妈可以帮助你吗?”
一旦孩子感觉到妈妈通过倾听和共情明白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孩子的情绪或情感就能得到满足,自然就愿意听妈妈的话,也会更加爱学习。
你看,要想做到有效倾听很简单,只要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就可以了。
3.一颗敏感的心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一个男生高三时,因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自杀前,他给母亲发了一条短信:“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希望这个愿望,下辈子可以实现吧,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母亲发觉他情绪不对,立即给他回了信息。可不久后,她还是接到了儿子自杀的消息。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在儿子有负面情绪后的回复:
“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荣幸。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一哈周边的几个学生。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
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但也不难发现,这位母亲根本没有听懂孩子话里的无助和悲伤。
在孩子最绝望的时刻,她看不到孩子的压力、疲惫和脆弱,却依然在希望他上进、鞭策他成功……
这些话,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对于孩子,不只要用力去爱,更需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他们内心的需求。
演员孙俪曾在微博上分享过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她说: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时,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
“教育从不是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
孩子只会从自己出发去看世界,告诉孩子这杯茶好喝,和孩子自己体验过后说“好喝”完全是两件事。
居高临下的说教,表面看是在沟通,实际只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没有主动权,自然会因为没有参与感而选择不听话和逃避。
事实上,孩子需要的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交流。
所以,真正的有效沟通,靠的从来不止是舌头,而是智慧和方法。
那有效沟通的方法是什么呢?

尹建莉父母学堂推出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1天训练营】
,不仅例举了亲子沟通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了孩子不听话的四大根因,还指出了亲子沟通的常见误区,并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等。

养育是一场艰难而漫长的修行
需要我们用心,更需要用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
告别无效沟通,实现合作共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