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赚多少钱、拥有多高的名望和影响力,
而是人际关系质量。
作者|大桔

来源|momself
ID|momself
因大胆发言
她成为百万女性的「精神idol」
讲起她,几乎所有人都难以想象——
一个没上过高中、有着樊胜美般糟糕的原生家庭、受过严重暴力行为的农村女孩,竟能从街头卖袜小妹,一步步改写人生,成为了上海摄影公司老板、插画师以及一名作家。
这样的「热血逆袭」,用她自己的话说:
哪怕给我全世界所有人的想象力,我也不会想到我能有今天。
她就是王慧玲,今年39岁。
 上图为王慧玲与自己养的猫
过去一年,她曾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引爆女性议题,发表文字最高3.6亿阅读量,无数金句被当代女性奉为圭臬——
谈婚姻,她说:
结婚就是一起开公司,男方在外面拉业务赚钱养活公司,女方一般负责后勤工作……
男性的社会价值更容易被认可,而女性很多劳动付出没有报酬。
谈彩礼,她说:
很多男人不具备经营公司的能力。
当完成生孩子这个大项目后,马上成了甩手掌柜,女人却要边工作边丧偶式育儿。
为了预防这种最坏的情况,基层姐妹坚决要有彩礼,而且这钱必须在自己手上…
 她尤其关注基层女性: 
如果你出生在农村,如果你实在是不知道做什么样的人好,你就去做一个泼妇。
你遭受到不公,要像泼妇一样争取自己的权利。
……
而最近,我又被她刷屏了。
她写的书《基层女性》上架不久,即占据当当、抖音热销书籍榜第一;
某红书上,大批女性发表读书笔记,直言「王慧玲讲出了普通女孩生存的底层逻辑」。
我们有幸与她做了一次线上专访,试图细致入微去探寻这样一个基层女性,她脱离困境、人生进阶的密码到底是什么。
个中原因当然很多很多。
但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她摆脱糟糕关系时的干脆利落,她说:
谁让我压抑我就离开谁,
谁让我痛苦我就离开谁,
谁给我制造精神毒气我就离开谁,
人生的不幸会减少大半。
这段发言的底层含义,其实在说:
生活中50%以上的困境,都与糟糕的人际关系有关。
或许是不幸的原生家庭,或许是让你痛苦的伴侣,又或许是矛盾不断的友人。
而面对糟糕关系,有人会沉湎其中,不断内耗;
慧玲却从容果决,一一摆脱,掌握了人生主动权。
她到底遇到过怎样糟糕的关系?
又是如何离开?
离开之后的生活是怎样一副景象?
一起看看她的故事。
「谁让我痛苦,我就离开谁」
慧玲出生在安徽大别山的农村,在家排行老大,有两个弟弟。
她很小就见证并遭遇过激烈的家庭暴力。
父母没多少感情可言,婚后经常打架。
母亲反抗过程中有过一次严重的误伤,石头砸向了慧玲,在她右眼角留下了一条疤。
辛劳至极的母亲,对生活常有怨气,很容易发脾气。
曾随手把慧玲吊到土房子的木梁上,如果不是被其他家人发现,或许就这么吊死了。
回忆这些过往,慧玲轻描淡写:
小时候很多这种事情。
上图来自《小偷家族》
9岁起,慧玲的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她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
去到上海打工,就开始了补贴家用、付弟弟生活费学费的生活。
但她发现,同样是外出工作,父母对弟弟却一点要求也没有。
当她提出质疑,母亲甚至直接点明:
如果我有10元钱,会给两个弟弟各5元,不会留给你一点。
她惊醒,父母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对弟弟却是无条件的,「这一切只是因为我是个生在农村的女儿。」
每次跟母亲通完电话,慧玲的情绪都很低落,她越来越不自信、偏执,一度影响她的人际关系。
压死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则是她和男友回家谈婚论嫁的那天。
父亲忍不住追问:
你要不要就问他家里要点彩礼之类的东西?
慧玲回复:
我不要你们和他的父母出一分钱,现在也不办婚礼,我们想要靠自己。
父亲当即急了眼,当着亲戚的面,说出慧玲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话:
「我养一头猪还能卖钱呢!」
 上图来自《小偷家族》
这句话宛如一把刀子,扎得慧玲当场嚎哭,连夜赶火车回到了上海。
「我从9岁开始照顾两个弟弟,半个妈一样,从19岁到29岁赚的每一分钱,都支持家里,到最后换来这样一句话……」
她彻底看清,这是一场收割式的亲情,又不禁庆幸——
庆幸19岁的自己不顾万难,也要逃离母亲安排的人生;
庆幸自己早早实现了物质独立,能自主决定想要的生活;
更庆幸自己减少了和父母的联系,尤其是情感上的联系。
而她最决绝的一次逃离,则是逃离一个对她动手的男人。
在上海打拼的头两年,慧玲谈过一个男朋友,是个上海人,中专毕业,普通工人。
俩人在一起时,对方很少做家务,并且天然觉得慧玲应该是他的附属。
慧玲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当时有些自卑,所以这段关系还是持续了近2年,一度开始谈婚论嫁。
中间也有很多矛盾,他没什么责任心和上进心,工作不是很好,凌晨3点多还在外面晃荡,「我时常找不到他,当下就觉察出这个人很不靠谱。」
直到一次俩人闹矛盾,他使劲推搡慧玲,把她推倒在地。
震惊、害怕和悲伤席卷而来。
 上图来自《小偷家族》
她立刻爬起来收拾行李,打了辆出租车去朋友家。
失恋是痛苦的。
但她觉得,宁可痛苦一段时间,也不愿意痛苦一辈子。
如果没有这次的离开,「我永远都不会遇到Peter这 个近乎完美的老公,他对我没有任何妻子角色上的要求,相比要求我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之他更希望我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
是的,离开这段错误关系后,王慧玲的逆袭开始了。
她一心扑在事业上,因为学习工作技能—日语,认识了一样上进的英国老公peter,两个人的相识相爱,发挥出了1+1大于2的效果。
王慧玲和Peter
创业十几年,慧玲get 了一身技能点——摄影、绘画、健身、写作,并不断精进。
王慧玲的很多经历,让我想起了毛晓彤。
毛晓彤的生父吸du、重男轻女,看到女儿事业有所起色,开口就要5000万赡养费。
毛晓彤和母亲的态度坚决:
休想!哪怕闹得人尽皆知,也别指望踏进我们的生活。
谈了多年的男友陈翔出轨,监控视频里毛晓彤撞破后火速搬家,圈了一大波好感。
从2011年到2021年,毛晓彤也从当初的瑛贵人变成了《三十而已》的三女主之一,再到热播剧《乔家的儿女》最受关注度的乔三丽。
她越过越好了。
毛晓彤和王慧玲都有不忍说道的家庭,也都被渣男伤害过,但她们都做到了一点——
原则性问题出现时,不应该有任何妥协。
拎得清、放得下,因而能够心无旁骛地创造自己的生活。
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干脆
但,当我和同事分享慧玲的故事,竟然意外地发现:
女性遭遇一段错误关系比我想象的概率高得多。
比起像慧玲这样决绝转身,更多的人则是深陷其中,不断消耗自己的心神,甚至透支生命。
这是一个发生在编辑大利身边的真实案例。
女孩依依(化名)有着还算恬美的长相,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南京的公务员,认识了长相帅气的本地男孩。
恋爱一年后,进入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依依受邀搬进了男孩家里,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男孩是个妈宝男,生活低能。
明明有时候依依工作更忙,他还是希望生活上对方付出更多,把洗衣做饭、打扫他们的房间这些活儿全丢给了依依。
某天依依工作上出现了问题,心情略微烦躁,回家因为一件小事,和男孩的母亲出现了争执。
男孩随即把依依拉回房间,大吵了一顿,期间甚至大打出手,踢了依依一脚。
当下,依依就收拾行李去了朋友家。
第二天,渣男就上演了一场苦情戏,声泪俱下地道歉、承诺。
「我能感受到他有多害怕失去我,我舍不得。」依依这样解释自己原谅的理由。
 上图来自《小偷家族》
殊不知,类似的暴力,愈加频繁。
依依却选择向朋友、家人隐瞒,直到她出现了重度抑郁,无法正常工作,身边的人才得以发现。
而且,依依并不是个例。
2016年妇联的一项调查报告称:
65%的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后,都选择独自承受,而非寻求帮助。
对她们来说,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竟是那么的难。
为什么?
我们深入采访,结合王慧玲《基层女性》里的分析,终于摸索出了答案。
最关键的,她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其实是她们自己想象出来的。
依依在进行抑郁症治疗过程中说:
我害怕被别人嘲笑,他们会不会觉得是我看人的眼光有问题,是我自己不够好,是我没有努力地经营这段关系。
她会预设自己如何被误解被否定,因此幻想「再努努力,或许我就能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上图来自《小偷家族》

并且,一旦她们开始思考离开的代价,总觉得自己无法承担。
父母是很糟糕,但远离他们,我能养活自己吗?
没有伴侣,我一定很孤独吧?我还会遇到更好的人吗?
……
因为担心分开后的生活不会更好,索性在并不幸福的关系里沉沦。
慧玲提到,她遇到的求助者中有很多20出头的女孩,对男性比较依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一个人生活。
甚至会傻傻地幻想,自己会成为对方的良药,促使他改变。
就像《乔家的儿女》里的乔四美,她对戚成钢一见钟情,爱得轰轰烈烈。
戚成刚因为作风问题被逐出军队以后,乔四美依旧选择和他结婚;
怀孕之后,面对丈夫的出轨,她选择了原谅;
当小三一家人找上门来敲诈勒索,她跑到了大哥大嫂家下跪求救。
每一次,家人让她离婚,乔四美都会说:「他会改的,他一定不会有下次的。」为了这份虚无缥缈的希望,委屈自己直至心神俱疲。
连骄傲如周扬青,都会在分手作文写上这样一段话:
「每一次都被你的承诺和悔过打动,一次次的原谅你的背叛,但仍抱有期望,觉得自己是唯一懂你,可以陪伴你改变你的人。」
完成自我教育

拥有离开的勇气和底气
事实上,辨别一段错误的关系不难。
难的是,如何才能离开?离开以后又如何回归正常的生活?
我们不妨回到王慧玲身上找找答案。
在《基层女性》一书中,无论是写原生家庭,还是探讨两性关系,她不断强调一个关键词——「自我教育」
何为自我教育,慧玲做出了解释:
绝大部分父母自身人格都是不健全的。
无论他们带给你怎样的痛苦,一旦成年,你就要对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事,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进行思考,给自己制定一个个去实现的计划。
如此这般,逐步实现精神独立、物质独立,也就拥有了离开的勇气。
落实在行动上,要从慧玲初到上海讲起。
她在上海看到了与农村完全不同的开放、包容、多样化。
她很明确,她的未来绝对不是和母亲一样草率嫁人,过着怨气满满毫无自由的生活。
于是,她尽可能地多学技能,包括销售技巧、学做奶茶、学日语、学英语,一点一滴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开头所说,慧玲的第一份工作是上街推销袜子,15块钱一双,提成3元。
这份工作没挣到多少钱,但极大地锻炼了她的口才。
四五个月后,她看到一家饭店门口贴了招聘启示,立刻上门自荐。
慧玲初始工作是洗碗,然后端盘子,后来又做服务员。
看到吧台比服务员工资高,她就暗暗抄下了吧台全部饮料的做法和价格,厚着脸皮请求别人教她做饮料,因而得到了吧台的工作机会。
几次辗转,慧玲来到一家日料店。「因为日料店里会日语很有优势,所以我又开始学日语。其实我并不算特别聪明,我的日语一级证书,考了两年多。」
就这样,她像黑暗中的蚯蚓一样,一节一节往前拱,开拓自己的疆域。
赚到的每一分钱,慧玲都会复投到学习上。
她会去了解理想工作的招聘条件,看看自己还缺乏哪些技能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学习。
给自己创造出更多选项,离开就不会瞻前顾后。
完善生存技能的同时,慧玲也在大量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她挑选工作会优先考虑相对环境开放一点的工作,因为环境是流动的,信息是流通的,接受外界的信息每天都是不一样的。
她说:

我有很多热爱的事,所以我的人生水果篮里有十几种水果,就不会因为失去一个苹果而哭泣。
如果你一直沉浸在某种情感中出不来,就是因为你的生活果篮太单调了。
而当我们把一个人的日子过明白了,也就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另一个人。
生活独立、精神富裕的慧玲,终究遇到了对的那个人。
2007年,慧玲自学日语时认识了一位同样在学日语的网友,是一名英国人,叫peter。
他们都爱骑车,渐渐成为情侣。
2010年,慧玲失业了。
感觉无路可退之时,俩人选择利用peter的兴趣爱好创业,开了一家摄影公司。
生意时好时坏,最差的时候,因为没日没夜的焦虑失眠,慧玲生了一场大病,血小板下降到1000(正常人是10万-30万),医生甚至开了一份病危通知单。
但慧玲始终记着peter反反复复说的话:
做好手上的事、做好眼前的事,时间长了会有人知道我们的。
两个打不死的小强,互为精神支柱,硬是让公司活了下来,有了稳定营收。
也是在peter的鼓励下,慧玲才自学了画画。
不仅画完了两本绘本,如今还能接到一些商稿赚钱。
 上图为慧玲画的插画
业余时间,他们去日本、法国、意大利、新西兰、瑞士、葡萄牙尽情探索这个世界。
接受采访,慧玲忍不住秀起了恩爱:
「我们在一起14年,他今年45岁,每一个认识我们的人都认为他比14年前年轻。」
显而易见,这是一段相互滋养的关系。
再次回望慧玲的过半人生,低起点的她早早看清自己内心的渴望。
一旦错误关系让她偏离既定轨道,她便本能性地逃离,重新盯住锚点,收获了高质量人生。
她的逆袭证实——
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和幸福,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赚多少钱、拥有多高的名望和影响力,而是人际关系质量。
这个结论,也早被哈佛大学史上最长的研究项目论证过。
我们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段错误关系。
如果你难以「离开」,希望今天的故事能让你迈出泥潭。
本文首发于「Momself」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全宇宙最酷女性聚焦地,让你有本事不靠谱,ALWAYS有办法 。
 从这里开启 
 自我探索的成长之旅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武志红】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