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TIONAL DEVELOPMENT
中美儿童情绪发展PK
九月刊执行主编&美工 赵思齐
ABOUT THE AUTHOR
作者介绍
杨阳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儿童发展中心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士和心理学学士双学位,之后分别在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社会文化,亲子交流与互动等因素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情绪发展与其社会适应、学习探索能力的关系。曾在Child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Transcultural Psychiat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引言
    情绪,是对内部或外部重要事件所产生的反应,它不仅仅是对于事件的生理反应,还包括很多认知过程。在产生情绪前,我们需要对当前的情境有个评估,而这个评估过程和结果都会受到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比如,遇到一只刺猬,有的人会害怕,有的人很高兴,害怕也许因为它身上的刺;高兴呢,也许因为在一些文化中刺猬是钱财的象征,看到刺猬就意味着要发财啦。所以同样的情景,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评估,从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另外,就算有同样的情绪,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受文化的影响。比如美国文化推崇人们张扬自己,而传统的中国文化提倡内敛,胜不骄败不馁。当取得胜利非常开心的时候,有的人会大笑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另一些人会比较内敛,都留在心里。所以情绪的产生和表达都会受到社会化经历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今天来谈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情绪发展怎样受社会化影响,父母如何在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中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以中美儿童为例。Let's go!
Round 1
中美幼儿的情绪理解
    一些跨文化研究发现儿童情绪发展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些不同。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王琪教授等人研究了在美国的白人小朋友和华人小朋友,以及在北京的中国小朋友,对情绪的理解能力。他们给3到6岁的小朋友讲了一些简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会遇到不同的事情。
    实验者会问被试小朋友,在每个故事中,主人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比如,今天明明过生日,他收到了很多礼物,他会感觉怎么样呢?小朋友通过选择不同的表情图片来告诉实验者他们所认为的答案。这些跨文化研究发现,在幼儿时期 (3-6岁,美国白人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要比中国儿童或者在美国的华裔儿童更好一些,选择的答案准确率更高 (Wang, 2003; Wang et al., 2006)。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示例,非实验材料)
哦不!中国小朋友落后了,为什么呢?!
    产生这种文化差异的机制是什么呢?王琪教授再次研究了美籍华人和白人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这次呢,他们同时邀请了被试小朋友的妈妈们。在这个研究中实验者让每个妈妈和自己的小朋友一起看一本没有文字的故事书,在书中主人公小熊经历了很多事情,心情也起起伏伏。
    实验者录下了妈妈和小朋友读这本书的全过程,并且分析了妈妈谈及心理状态和谈及动作行为的频率。比如在讲故事过程中,妈妈可能会说:
  • “小熊看到了冰激凌,它好开心啊!”(心理状态-情绪) 
  • “你记得你第一次吃冰激凌吗?”(心理状态-认知 )
  • “小熊想要草莓味还是芒果味的冰激凌呢?哦他喜欢草莓味的。”(心理状态-喜好意愿)
  • “小熊在超市里跑来跑去,像哪个小朋友啊?😉”行为动作
    研究者记录了妈妈谈及这些心理状态和行为的频率。此外,他们也评估了小朋友的情绪理解能力。比如,实验者会问被试小朋友:什么会让人开心?什么会让人生气?什么会让人伤心?什么会让人害怕?小朋友可以列出所有他们能想到的事物,列的事物越多,情绪理解能力得分越高。
  在这个研究中她们发现,美国的白人妈妈谈到心理状态的频率比华人妈妈多,更多的会谈到情绪、喜好等;而华人妈妈谈论行为动作的频率比白人妈妈多。和之前的研究相似,她们也发现白人小朋友比华人小朋友情绪理解能力更强。
    同时她们发现对于两组儿童,妈妈谈论心理状态相对谈论行为的比例越高,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越好;而更注重谈论行为的妈妈们,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较差一些。此外她们还发现,白人妈妈和华人妈妈在讲故事中使用心理状态词汇的频率差异,解释了至少一部分两组小朋友情绪理解的差异。换句话说,妈妈们在讲故事中谈论心理状态的频率差异是影响中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差异的一个重要机制Doan & Wang, 2010)。
(文化既对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有直接影响,也对他们的这种能力有间接影响哦。)
不同文化中人们对情绪的态度和观点
    而为什么妈妈们谈论情绪的频次不同,还要深入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对情绪的不同观点
    在一些文化中,比如美国文化,人们比较看重独立自主,情绪表达通常被看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所以讨论情绪或直接表达情绪通常是很受鼓励的,同时在这些文化中,父母也会更多地与儿童谈论情绪。相比较之下,在另一些文化,比如中国文化中,人们更看重维持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中的和谐,直接地表达情绪或谈论情绪可能会对群体和谐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比较推崇委婉的表达方式。父母也相对较少地直接和儿童讨论情绪。
给你一个眼神自己体会
女儿在乎我的情绪,老父亲泪目了!
Round 2: 奋起直追
学龄期儿童的情绪理解
    以上的研究结果会让我们想问:接下来这些儿童的情绪理解的发展会怎样?幼儿长大一些后,比如上小学以后,华人儿童的情绪发展还会落后于美国白人儿童吗?他们能不能赶上,如果能赶上,在什么时候能赶上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研究了美国白人儿童和华人儿童的学龄期情绪理解的发展。有68个美国白人家庭,和62个在美国的华裔家庭参与了我们的研究,我们追踪测试了3次儿童的情绪理解,分别在儿童大约6岁半,7岁,和8岁的时候。
    测量儿童的情绪理解时,我们使用了与前面提到的研究类似的方法,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更复杂的情绪。实验者会问儿童:什么会使人们感到开心?什么会使人们感到伤心?一共有7个问题,包括四个基本情绪的问题,开心,伤心,生气,害怕;和3个自我意识情绪的问题,内疚,自豪,羞愧。儿童的回答没有最高限制,他们想说多少个原因都可以。列出的事物种类越多,得分越高。
    结果我们发现,在第一次测量中,儿童在6岁半左右的时候,白人儿童的情绪理解要比华人儿童要高,然而这个差距越来越小,在7岁左右时候,华人儿童赶上了,这两组儿童的情绪理解并没有显著差异了。我们还发现,虽然华人儿童在第一次(6岁半)测量中情绪理解得分较白人儿童低,但是华人儿童的情绪理解在之后的一年半中发展比白人儿童快(Yang & Wang, 2021)。
    此外我们还分析了影响6岁半儿童情绪理解的其它因素,我们发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儿童的年龄,语言能力,和性别。哪些儿童有更高的情绪理解得分呢?是年龄稍大的儿童,语言能力更高的儿童,以及女生,情绪理解得分更高。
    所以在这个研究中,我们发现美国白人儿童在6岁半时情绪理解得分要比华人儿童高,但是华人儿童在7岁左右赶上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说,华人儿童情绪理解发展比美国白人儿童要晚?下这个结论可能为时尚早。我们知道在这个研究中,我们测量的是儿童对于引起情绪原因的理解,这只是情绪理解的一个方面。它测量的是儿童明确列出造成不同情绪的原因的能力。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直接讨论或表达情绪也许并不是很受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会搜集多种线索来识别情绪,除了直接的语言交流,说话的语气语调,也是一个重要线索!它也许在你的童年中(或者现在依然)起着重要作用,请各位童学们自行代入以下对话:
小朋友:妈妈我可以看电视吗?
妈妈:看吧看吧!你看一天一夜不吃不喝我也不管你了!(请自行脑补妈妈说这句话时候的语气)
请问:小朋友此时的反应是🤩还是😳?
小朋友是不是可以一天一夜不吃不喝看电视呢?妈妈说了可以看一天一夜!可是好像又有哪里不对…
中美小朋友也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Round 3
中美儿童对语气语调的敏感性
    接下来我们研究了美国白人儿童和中国儿童对语气语调的敏感性。有 241个4-9岁的儿童参与了我们的研究,包括121个在美国的白人儿童,和120个中国儿童。
    在这个研究中,每个儿童完成两个游戏。在这两个游戏中,他们会听到一些音频,每个音频含有一个词语且带有一种语气。有些音频中词语的语义和语气的感情色彩是一致的,比如开心语气下的“很好,“温暖”;或者不开心语气下的“痛”,“讨厌。然而他们听到的另外一些音频中语义和语气的感情色彩是不一致的,例如开心语气下的“讨厌”,或者不开心语气下的“很好”。
    这两个游戏一个是语义游戏,一个是语气游戏,在语义游戏中,儿童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判断听到的词语语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但要忽略听到的语气语调。在语气游戏中,儿童要根据语气来判断听到的语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时忽略语义(积极的按笑脸键,消极的按哭脸键)。
    我们发现美国儿童受语义的影响比中国儿童大,所以相比较于中国儿童,美国儿童对语义更敏感,而中国儿童受到语气的影响要比美国儿童大,对语气语调更敏感,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儿童(8-9岁;Yang, Wang, & Wang, 2021)。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含蓄地表达情绪,通过一些字面外的线索来表达,比如说语气语调。也许你听过一句话叫“听话听音”。在中国文化中,儿童可能从小就被父母鼓励去注意更加微妙的,非语言性的情绪线索,所以中国儿童对语气语调中表达出来的情绪线索理解力比美国白人儿童要高,更能听懂话外音。
    童学们,现在来测测你自己对语气的识别能力吧!游戏规则是忽略词语本身的含义,而去判断语气是积极还是消极。准备好了就播放下面的音频开始游戏吧!
(音频仅为示例,非实验材料)
    能够做到熟练识别语气语调的童学们,是怎样的经历训练出了你听话外音的本领?请大声说出你的故事!🎤
CONCLUSION
总结
    PK的结果谁输谁赢呢?我们看到儿童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环境,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化中崇尚表达,凸显自我,那么在这种文化中的家长也会更加注重和儿童沟通情绪,因此美国儿童能更加熟练地讨论情绪产生的各种原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更推崇内敛,很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中国小朋友们理解或讨论情绪的能力发展的晚一些,却也练就了一身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的本领。
    小朋友哪方面的情绪发展更重要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呢?我们可以汲取各个文化中的长处,同时也要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中美儿童的情绪发展,和中美文化一样,有相似也有不同,却没有输赢。
🥮最后,小编祝大家中秋节月圆人团圆。 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童学们,愿明月为你千里寄相思。🌕
References
Doan, S. N., & Wang, Q. (2010). Maternal discussions of mental states and behaviors: relations to 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 in European American and immDoan, S. N., & Wang, Q. (2010). Maternal discussions of mental states and behaviors: relations to 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 in Euro. Child Development81(5), 1490–1503.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10.01487.x
Wang, Q. (2003). 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 in American and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and adults. Cognition and Emotion17(5), 725–746. https://doi.org/10.1080/02699930302285
Wang, Q., Hutt, R., Kulkofsky, S., McDermott, M., & Wei, R. (2006). 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in Chinese, immigrant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3-year-olds. Jour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7(1), 95–118. https://doi.org/10.1207/s15327647jcd0701_5
Yang, Y., Wang, L., & Wang, Q. (2021). Take your word or tone for it? European American and Chinese children’s attention to emotional cues in speech. Child Development92(3), 844–852. https://doi.org/10.1111/cdev.13576
Yang, Y., & Wang, Q. (2016). The relation of emotion knowledge to coping in European American and Chinese immigrant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5(2), 452–463.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5-0224-5
Yang, Y., & Wang, Q. (2021). Emotion knowledge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middle childhood: A cross-cultural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PsyArXiv.
童学会小编
赵思齐

南洋理工大学心理学博士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