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活出自己做自己,
做个“背叛者”又何妨?
作者 | MISS蔷薇

来源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天之娇女”的悲剧
最近看到一则令人唏嘘的报道:
一个70年代出身农村,凭借优异成绩考上名校的“天之娇女”,在经历了风光的四年大学生活,进入社会之后,却开始一路倒退,最终嫁作农妇,沦为“生育机器”,带着5个孩子以低保为生。
12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成为从山里飞出去的凤凰,本应有着大好前途,可最后却折断了翅膀,重新回到了山里。
人们对她的经历遗憾惋惜,也做出了很多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逆商低。
在人生开始直线下滑之前,她曾经遭遇过几次打击。
第一次是大学毕业,由于国家调整政策,大专以上的毕业生不分配工作,她被迫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
先是考了公务员,以第一的成绩轻松通过笔试,却在面试中被淘汰,接着又去面试了一家和专业对口的档案馆,结果依然没被录取。
手捧高学历却求职受挫的她,心灰意冷离开北京,开始了四处游荡的日子。
第二次是得知父亲去世时,从小受父亲熏陶和鼓励,在其无条件的支持中学业有成的她,一时之间哀莫大于心死,甚至出现精神恍惚。
第二,情商低。
她曾南下广东,凭借名校光环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的工作,这在当时来说已经属于高薪,但没多久却因为与同事发生矛盾,选择了离职。
之后的发展平台越来越差,进过工厂,上过流水线,当过缝纫工,却每一次都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选择离开,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第三,依附性强。
没了经济来源,她很快选择嫁给了偶遇的初中同学,跟着他一起回了老家,5年之后丈夫出轨。
她怀着身孕惨遭抛弃,选择嫁给了第二任丈夫,成为了这个贫困户传宗接代的工具,接连生了5个孩子,与外界隔绝了一切往来,一家人靠低保维生。
她早已活成一名凄苦农妇的模样,周围根本没人知道她的“光辉历史”,以至于人口普查被发现名校背景时,丈夫都“感觉她是一个陌生人”。
以上分析可能都有一定道理,而我认为,这些原因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都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一个人,从原点出发,在向上的轨迹上兜兜转转了一圈,最终又回到了原点,牵引她做出各种选择的,可能是未被察觉的潜意识。
或者说,正是因为潜意识需要她回到原点,才会做出一系列看起来错误的选择。
无条件的“忠诚者”
潜意识的这种束缚,叫做“对原生家庭保持忠诚”。
原生家庭陪伴在每一个生命的雏形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不稳定和脆弱。
加之对父母天然存在的爱,我们需要对其保持高度认可和忠诚,来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并在“家族同调性”中发展安全感、归属感,获取支持、保护和力量。
武志红老师曾经对这种忠诚提出过三种含义:
1.父母不管怎样,孩子都渴望获得他们的爱;
2.若背叛,会担心被抛弃,并陷入孤独;
3.渴望拯救他们。
在上文那位女士的报道中,我发现她与父亲的关系非常紧密。
父亲是她的“启蒙者”:父亲喜欢读书看报,她受其影响,也从小热爱阅读,这是她成为学霸的基础。
父亲是她的“伯乐”:
看见了女儿的天赋和潜力,也看到了“跃出农门”的希望,为了让她专心读书,父亲为其排除一切阻碍,自己和妻子每日辛勤劳作,从未让她下地干活。
父亲是她的“鼓励者”:
高考之前,父亲专程从乡下赶来学校为她打气“好好考,你是我心中的骄傲”,而她点点头,有些害羞地走开了。
父亲是她的“参谋”:
在北京求职受挫之时,父亲让她回老家就业,“即使不能成为人上人,她始终是自己的女儿”,她再一次认同父亲的决定,先后在家乡的教育机构、民办小学当过老师,甚至做过项目工程师。
看得出来,她对父亲就很崇敬,认同度和忠诚度都非常高,而父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她的重要领航人,将她托举到了一个新世界的门口。
为了不让她担心,还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导致她在父亲过世之后才得知消息,深受打击。
这也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在这之前,由于对父亲保持着正向的认同,她的轨迹总体而言是向上的。
而父亲的“隐瞒”和“离世”,让她突然感觉到“被抛弃”,加之正处于逆境之中,安全感和归属感瞬间瓦解,此时潜意识或许就选择了退回原点,因为那儿有她熟悉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也是与父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
这样,她在精神和轨迹上都没有“背叛”父亲,内心仍然可以与父亲保持着联结,而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孤独和绝望。
也就是说,虽然她曾经一只脚迈进了另一个世界的门,但由于没能完成与原生家庭的精神分离,在失去支持性力量之后,她又退回到了熟悉的旧世界。
于是,她之后的人生,开始步步朝“下”:放弃工作、嫁贫困户、甘当“生育机器”,表现出来是“破罐子破摔”,实则是在“沿原路返回”,重复父母的命运。
“背叛”的三个层次
心理学认为,学会“背叛“父母,是心理成熟的标志,也是摆脱原生家庭阴影的基础。
这里的“背叛“,一般而言是指完成个体化分离,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心智和人格的人,不依附于对父母无条件的认同而存在。
在此基础上,我试着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①意识层面的“背叛”。
青春期的“叛逆”是主观意愿上渴望独立于父母的表现,而离开父母到异国他乡求学、发展,则是在时空上远离父母的机会,这都属于意识层面的“背叛”。
如果原生家庭比较糟糕,也可能在成年后带着“恨意”,通过与父母的争吵和决裂来远离和“背叛”。
一个朋友,成长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家庭,整个童年都被父母的战争充斥着。
她带着原生家庭的伤痛长大,考上大学之后便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挂在嘴边的话是“你们永远不知道我小时候经历了什么,我恨他们,他们不配为人父母”。
但她的婚姻状态却与父母如出一辙,女儿也经常在半夜被她和老公的打闹声吓醒,缩在桌子底下瑟瑟发抖。
意识上憎恶父母,想成为和他们不一样的人,潜意识却保持着忠诚,复刻着父母的轨迹和方式,这种“背叛”往往“有心无力”。
②潜意识层面的“背叛”。
武志红老师提到过一个案例:
一位女士严重畏光,咨询一年后,症状消失了。有一天走在路上,冬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她忽然间真切地感觉到阳光的温暖与美好。
随即领悟到,父母是黑暗的,但她仍渴望父母的爱,所以曾经的她忠于黑暗,害怕阳光。
很多时候,我们对父母的忠诚,也是对痛苦的忠诚。潜意识层面的“背叛”,意味着找到沉积已久的隐秘创伤或者强迫性重复,疗愈或突破它们。
这种“背叛”持久而有效,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体验,而这些体验是构成新的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整合型的”背叛”。
这是“背叛”的最高境界,代表着已剥离出原生家庭,形成足够稳固的、强大的自体。一方面能够感知和看见来自家族的各种“传承”。
另一方面,又有能力去搞清楚“传承”的本质,做一些取舍,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家族气质”。
总体而言,就是拥有鉴别、筛选家族传承的能力,该抛弃的抛弃,该保留的保留,并敢于接纳新的经验,来构建与众不同的自我和人生。
成为勇敢的“背叛者”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人——《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她出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甚至无法正常就医。
患有躁狂症的父亲拥有绝对的家庭专制权,不允许她拥有自己的声音,任何人的独立意志都是他眼中的恶魔。
但在这种背景之下,她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随后又陆续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直至出版畅销全球的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站在“新世界”的门口,她也曾抑郁彷徨:
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这堆“腐烂的东西”,就是原生家庭的烙印,以及意识上的“背叛”和潜意识里的“忠诚”互相撕扯而产生的内疚、羞耻、哀伤和其他复杂感受:
我就是一堆垃圾,为何如此不匹配地出现在剑桥的校园?
但幸运的是,她接受的教育给了她力量。
塔拉的剑桥导师曾在她状态低迷的时候鼓励她:无论你成为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
它一直在你心中,不是在剑桥,而是在于你自己。你就是黄金。
在剑桥的经历对塔拉而言意义深刻,帮助她确认和更新了自我认知,也就是说,她在那里和“垃圾堆”的过去做了决裂,而开始认同自己本来就是“黄金”。
这是自我意象的更迭,也是新的核心自我的形成,当然,也意味着塔拉彻底“背叛”了她的原生家庭和过去,朝着新世界狂奔而去。
这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通过提供新的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潜能,并在心里树立一个截然不同的自我形象。
因此,在成为勇敢的“背叛者”之路上,除了自我觉醒和救赎,好的教育必不可少。这也是张桂梅立志要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原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其中的坚决和笃定,就是“背叛者”的全部含义,也是一个人真正活出自己的开始。
我想,那位“天之娇女”如果能有这份勇气和幸运,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而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拥有这份勇气和幸运,也一定可以解锁无限可能的精彩人生。
作者:蔷薇 社会工作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换个视角看世界,发现更多可能。个人公众号:广目蔷薇(vlook7232)。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武志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