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很爱去江南。
一开始是因为出不去,后来是因为彻底爱上了——年轻的时候,我向往西方国家、异域风情,和很多人一样,视环游世界为此生最大成就。可是,当我去的地方越多,内心反而愈发明确:我的味觉、习惯与审美,都是东方的。
想起过去这些日子,我感到最宁静、最自在的时刻,是去年秋天住在杭州山里。那是几爿旧时村舍改建的旅店,散落在溪谷之中,颇有野趣。一个夜里,细细的秋雨一层一层地洒落,打在桂花树上,激得空气里满是甜香。我索性把窗户打开,就着雨声与花香,坐在灯下读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读到文末,我已是潸然泪下,抬头看向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半轮濛濛的月亮从云后走了出来,照得远处的青瓦、近处的石台齐齐映出莹莹的光。

夜来无声,周遭寂寞宁静,现世里的人和事一瞬间离我好远,而一些隐隐约约的思念和牵挂,却像水一样,慢慢地溢了出来,趁着月色,汇入山涧,去向了远方。
在那又寂寞又美好的一刻,我的心里只有一句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回了北京,投入工作,恢复社交,庸庸碌碌,营营役役。于无数心烦意乱之时,我想起住在杭州山中的日子,十分回味、亦十分感慨——
空山、新雨、明月千里,这些是一期一会的浪漫意境。
而诗与词,却是一盏照亮万物之美的长明灯。
后来的日子,我时常在睡前打开一部很美的纪录片,当作放松。
说它美,是因为片名美——《掬水月在手》,取自唐诗“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满衣”。古人风雅,掬一捧清水,那月亮便倒映其中,就如手中捧了一轮明月;
也因为镜头美——壁画、碑文、水舟枝雪、残荷秋叶,每一帧画面都是诗心,每一句旁白都有诗韵;
更因为镜头所诉说的人美——这个人是叶嘉莹,97岁的古典诗词大师,一生坎坷,境遇多艰,却始终不卑不亢,从容以对。纪录片里的她,白发微曲,神情如水,眉目淡淡,言笑晏晏。
那些沉默无声的空镜,那些零零散散的吟哦,淡而有味,将叶嘉莹一生惊心动魄的苦难与不可言说的无奈,化作一种诗意:不哭不泣,不威不怒。而观者却能于无声处,被感动,被疗愈,被震撼,被释怀。
纪录片的海报上写着: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
处处诗词,帧帧如画
以弱德之美,对抗风雨,是叶先生的人生态度,也是纪录片里充满意境却仿佛并不连贯的光影、镜头,想传达的一种答案。
什么是“弱德”?不是孱弱,是身弱但不折。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成长于乱世,十七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二十一岁的年纪,已经先后在多所女中任教;1948年结婚后随丈夫赵钟荪迁居台湾,离开时以为过一阵就会回来,谁晓得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再次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
叶嘉莹在台湾居住的18年,是她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白色恐怖时期,夫妻先后入狱,彼时她还抱着尚在吃奶的大女儿。四个月后,叶嘉莹被释放,而赵钟荪在狱中足足待了三年。出狱后的赵钟荪,失了业,性情也大变,时有家暴发生。叶嘉莹一边忍受丈夫的暴戾乖张,一边还要勤恳地在台湾多所学校任教,以一人之力,承担着整个家庭的重担。
随着叶嘉莹的职业发展,一家人又从台湾辗转北美,最终在加拿大定居。
《转蓬》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赵钟荪于2008年离世,也算在妻子的照护下,安享半生。
叶嘉莹对于这段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很少提及,只做过一首名为《天壤》的诗,诗中有句“投炉铁铸终生错,食蓼虫悲一世心”,可窥一斑。
友人形容,叶嘉莹对于丈夫的态度,即便是做了很过分的事,也只是一句“哎呀,赵钟荪这个人”,她对于他,始终不出恶言。
五十多岁时,叶嘉莹的人生步入了相对平稳的状态,事业上备受尊重,两个女儿也先后嫁人,一切都是幸福的。然而,命运再次平地生波澜——刚结婚不久的大女儿和丈夫车祸离世,这对她来说,是有如晴天霹雳的打击,她将自己锁在屋内,终日以泪洗面。当友人担心她不知如何才能走出这伤痛时,她很快就恢复了工作,只是在见到故人时,“眼圈一红,然后,就过去了”。
她对于生命中的失意寂寞、大悲大恸,不是不敏感,而是“轻而化之”。这是一种淡泊旷达的境界,是她从几千年的诗词中,从那些诗人词人的生平所凝练出的字里行间,所习得的,人生答案。
叶嘉莹一生都浸染在古典诗词中,风骨卓然,教出了白先勇、席慕蓉那样卓越的弟子。她不仅仅用所学所思教会学生们如何品鉴诗词的无用之美,也在以自己一生的写照传导着这种朴素清雅,意趣高洁的美。
叶嘉莹曾说自己胸无大志,平生从未萌生任何成名的念头,“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出书、成为学者……一切我都没有梦想过。‘眼前何事容斟酌’,只要我能养活一家人就好。”
她未想过成为一棵叶茂参天的大树,她只是顺着生活的高低起伏,做一棵芦苇。即使弱小得在暴风雨中摇摇晃晃,但风雨过后,它依然存在。
直面逆境,永不逃避。以柔韧的意志力,跨越苦难,活出诗意——这就是,弱德之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叶先生的一生,有战争、有死亡、有故土难回的惆怅,最重要的,是有诗词的慰藉,当然是一件堪称传奇的“作品”。
而同为中国人,我们其实都是幸运的。有太多独属于东方的无用之美,供我们欣赏、慰藉、寄情,即使无法活成传奇,这一生仍有一些诗意的注脚,来自于我们的根。
如诗,如瓷,如佛。
最近我还读了一本很美的画册,其中一篇报道很有意思:佛像雕塑家蒋晟出过一本摄影集,叫《流浪的神明》。书里记录的,是他在寺庙采风时,无意间看到的许多被丢弃的神像。它们被丢弃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老旧残破,也许是因为人们转移了信仰。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置,人们往往选择将它们留在寺庙的荒地。
在蒋晟的镜头下,这些被遗弃的神像,成了流浪的神明。
观音、关公、财神……每一尊都带着岁月的痕迹,神情各异,有如世间众生。它们是佛,但仿佛有一具人的肉身,被时光侵蚀,各有残缺。可面容之间,仍是佛的姿态:拈花微笑,大美于无言。
此情此景,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美学与哲理: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而蒋晟也在那一刻顿悟:原来佛像才是最好的人像。人的身上,也是可以生出佛性的。
由此, 这个90后男孩,开始为佛造像。
对于普通人而言,一尊佛像的美,并不难捕捉。因为这些无言之美的背后,是漫长而具体的历史和命运——就算不信佛,我们也一定曾在某个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关头,下意识地闭目合十,反复地念着“求佛祖保佑”。
求神拜佛有用吗?不知道。艺术有用吗?不知道。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美的世界里,计较是否有用,就失去了审美的能力。
朱光潜在《无言之美》中写道: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必须有一个距离。要见到美,须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也许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生活中,我们创造的、我们遇到的,那些无用的、美的时刻,就是治愈这平凡世界的神明。
我读的这一本画册,叫做《昆仑》。是一本专注于东方的画册,换而言之,它也是一本无用而美的画册。
除了蒋晟,这一期画册里,还有艺术家蔡国强、陶身体剧场,以及许多极美的摄影作品:东方的塔、东方的树、东方的花……从戏剧到雕塑、从舞蹈到摄影,一切的一切,都是东方的。
画册尺寸极大,每一幅内页都是手工装帧,可以单独抽出,当作画作陈设在家中,仿佛一间流动的东方画廊。
这一本充满创意与诚意、质感与美感,且不计成本精心制作的画册,出自观夏。而且,这本画册完全免费,只赠阅给有心人。

这也只能是观夏才会做的事。
作为一个原创香氛品牌,观夏自创立以来,一直是一个异数。在几乎所有品牌都在疯狂收割流量、依靠直播的当下,观夏始终安安静静地研究着东方的香气与东方的美学。
熟悉观夏的人都知道,除了线下为数不多的实体店,它只在每周四自家的公众号上少量上新——不是刻意饥饿营销,而是观夏的大部分香氛产品,都依赖手工制作,产量有限。
商业之外,观夏投入了许多时间和经费,用来办展、做画册、传播生活之中的无用之美。

若你用过观夏的香,很容易从它的细节和香气,联想起你一生之中的许多画面:山河小岁月,似是故人来。
比如观夏香水瓶的八棱形瓶盖,脱胎自江南庭院独有的花窗。宛如玉石,温润有光。28个切面皆由人工打磨,每一瓶都是一扇独一无二的窗。
再试其香调,譬如东方精粹系列的三重茶与昆仑。前者是清明时节,一盏刚焙好的新茶,清苦回甘;后者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一株松。只谓一苍翠,不知犹数重。
是明明白白的中国茶与东方树。
而我独爱东方哲学系列的“裸”。这是当代的美,但依然是东方的美。仿佛常玉的人体画,慵懒、缱绻,但骨子里仍是中国的文人画美学:平淡而天真。
观夏的“裸”,采用了珍稀昂贵的黄葵精油,不计成本调香,只为还原最本真的体香。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有一种被体温蒸出的东方皂香,让我想起童年夏日,家的某种味道。
观夏的下一支香水,叫做“桂”。延续自品牌最叫好的一款香:颐和金桂。
这是我一定会入手的一支——因它是我念念不忘的山中岁月,是我在秋天会做的一切闲事:散步,读书,温酒,燃香。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一年的碌碌奔波,在秋天时,终于可以停一下,借着冷露湿桂花,感受一些美好而无用的闲愁。
这是我们中国人,温厚而静默的诗意。
人人都知道,生活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丑陋的。用美来治愈生活的伤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普通人也可以是艺术家。普通人的生活,也可以成为艺术品——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让它在贫瘠、荒芜、忙碌、疲惫的生活中,开出花来。
台湾作家蒋勋讲过一个故事。
在一个异国他乡的夜晚,他偶然看到一大片月光倾泻而下。那一瞬间,他想起了一句诗:灭烛怜光满。也突然领悟到诗句中那一个“满”字的精妙之处——原来月光顷刻涌入,真的像溢出来一般。
灭烛怜光满。
掬水月在手。
月光充盈在斗室,月光碎裂在手中。
一句诗,一句词,即使经历了千百年的光阴,也能在刹那间令人共情。那是文字之美,也是人生况味之美。
我们终日在世间奔忙,会遇到无数个难过、沮丧、生无可恋的时刻,试着停下来,去触摸一片叶子,去观察一朵云,去闻一闻夏日午后下完暴雨的气味,去听秋风拂过树叶婆娑作响的声音……去发现美、去珍惜美、去治愈自己的焦虑与压抑。
看到了这些美,领受了这些美,觉得这个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那一刻,就是你被世间无用之美,所治愈的时刻。
若欲抽取限量《昆仑》画册
请关注观夏公众号
微信搜索:观夏tosummer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