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了一个新闻,“国内首家线上食物银行开业”,9月16日,国内首家“食物银行”淘宝店“绿洲盛食社”正式开业,这家店铺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
“食物银行淘宝店线上开业”火了。
为什么一家淘宝店的开业能引发央媒连篇累牍的报道?为什么一家食物银行线上开业就吸引了大批热心网友上网倡议?为什么一个上海的食物银行上了淘宝之后这事儿就变得不一样了呢?
还得从食物银行这事儿说起。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吃穿用度是每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活需求。但,这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世界粮食储备量降到了近30年来的最低点,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大涨,已经引发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
价格上涨,基本粮食安全开始遇到变数,现状却更让人忧心,世界范围内的粮食浪费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一面是不够了,一面是浪费还在持续。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劭锋的介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3亿吨粮食被浪费掉,每年浪费的经济损失大概7500亿美元,浪费食物不仅意味着对食物本身的浪费,还意味着与食物生产相关的资源浪费以及对环境带来污染破坏。
食物银行的前世今生
浪费和民用不足这个矛盾,西方人更早拿出了解决办法。食物银行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一方面是富人们的纸醉金迷和奢靡浪费,另一方面则是贫困人口的啼饥号寒,靡费和饥饿时刻并存。比如,大量的超市中存在即将过期的食品,不能再售卖就只能再耗费大量资源进行集中销毁处理,如大量滞销,剩余的农产品也需要处理掉,常常出现把牛奶和黄油直接倒入河流或者大海的情况。
“浪费就是极大的犯罪!”一方面是大量的食品被浪费掉了,却还有大量的人喝不上牛奶、吃不到临期食品。于是,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人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旨在公益的组织“食物银行。”几十年过去,食物银行从北美走向了欧洲,再走到了全世界,如今已经遍及欧洲13个国家,总数达到了157家。
国内的食物银行公益组织出现于上世纪末,但成熟稳定运营要到本世纪初了。上海的绿洲食物银行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共帮助239家食品厂商,“抢救”了1000多吨即将浪费的临期食品,免费发给需要帮助的群众100多万人次。
但困境依然存在,在从前,绿洲食物银行的派发食品场景忙碌且紧张:每天上午,上海浦东新区峨山路的绿洲食物银行门口,排满等待领取食物的人,工作人员要一个个地派发过去,工作量大,过程相对繁复。此外,绿洲银行授权全国各地的304家非盈利机构、社区、学校作为分发点,共有5万多名志愿者,参与临期食物的分拣和派发。成本巨大。
让更多有需要的人拿到临期食品,如何让这件事儿更有效率,是个难事。
线上食物银行开业之后  
第一次点进“绿洲盛食社”的顾客,会看到醒目地标注着一行字,“拯救即将浪费食物,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援助”。
在这里,每份食物都是免费的。每份食物定价0.01元,顾客收货后,联系客服可以返还付款,结余款项将全部用于绿洲食物银行的公益活动中。
生活困难的人们拥有最大的选择权。因为食物有限,链接定时上架,为优先供给最需要帮助的人们,绿洲盛食社将顾客分为两类,包括“心之所向”和“绿色践行”。“心之所向”主要面向困难家庭及特殊职业的人们,只需要提供低保、残障或大病证明等或者居住地、学校出具的相关证明,店铺内所有食物都可以用0.01元购买,且无需支付邮费,店铺会自行安排发货。淘宝店开业首日,食物立刻被抢购一空,29秒商品库存即清空。
但很快,人们意识到购买的是公益食品,便纷纷主动取消了订单。店铺上架当天,在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薅羊毛小组”等地,网友们热爱分享临期食品的购买地址,但这次,他们选择“绕路”。有人发帖呼吁“希望把这些食物留给更困难的人,这可比省点钱快乐多了!”很快帖子便被置顶。
赶在中秋节前,第一批爱心食品向着需要它们的家庭出发了。
科技在和时间赛跑
在“把爱心食物送去最需要它们的地方”这场接力赛中,时间成了最紧要的指标。
临期食品大多来自企业的库存,数量不少。华东理工大学FDA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教授提醒,临期食品不等于过期食品,在保质期内正确储存,品质和安全性没有问题,可以放心食用。但其日期靠近食品的保质期,留给运输、分发等流程的时间已经不多。每提前一天,就可能让更多人获得帮助,李冰称其是关于“抢救食物”的救援。
但传统的救助方式成本高,还花掉了不少时间。在国内外,食物银行通用的做法是,以线下派发为主,将线下门店、社区等作为分发点。要实现一次食物“流动”,组织者需要先将受捐物品运输到当地,租用或搭建仓库以储存,再耗费人力将食物分散到各个派发点,直到传递到受助者手中。
时间在每个环节中流失。“这个模式运行起来是非常重的,人员、资金的消耗都很大”。李冰和同事从前觉得很苦恼。
现在食物银行开到线上去,开到淘宝店上来,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法。阿里的电商体系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物流配套系统发展成熟,可基本覆盖各个角落,以前的食物银行可能只能覆盖三公里左右的社区范围,给更多有需要的人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成本。但阿里的能力,让这个三公里可以变成全国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是有需要的人下单,食品一定可以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借助数字化的翅膀,效率通过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始提高。不少人评论“阿里在做对的事儿。”“淘宝在做有意思的事情。”得知淘宝上有了“食物银行”后,甘肃临洮“陇百味特产”淘宝店店主杨立青首次尝试了“云捐赠”,货物甚至不用运输到“绿洲盛食社”的仓库。他提供捐赠商品链接和数量,由绿洲盛食社淘宝店上架,用户下单后,直接从临洮的仓库发货给消费者,大大节省了捐赠食物转运的时间和成本。杨立青还表示,他有很多朋友有浓厚的兴趣,对这一事业非常热心和积极。
科技的力量击破了空间的区隔。科技让更多人的善心变成现实。
善意的汇集
食物银行淘宝店开业第一天非常火爆,上线当天,进店人数超过15万人,首批上架的宽粉、自热火锅等食品很快就售卖一空,仅29秒时间库存即清零,粉丝单日新增超过1.2w人,目前“粉丝”数量还在不断上涨。
店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还是把这些东西给更需要的人吧。”“我想报名成为志愿者,你们这儿的志愿者要怎么当啊?”“企业捐助通道有没有开通?”“你们需不需要资金支持?”
被问得多了,店铺还在首页放上了公告,“如果您希望为我们提供帮助,食物、物流、资金或志愿服务都可以联系客服”,呼吁“期待更多的爱心企业和我们一起,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坚持下去”。
四面八方的善意,迅速汇聚到这间新开的淘宝店铺里。他们站在了人最多的地方:这里是当下最有活力的社交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阿里巴巴生态体系年度GMV约8.119万亿元,淘宝及天猫平台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8.11亿人。
善意的声音很快被放大,更多的企业、更完善的设施被引入这场关于食物的救援中。在绿洲食物银行的食物来源中,大企业占了多数,中小企业则数量不多。李冰觉得,不知道捐赠渠道可能拦住了许多中小企业,如果可以通过线上模式搭建合作,人们在线上食物银行下单,中小企业就可直接按需发货,捐赠队伍就会越来越大。
淘宝也对此抱有期待。推动食物银行走向线上的淘宝小二不夺有相似的想法,淘宝上有海量商家,他在调研时发现,一些企业的临期食品不知道如何处理,也并不清楚如何捐赠,只好当作垃圾处理,十分可惜。
更重要的是入驻淘宝的食品企业们。如果能够推动他们与食物银行连接起来,就可以通过平台随时随地捐赠。杨章怀相信:绿洲盛食社一定可以在淘宝的帮助下走得更远。
参与公益事业,这对淘宝商家们而言并不陌生。据阿里巴巴财报,截至2021年3月,阿里体系内,约有250万商家和5亿用户参与境内外慈善项目,为慈善公益组织筹集资金超过5.4亿元。
阿里的商家平台千牛平台在发出关于食物银行的相关报道和倡议之后,淘系的商家留言回复积极,很多商家直接索要了联系方式,表示会开始安排捐助食物,更有商家表示可以直接定时定期捐款。
更多力量集合在“让更多人更快的得到食物”的共同目标下,善意正蓬勃生长。
关注的是人本身
不过,更可贵的,是表达善意的方式。以往,想要拿到爱心食物,受捐的人们必须要到线下派发点排队领取,描述自己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磨去尊严、袒露苦难。周围人群来来往往,打量的眼光也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只好低头默默领取。
“绿洲盛食社”明白,身处困境的人们需要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尊重和关怀。在淘宝上的食物银行,受捐者只需下单前一对一地提供证明,不必亲自排队,食物会邮寄到家,且不会做特殊标注。店铺承诺,将保障所有的信息安全,除捐赠项目外,不会做任何情况的授权和使用。
新的一批爱心食品很快要上架了。李冰正在探索新的模式,“对长期困难的人们,能不能建立一份档案?不需要本人每次下单,每个月定期寄一个食品包过去,就选米、油、面等最紧缺的食物”。他们相信,尊重并理解受捐者,这间淘宝店会让更多的人笑着吃得饱。
“阿里在做的事儿更有志于让受捐者更有尊严?”
“无论身处顺境或者逆境,无论个人身份,需要帮助的是人本身,没有其他,只要我们可以,只要你需要,我们会尽我们所能。”
淘宝小二不夺不假思索地蹦出了这句话。
作者丨唐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