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杨湛德 | 作者

 秋里 | 编辑
你恋爱时“作”(过)吗?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恋爱中“作”的人,不仅有女生,也会有男生。
比如有事没事给伴侣制造麻烦和不愉快,特别是时不时就吵架、闹分手,不顾及伴侣的感受……
当然“作”也并非全然不可,适当的“作”可以增加情趣,但过度的“作”只会让伴侣很痛苦,甚至会让感情破裂。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作”呢?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内心是缺乏安全感,通过“作”来希望获得对方更多注意和关爱。
但在我看来,在恋爱中不断“作”的人更多的是因为不懂自己为什么生气。
所以才会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伴侣,希望伴侣能够安抚自己。
你的“作”,是因为你不懂自己为什么生气
说一个人在恋爱中,“作”是不足以真正去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还要看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
抱着对一个人在恋爱中如何“作”的好奇心,我和朋友们深度交流了一番。
@朗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不想再作了”
一位男性朋友朗(化名)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抬头45度角仰望天空,眼角开始出现泪迹,忧郁地说道:
我就是那个在恋爱中经常“作”的人,我在和前女友相处的过程中,和她吵了很多次架。
比如她答应和我一起干什么,后面又改变主意了。我明知没有必要争吵,她也事出有因,但我就是忍不住。她每次难过伤心地挽回和道歉,又会让我觉得挺开心的。但最终她还是忍受不了我的“作”,选择了和我分手。
如果能再重来一次,我是希望能和她好好相爱,而不是这样争吵。
@琳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作”
一位女性朋友琳(化名)沉默了片刻,说道:
我在关系当中很没有安全感,每次他因为忙而没有回复我消息;我准备好晚饭他没有及时夸我;他陪我逛了一天街后想玩一会游戏不陪我吃火锅……这些都会让我很生气,我都会忍不住要和他闹腾,直到他好好安抚我为止。
但这都是我的错吗?只是因为我很“作”吗?我想不明白。
其实一个人在恋爱当中很“作”的时候,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气。
朗和琳一开始的情绪并不是生气,生气只是结果,“作”是这个结果的外显表现,“作”着“作”着,他们更不明白自己刚开始为什么生气。
其实在“作”之前,他们的内心经历着失望和委屈,或者难过和伤心,或者焦虑和害怕。
比如朗面对前女友爽约时,他是失望和害怕的;琳面对男友的没回应时,她是焦虑和委屈的。
但他们的行为模式,早已习惯压抑这些情绪,最终只能以生气的方式朝自己深爱的伴侣发泄,导致伴侣也很受伤。
为什么你的“作”是因为你不懂你的生气?
有没有觉得,在恋爱中很“作”的人,经常像小孩子一样任性,动不动就生气哭闹。
这其实,也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每个人天生会有一些原始的基本情绪,比如喜怒哀恐。随着个体不断成长,后天习得了更复杂的复合情绪和感受。
而小孩子只会用生气哭闹来表达自己别的感受。
比如家长答应孩子要去游乐园玩,但临时有事爽约了。孩子并没有学会如何表达更复杂的情感,孩子是第一次体会到这些情感冲击,所以只会生气哭闹。
但生气哭闹的背后是孩子对于自己不能去游乐园玩的伤心和失望。同时,也是孩子的愿望受挫后的自恋式暴怒,用来维护孩子的自信心,用来抗议“这不是我的错”。
如果家长没有足够能力去抱持和帮助孩子理解更深层的情绪,反而用暴力、冷漠、嘲讽等方式地回应的话,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越来越受挫,不断地负性强化孩子用生气来表达伤心和失望等等。
这最终导致孩子在长大之后,对于类似失望的事件只会用生气哭闹来表达,在恋爱当中就会让人觉得“作”了。
这让我想起电视剧《天龙八部》里的性格乖张的阿紫姑娘。
阿紫习惯在感情中 “作”,不管是面对她喜欢的姐夫萧峰,还是面对喜欢她的游坦之。她在“作”的时候,内心是有很多情绪和想法的,但最终都是以生气状态向对方发泄,她的攻击表达让别人一次又一次感到很受伤。
这种模式其实也可以追溯到阿紫的小时候。
阿紫是段正淳和情人阮星竹所生之小女儿,是阿朱的妹妹。在当时社会里,阿朱和阿紫是私生女,见不得光。但更悲惨的是,阿紫从小被星宿老怪抱到西域生活,比起阿朱的生活状况更恶劣。
阿紫的成长经历中充满各种伤害和艰辛,为了寻求保护,她不得不努力地学会种狠毒的招数,学会拍马屁。在这样残酷的童年生活中,没有人来抱持她的感受,让她能有机会和空间来发展情感能力,让她去学会识别和拥抱自己更复杂情感。
阿紫在遇到家人和萧峰之后,看到姐姐阿朱得到了父母和姐夫的关爱和照顾,而她却经历了这么艰辛和痛苦的童年,这让她内心是不断经历着各种委屈、不公平、嫉妒等等复杂的情感。
所以阿紫面对如此强烈和复杂的情感,和自己的愿望在不断受挫时,她也能也只会用生气和“作”来不断地折腾对方。
如何才能更懂自己的生气,停止“作”?
当我和朋友聊着他们种种“作”的时候,我反问了一句:如果你一开始能直接表达自己的失望和害怕,或者焦虑和委屈,而不是生气。你觉得那又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呢?
他们都沉默了,叹口气说道:那对方就不会觉得我是在“作”了,对方会主动地来安抚我,或者给我别的我也能接受的满足。
是的,直接表达自己的脆弱难受等复杂情绪,就是停止“作”的最直接方式,但这又却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可以这样慢慢练习:
a. 学会停止自动化模式
我们在恋爱当中遇事变得很“作”的时候,内心一定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但长年累月习惯让“作”变成本能反应,也就忽略了内心在发生的一切。
所以要让这“作”的自动化模式刹住车,在我们感受到自己很想“作”的时候,让自己忍住不发作,或者暂时离开当时的情景。
这个过程可以邀请伴侣一起参与,可以和伴侣解释,你想改变自己的“作”,但现在你需要时间去消化内心发生的一切。
或者你也可以尝试让伴侣抱抱你,告诉对方,你现在想改变很“作”的自己,但你也需要对方能以某些方式来支持一下你。
b. 理解和保持自己生气背后的复杂情绪
然后是最关键的一步,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我从哪一刻开始感觉到不舒服?
▷这个情绪是什么,来自哪里?
▷我是不是非得要用“作”的方式表达呢,我是不是可以直接告诉ta我的感受?
学会理解和消化自己在那些事件当中的真实感受,去识别和归类更复杂的情感,而不再是只会用生气来标识所有的情感体验。一旦能识别真实的感受,便能够接纳和抱持自己。
c.尝试做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然后,我们就要努力把这些内心感受向伴侣心平气和地表达,改变以往的方式,并尝试让伴侣听了之后给到自己反馈。
表达的时候,要注意少用“你”开头的句式,而多用“我”开头的句式,这样就不会显得像指责或者质问,比如:
“我刚刚感受到被忽略和一点失落”取代“你刚刚那样,让我很生气”
“我希望你以后加班的时候也和我提前说一下,这样我会感觉好受一些”取代“你为什么不能提前告诉我你要加班?”
d. 求助心理咨询
如果这一切对于你而言实在太难的话,有必要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师的陪伴下去学会理解和抱持自己的感受。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很多人的“作”来自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和接纳,从而形成的自动化习惯。所以想要真正地去改变,最好能够追本溯源,与过去和解,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专业的咨访关系可以帮助你重新获得成长所需要的包容和理解,在这样的关系当中慢慢浸泡着,也会让我们内心得到滋养,重新学习如何包容理解自己的感受,让曾经停滞的情感能力发展重获动力。
这时候,心理咨询不仅会让你改变“作”的习惯,更能处理关系,还能让你开启自我探索之旅,遇见完整的自己。
你所做的这些努力,并不只是为了对方,更重要的是为了你自己。
只有我们学会更好地关爱自己,让自己不再这么痛苦地“作”了,才能真正地享受恋爱给我们带来的幸福。
记住,只要你愿意,你值得爱与尊重,你也值得恋爱的美好。
 作者介绍 
杨湛德
▷壹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高级沙盘游戏咨询师
▷绘画分析师,释梦分析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从业11年,积累个案时长4477小时+
▷擅长咨询方向:婚姻家庭、个人成长、职场心理
▷擅长疗法:经典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取向
▷咨询风格:温暖,阳光,稳重,理性和感性
如果你也想和咨询师聊聊,可以扫码了解杨湛德老师的详细资料。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生活可能真的就不一样了。
如果不确定自己的问题是否适合咨询,杨老师有限量预沟通名额,仅需29.9元,就能一对一和杨老师沟通20分钟(仅限前10名),以最低的成本了解自己的咨询过程将如何开展。
↓扫码即可预约↓
为什么想成为咨询师:
在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后,我开始意识到了人的心灵既是脆弱的,但又是如此坚强。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过去痛苦当中,我们也要好好地活在当下,我们也需要让自己生命焕发其的独特意义。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心理咨询,随着自己在不断成长和精进,我也希望帮助和陪伴更多有需要的人。
写给来访者的话: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消灭问题,而是像我们把原本乱糟糟的有限空间的房间收拾好,把东西归类摆放整齐,让我们有空间来休息和娱乐。我们也是在咨询中把自己内心的经历和念头收拾好,即使问题依然存在,但自己也依然有精力和空间能像弗洛依德所说的“好好享受爱和工作”。
这也是我所坚信的,每个人都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
咨询设置:
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会在前4-6节咨询里了解你的困扰,磨合咨访关系,确立合适的心理咨询目标。专业的心理咨询设置就像房子一样,在稳固的设置里我们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经营我们内心世界,就像我们只有在牢固的房子里才能安心地生活和工作,所以我们也会在初次咨询当中协商和讨论具体咨询设置。
来访者评价:
↓↓↓点击阅读原文,让改变从此刻发生。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