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周小宽
ID | xiaokuanjoy
很多人都会因为拖延症而自责,觉得自己是无法管理人生的LOSER。
但是爱玩耍实在是人类的天性,不是只有孩子才爱玩,成年人也一样需要玩耍的时间和空间。
拖延,
其实就是,我没有玩够我还想再玩;
或者是我不想做这件事,尽量延后去做。
我的一个来访者,和我讨论过拖延症,每次提到拖延,他都对自己深恶痛绝。
他说,他的拖延严重到,工作里面需要做的一件事,他能拖半年。这件事就是,他需要跟每个新发展的客户,建立联系,算是一个工作的流程。
因为这件事虽然是他必须要做的,但是他不是每天被人盯着,所以他一直没有去做。
结果到了最后,公司给他下了通牒,你再不做,这些你发展的客户,就直接划给别的同事了。
这个时候,他才开始去做。
而实际上没有做的这半年时间,他也一直活在对自己的指责里面。
这是很典型的拖延了。
一边拖延不做,一边有个声音在责怪自己。
他的拖延原因其实很明显,后来我们在咨询里慢慢就发现了:
小时候,他总是被爸爸严格教育,死死盯着,作为独生子,他爸爸对他的教育就是一件事情干完了马上有另一件事情等着他,作业写完了抓紧读书,书读完了抓紧锻炼。
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时间。
这种被必须要做的一件一件事情包围的感觉,像不像溺水?
所以,他会有强烈的渴望,将头伸出水面去呼吸,对于再度被水包围,他同时也会有强烈的恐惧。
如果不想去体验这种感觉,那最好就是不要去做。
“不要去做,不要开始,我就不需要进入那种被一件一件事情包围到停不下来、似乎被溺在水中、将要窒息的可怕感觉。”
于是,他发展出了保护自己远离这种害怕的潜意识模式——拖延。
拖延,是为了保护他自己不被做不完的事情弄得窒息。
而同时,父亲当年不断催促的声音,也在他的内心化为了他自己的内在声音,于是他的内心还有个不断催促的、严厉的教导者。
所以,他一面拖延,一面自己骂自己,一面拖着不去做,一面因为自己的不做而深深自责。
这种内心的痛苦冲突,几乎是所有拖延的人的“搭配套餐”。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做的不是去改变人的拖延。
而是帮助一个拖延的人,缓解他内心的冲突,让他理解自己,不要不断自责,完成对自己的接纳,达到自洽。
我也认为,这是一切成长的根本。
成长,不是切除你的内心冲突,切除你对自己不满意的部分,而是探究所谓内心冲突的实质,搞清楚你的不满意从何而来。
让你离自己的感受更近,
让你可以去爱和容纳自己。
如果有了爱和容纳,一个孩子就能重新成长,一切都会被改变。
这样才能迎来成熟和强大。
前几天,我和好朋友有一个很有趣的聊天。
我给她提了一个问题,我说:
“你能不能回答一下,为什么我明明写一篇文章只需要两个小时,两小时就能写三千字,但是我一周却只能写一篇呢?”
她听完笑了,我也笑了。
这的确就是我的工作之一。
很多写公众号的人都告诉我,你应该多写,多更新。可是我发现我一周就只能写一篇。尽管这一篇,其实只需要两三个小时。
她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也是啊!我花两小时高强度烧脑工作,然后我就要歇两三天。其实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能有整块时间玩啊!”
努力工作,工作完就有了整块的时间去玩。而且可以的话,工作的时间越短越好,玩的时间越长越好。
可以说,工作的那几个小时非常拼命和努力,背后的动机,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是被“只要工作完成就可以有整块时间玩耍了”这样一个信念支撑着。
我和她都是这样的人,我和她也有比较相似的童年。
小时候被父母管得严,都有焦虑的妈妈,被妈妈盯着,总是要确保一切完美的完成了才能去玩耍。
妈妈对自己的期待总是没有尽头,尽管整个学生阶段都成绩优异,但是却一点都不敢放松,因为父母的要求是:
你要比现在做得更好,如果你现在好,你就要一直好。
所以,这同样也是一种被要求包裹、做的所有事情都被评判的一种溺水的窒息状态。
而只有把事情完美做完的那一刻,才能拥有玩耍的资格。
当把事情做完的这一刻,我们才拥有了一个空间,一个整块的时间,可以放下对自己的考核以及完美的要求,可以在这个空间里,不去做事情,而是去玩耍。
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空间,在空间里面没有压力和要求,才能去玩。
这是一个心理上的空间。
而为了营造出一个可以什么都不干的空间,才是我们拼命去干的动力。
比如我今天要写稿,我就会在内心激励自己,写完稿的下午四点,我就去买一杯咖啡,坐在咖啡店发呆,刷手机,或许去吃个烤肉,晚上还可以刷韩剧。
我在心里想着写完稿之后,没有任何压力的“空间”,于是才能激发出潜能和动力,去完成相对难的事情。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游戏的空间”,这个游戏的空间也被叫做“过渡客体”。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游戏的空间,一个和妈妈之间的过渡客体。
小孩睡觉前她会拿一个娃娃,或者拿一个毛巾,这个就是小孩的过渡客体。
娃娃代表了,孩子跟妈妈之间有一个链接,但是这个链接也有一定的空间感,这不是妈妈本身,却代表了一部分的妈妈的功能。
这个过渡客体就满足了孩子,既需要妈妈,但又和妈妈保持一点心理距离的渴望。
我想和你在一起,又怕被你吞没,
我要保持独立,又希望你在我身边,
于是我要有一个空间,建立在我的周围。
所以妈妈和孩子最好的互动就是游戏。
妈妈进入游戏的空间和孩子一起玩耍。
在这个过度空间里,妈妈存在着,又因为一定的空间感,不会将孩子吞没,孩子的内心在这时就慢慢发展了。
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完全不会玩耍,也没有什么边界,总是控制你,需要你不停去做一件又一件事情的妈妈或者爸爸,如果你被这样的父母养育,那么你能做的是什么?
很显然,那就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游戏的空间。
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被父母的压力逼得无处可逃,她于是就躲进一个小帐篷,拉上帐篷的拉链,在里面玩自己的玩具。
这一刻,她将自己与焦虑的、追求完美的、不断提要求的父母隔开,她才能拥有真正放松的时刻。
有什么可以阻挡被一件件做不完的事情淹没、犹如溺水的感觉,或者阻挡自己被父母无处不在的控制以及要求吞噬?
答案是空间。
一个隔开自己和那些“必须要做的事情”的整块空间。
对于被父母的要求包围、吞噬的人来说,他们与世界之间需要隔一个距离,需要有一个空间。
这个空间,是玩耍,是游戏,是什么都不用去做的。
这就是,拖延的一种更深层的解释。
为什么我不愿意去做?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玩?
为什么我完成这件事情之后需要那么多时间放空?
因为小时候玩得太少,不被允许去玩,没有力量去创造那个游戏的空间,或者创造了一个却总是被父母打破。
所以长大了,当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了,那个内在的小朋友就要使劲地玩、拼命地玩、沉醉地玩,这就是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自己将工作放一边就是不想做,就可以接纳当在玩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常常忘记时间。
每一个拖延的人内心,都有个从未放松去玩耍的小孩。
因为小时候,从未好好去放松玩耍,所以现在有种强烈的动力,要去做个孩子。
因为小时候就是个被目标管理得很厉害的“小大人”,所以,现在要倒过来,重新做一个孩子。
这不是很正常吗?
孩子没有不爱玩的,孩子的生活本来应该就是玩。
就是游戏。游戏就是一个孩子发展心灵的方式。
所以当这个成年人重新去做回孩子,他可不就是要一直玩一直玩?
因为孩子都是睁开眼就玩,可以一直玩到睡觉的。
所谓成年人的玩究竟是在玩什么呢?
其实就是你重新去经历不曾有过的真正的童年,你帮助你自己去构建一个空间,在那个里面,你可以闲散的,没有目的呆着。
而不需要在父母的目标管理下做这做那。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疗愈啊。
没有任何的目的,没有任何必须要做的事情,那才叫做玩。
所以玩就是无用。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疗愈。
只有浪费了时间,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疗愈曾经被任务包围到窒息的自己。
成年人,需要一个无用的空间。
- The End -
严格意义上说,拖延不是一种症,而是一种阻抗。
是潜意识为了保护自己而发展出来的行为,只是这种行为是不被我们的意识(超我部分)所接纳的。

我们的经历中,发展出了很多限制性的信念,印在了潜意识里而不被接纳。不是你拖延,而是你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保护了自己。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摆脱拖延的困扰呢?
‍‍这次,壹心理邀请到资深叙事治疗流派咨询师——赵兆联合推出《14天叙事心理改变营:从被动到主动,让人生充满掌控感》,和我们一起,让改变从这里发生。
通过“讲故事”找到潜在的卡点,理出行动地图,整合内外资源为自己所用,让改变发生不再难。
欢迎你和我们一起,加入这趟改变之旅。
上新特惠,老师群内指导
训练营惊喜价 399元
1/3次咨询的价格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找到你的“隐藏危机
扫码立即报名
10月12日开营!
找到独属于你的“全新”行动地图‍‍
作者周小宽:心理咨询师、一个温柔而又力量的陪伴者。喜马拉雅人气心理导师、张德芬空间人气专栏作者。作品《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我值得拥有美好》正在热卖。微信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原标:《成年人的玩,究竟是在玩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改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