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花呗没有逾期一般不会影响银行贷款,但当前银行审批个人房屋按揭贷款时,如果征信显示有花呗等小额贷款,可能会要求购房者提前还完才能批贷
文|《财经》记者 张威 唐郡

编辑|袁满
时隔一年,蚂蚁花呗因接入征信系统再次登上热搜榜。
2021年9月22日,“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一则信息登上新浪微博搜热、百度热搜,而上一次的热搜事件发生在2020年7月,热搜话题的具体内容为:花呗部分用户接入央行征信。
9月22日当天,蚂蚁花呗团队就花呗有序接入征信系统的工作进展进行了官方说明,花呗接入征信工作正在逐步、有序进行。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用户需要确认、签署征信相关的授权协议。
据了解,在获得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已经有一些用户可以在信用报告中查询到花呗的相关记录。未来,征信服务会逐步覆盖所有花呗用户。
作为蚂蚁集团推出的一款消费信贷产品,花呗额度在500元至50000元之间,用户可以享受“先消费,后付款”的购物体验,因具有最高长达40天的免息期,花呗着实吸纳了众多粉丝。
根据蚂蚁集团此前公布的招股书显示,蚂蚁花呗、借呗年服务用户超过5亿人次。“这亦是花呗反复上热搜的重要原因,涉及人数广泛。”一位业内金融人士说到。此外,据《财经》记者了解,花呗之外,包括其他平台的金融消费产品未来都将纳入征信系统。
花呗接入央行征信
对于诸如花呗产品的定性。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曾撰文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落脚点是金融,本质是金融服务。”文章进一步强调,“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
不过,相比于银行信用卡而言,花呗等产品具有较低的门槛,满足很多中低收入人权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服务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一则数据显示,花呗的用户结构为:“90后”占比为33%,“80后”用户占比为48.5%,而“70后”用户是14.3%。
蚂蚁的数据显示,99%以上的花呗用户都有良好的使用记录。一位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人士此前向《财经》记者表示,像花呗、借呗、白条这些产品成功运行七八年,不良率一直控制得比较好,这是得到市场验证的优质资产。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则向《财经》记者表示,随着消费金融不断发展,尚未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往往放大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进而可能滋生道德风险。对于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来说,借款人信息准确性难以把握,借款人欺诈行为难以有效实别,无法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
此外,董希淼指出,不完善的信用体系可能带来“多头借贷”等问题。一些不能接入征信系统的互联网平台很难全面获得借款人相关信息,使得相关机构难以有效掌握消费者潜在的“多头借贷”问题,这增加消费金融机构违约风险,也推高居民部门杠杆率。部分消费金融机构等不但存在对同一客户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等情况,对资金用途和流向更难以有效监控,导致信贷资金违规流向日常消费领域,之外的领域如股市、楼市。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收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按照规定提供的信贷信息,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征信系统提供信贷信息。
2021年6月3日,市场关注已久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称“蚂蚁消金”)获得重庆银保监局批复开业,花呗所属蚂蚁消金。蚂蚁消金作为与银行并列、同受银保监会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其服务记录信息也需像银行信贷信息一样,纳入征信系统。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信贷服务接入征信体系是大势所趋。针对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从监管人员到市场机构均已经反复强调。
2017年6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国峰就曾公开表示,应完善社会征信体系,特别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信息纳入征信系统。
孙国峰当时表示,虽然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很快,也可以注意到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来面对。一方面是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这个大家都很关心,特别是我们的消费金融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波动,未来的风险能力到底多大还值得去检验。
2019年12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青岛实验基地发布的《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建议,对不同消费金融机构适用统一监管规则,将消费金融信息纳入征信系统,谨防超前消费和过度信贷等。
同时,上述《报告》还指出,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生态链条上的获客、风控与数据、增信、资金等节点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贯穿于金融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
董希淼认为,此次“花呗”相关数据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征信体系越来越完善,对金融机构和大部分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这将有利于行业信息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有效降低风险和使用成本,从而有效改善“多头借贷”等行业乱象。对诚信守信的用户来说,由于有了良好的信用记录,获取金融服务将更加方便,成本也可能更低。对征信系统本身来说,“花呗”相关数据接入,也有助于丰富征信系统数据的维度,提高征信信息的完整度。
是否影响贷款仍存争议
“频繁使用花呗,会不会影响银行贷款?”花呗接入央行征信后,不少用户对此表达出强烈的关心。
《财经》记者注意到,前述消息发酵后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有微博大V及网友发帖表示,花呗属于小额贷款,个人征信报告上频繁出现小额消费贷款记录,可能会导致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被拒贷。“连几块钱都要用信用消费,银行会认为你负担能力不行。”多位花呗用户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正在考虑是否需要关闭花呗。
对此,花呗在官方社交账号中解释道,花呗的信息将按月汇总纳入征信系统,不会单笔报送,也不会上报消费内容、消费时间等具体消费信息。因此,接入征信不会暴露个人的具体消费信息,也不会导致信用记录数量剧增。
同时,花呗官方指出,银行会根据用户的财务状况、收支数据、借贷情况、历史信用等,综合评估护用户的贷款申请,而征信信息是金融机构在向用户提供服务时评估其信用能力的核心依据之一。“影响银行贷款的主要原因是用户的多头借贷、过度借贷、借贷逾期等不良信贷行为。”
华北地区某银行房贷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具体是否影响贷款要看每个银行的政策。“我们行按揭贷款要求申请贷款时借款人家庭名下近三个月不能有消费类贷款。”
不过,花呗到底算不算消费类贷款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争议。
北京市民方女士近期刚刚向某国有大行提交了房贷申请,该行亦要求借款人在购房时家庭名下不能有消费贷、抵押贷款、小额贷款公司之类的非住房贷款,如有,需要提前结清。当前,负责经办其贷款申请的房屋中介告诉方女士,花呗不算消费贷。
另一北京地区房屋中介则告诉《财经》记者,花呗属于消费贷。申请房贷时,十万以上的大额消费贷款需要还清,但一两万的不影响批贷。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与花呗定位相似的京东白条已经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统,征信信息上报主体为重庆两江新区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上报业务类型为“个人消费贷款”。不过,花呗9月22日的公告明确指出,花呗主体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花呗、京东白条等信用付产品在使用上与银行信用卡非常相似,但在央行征信系统中,银行信用卡消费上报业务类型为“信用卡”。前述银行房贷经理表示,信用卡已用额度将计入贷款申请人的负债,但不算消费贷款。
“花呗正常上征信其实是对信用场景的一个补充,正常的银行都不应该歧视,而且反而是对银行的贷款有了一个更好的信用依据。”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财经》记者。
不仅如此,他直言:“基于信用的流通其实才是金融的本质,更多的信用场景覆盖会给金融注入真正的活力,未来一定是征信社会,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越早越好。互联网巨头打开征信数据孤岛,开放更多场景数据,将成为征信社会分析个人数据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董希淼分析,对一小部分用户来说,更多借贷数据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统,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第一,部分银行等正规金融不喜欢经常用“花呗”“借呗”的人,往往会认为用这些产品的人比较缺钱,一般缺乏还款能力;第二,如果使用“花呗”“借呗”以及小贷公司产品有逾期记录,银行等金融更会认为用户信用记录不良,拒绝贷款的可能性较大。
“央行此举,将逐步结束国内信用孤岛问题,加快建立统一征信平台,增强机构风险控制能力,推动国内普惠金融健康发展,预计未来可能有更多类似互联网平台机构征信接入央行系统。”某商业银行资深宏观研究员亦对《财经》记者表示。
责编 | 要琢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添加微信:caijing1998041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