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琦 胡楠楠
头图插画|肖丽
企业家洞见
《企业家洞见》是《中国企业家》每周日固定推出的栏目,为您扫描国内外优秀企业家最前沿的商业洞见。

本期里您能看到任正非最新的内部讲话内容,重点谈到了科技和人才;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未来的投资人应立足长期主义,算科技创新的“大账”,而不是短期收益的“小账”;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呼吁形成全产业链的碳减排共识和目标;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分享了一位技术男创业的心路历程;还有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回顾了万通三十年历程中的得与失。
任正非:科学家是领饭票的代码
来源:受访者
华为近日公开了任正非在公司中央研究院创新先锋座谈会上同与会者的交流内容。任正非谈到华为对于前沿科学、技术趋势的研究以及对于人才的重视。他表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能目光短浅,只追求实用主义,科学家还是要多抬头看看“星星”。同时,对于人才,任正非表示,要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招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才,颠覆创新中的失败也会造就很多人才。
以下是任正非讲话内容摘编:
谈前沿科学
作为研究前沿科技的科学家,将来有两条道路供你们选择:
第一条是科学家的道路,从事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的就是科学家。我们的科学家是领饭票的一种代码;科学家是社会荣誉的一种符号。领饭票的人多了,说明我们兵强马壮,战斗力强,因此,我们不怕科学家多。
第二条是走专家的道路,用你掌握的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商业问题。拿着你的“手术刀”参加我们“杀猪”的战斗。
我们允许海思继续去爬喜马拉雅山,我们大部分在山下种土豆、放牧,把干粮源源不断送给爬山的人,因为珠穆朗玛峰上种不了水稻,这就是公司的机制。
在座都是科学家、专家,希望你们要多抽一些时间读文献,尤其是最新的学术会议与期刊论文。可以把论文及你的心得贴在心声社区或者Linstar上,共享给更多人。科学家还是要多抬头看看“星星”,你不看“星星”,如何导航?
谈技术趋势
从现实的商业角度来看,我们要聚焦在5G+AI的行业应用上,要组成港口、机场、逆变器、数据中心能源、煤矿等军团,准备冲锋。
我们为什么还要拼命研究6G呢?每一代的无线通信都发展出了新的能力,4G是数据能力,5G是面向万物互联的能力,6G会不会发挥出新的能力,会不会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无线电波有两个作用:一是通信,二是探测。我们过去只用了通信能力,没有用探测感知能力,这也许是未来一个新的方向。6G未来的增长空间可能就不只是大带宽的通信了,可能也有探测感知能力。通信感知一体化,这是一个比通信更大的场景,是一种新的网络能力,能更好地支持扩展业务运营。所以,我们研究6G是未雨绸缪,抢占专利阵地,不要等到有一天6G真正有用的时候,我们因没有专利而受制于人。
我们过去强调标准,因为我们走在时代后面,人家已经在网上有大量的存量,我们不融入标准,就不能与别人连通。但当我们“捅破天”的时候,领跑世界的时候,就不要受此约束,敢于走自己的路,敢于创建事实标准,让别人来与我们连接。
谈人才
我们要敞开胸怀,解放思想,敢于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公司处在战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冲锋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不要过分强调专业,只要他足够优秀,愿拿着“手术刀”来参加我们“杀猪”的战斗。我们一定要开阔思想,多元化地构筑基础,避免单基因思维,也要允许偏执狂存在。要转变过去以统一的薪酬体系去招聘全球人才的思路,要对标当地的人才市场薪酬,对高级人才给出有足够吸引力的薪酬包。我们未来要胜利,必须招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第二,我们还要去寻找“又瘦又胖”的人,就像冯·诺依曼那样,既能解决理论问题,又能解决实际问题。昨天我跟何庭波、查钧开玩笑说:“教授教授就是越教越‘瘦’,杀猪的就越杀越胖。”还有一类人才介于“瘦”与“胖”之间,学术素养非常高,同时又擅长解决工程问题,既能当教授,又能“拿手术刀杀猪”。
颠覆性的创新,即使最终证明是完全失败的,对我们公司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在失败的过程,也培养出来了一大批人才。正是因为我们研发经历过的一些不成功经验,才成长出了很多英雄豪杰,在座各级干部不都是浪费出来的嘛,对吧?
我们在颠覆性创新中不完全追求以成功为导向,成功与不成功只是客观结果,颠覆创新中的失败也会造就很多人才,他们要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全部分享出来,一是能够启发别人,二是换一个岗位,带着这个曾经失败的方法,可能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
沈南鹏:创业者要做好“三个驱动”
摄影:史小兵
近日,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公开发言中表示,中国的创业主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科技主导的创业时代已经到来,创业者要做好科技驱动、绿色驱动和责任驱动。同时,他认为,在科技创业时代,投资机构也要有耐心,“半商业、半公益”的投资理念,将有助于打造“更有活力、更具价值”的创业生态。
以下为沈南鹏发言内容摘编:
近年来,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项目已经超过我们投资组合的80%。和五年前、十年前的创业相比,当下中国的创业主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科技主导的创业新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创业新时代,我想,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时代需要,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对创业者来说,瞄准国家发展大方向来选择自己创业小方向,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聪明才智与广阔的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和这个时代更好共鸣,才能让创业者真正“创有所成”。所以,我认为创业者要做好“三个驱动”:
第一,创业者要更加科技驱动,敢于啃硬骨头,做难而正确的事。
我们在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核心软件、新材料等领域中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地带,这正是需要创业力量的地方,谁能闯过“无人区”,谁就是时代的破局者。
创业者需要关注三个“更”,一是更硬核,如芯片半导体、量子计算、脑机接口;二是更智能,如垂直和通用SaaS、数字医疗等;三是更交叉,如AI制药、合成生物等领域,把行业的难点、痛点转变成创业公司发展的起点、亮点,这是当今时代对创业者更高远的期许。
第二,创业者要更加绿色驱动,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结构性机遇下主动寻找原创性、引领性的创业机会。
过去几年里,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率先出现了一批引领世界的中国企业。但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个历史性机遇下,还蕴含着更多的创业机会。今年4月,我们发布了一份“碳中和”报告,研究梳理了我们认为可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十大技术方向,包括固态电池、家用储能、节能减排新材料、存算一体AI芯片、碳捕捉和碳量化、AI在节能和交通减排方面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更多创业者大展拳脚的领域。
在过去十多年里,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科技是许多行业的驱动力,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演进发展的DNA。而低碳零碳,作为一个人类的共同行动目标,将会成为未来产业生存与变革的新基因。
第三,创业者要更加责任驱动,既要做企业家,更要做企业公民。
未来的创业者,在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还要更多思考企业发展对于民生的促进,要让技术进步和企业成长创造的价值更好回馈大众。
我们看到,ESG理念未来会深度融入到创新创业和企业战略管理中。当然整个新体系和新生态的建立,离不开政策制定者、投资机构和创业者们的共同努力。
过去是“粗放发展”的1.0时代,我们正在共同迎接一个科技动力更强、社会共识凝聚力更大、商业与公益更加平衡、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齐头并进的2.0时代。
这样的变化也对创投机构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同于以往模式创新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驱动的创业企业往往面临更长的发展周期,需要更多长期资本去支持他们在某一个领域里深耕,这需要投资机构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与创业者长期共同成长。
作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对于红杉而言,我们除了坚持一直以来“投早投小投科技”之外,我们还会秉承“半公益”的态度去支持天使轮、种子轮等早期企业的发展。我们相信,这种“半商业、半公益”的投资理念,将有助于打造“更有活力、更具价值”的创业生态。
“半公益”的理念是说,我们希望能真正支持具有原创和颠覆性技术的企业长线发展,而不被眼前的噪音干扰;也希望能推动具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创业者潜心突破,而不被短期的浮躁左右。
这是个看起来不够“聪明”甚至有点笨拙的理念。确实需要投资人暂时不去计算回报和收益这笔“小账”,而重点去算科技创新这笔“大账“。即便有些对前沿科技的投入产出未必会有很好的性价比,但它仍然帮助原创科技探索了更多可能性,也为最终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夯实了基础,那就值得我们去做。
(来源:猎云网)
冯仑:万通三十年的得与失
在万通集团成立30年之际,创始人冯仑撰文回顾了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他表示,万通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并将继续走下去,因为做对了五件事、纠正了两件错事并且规划好了未来的发展路径。
以下是冯仑文章内容摘编:
一、我们做对了什么?
第一,在过去30年的制度转型过程当中,我们适应了制度转型的变化节奏和趋势,建立了和不同的市场体制、制度相适应的组织、业务,同时实现了我们个人的完善,这很重要。当我们分分合合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依法律,依据程序来解决合伙人之间的分合问题。


第二,我们能够从多元化迅速聚焦到专业领域,聚焦到房地产领域。因为聚焦,我们才能够不断地在行业当中深入,然后去适应房地产市场的形成、发展、转型,随着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在公司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能够布局我们的资本和企业的发展,完善公司治理,使经理人在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坚持“四化”,即公司专业化、经理职业化、资本社会化、发展本土化。
第四,我们在政商关系上非常清醒。无论是在野蛮生长时期,还是后来进入到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我们都坚持聚焦在业务上,踏踏实实做产品,政商关系简单清楚。
第五,企业社会责任。2004年,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所有的经营性的活动、我们的业务,一定要照顾到利益相关者,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发起和积极推动公益活动、公益组织以及培养公益人才,参与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使企业融入到社会进步的主航道中,同时也推动共同富裕。


二、我们做错了什么?
万通做错的第一件事情,主要集中在头10年,我们一度希望在制度转型过程中寻找到一些暴利的机会。这导致当时公司的业务面非常宽,不少都是机会导向。


聚焦到房地产以后,我们才知道,多元化特别是以套利和追求暴利而导致的多元化是无效的多元化。而且,在制度转型时,在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当中,这种多元化一定会将企业置于死地。


第二件做错的事,是我们一度过度相信金融的力量。金融高杠杆高负债带来的资产膨胀,一时间会使我们陷入到一种资产的幻觉、能力的幻觉、利润的幻觉之中,于是个人也跟着膨胀,这非常危险。我们知道这样做错了,幸运的是我们及时改掉了。
三、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还要做什么?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阶段,我们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推动公司专业化的转型升级,使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在后开发时代,我们一定要聚焦产品,聚焦运营,聚焦资产管理。


第二,后开发时代是全产品线、全价值链、全商业模式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做好单品,要聚焦,要生根,坚持专业化还不够,要把专业化提升到“产品主义”。


第三,要做到产品主义一定要靠科技。产品要进一步提升,做到绝对有竞争力,就一定要注重科技。
第四,继续做好组织变革。公司不应该再是传统的,从老板到基层员工,从上到下层级分明的组织,而应该变成平台加合伙人加任务型的开放系统。在这一新组织和新平台里,“没有打工人,只有劳动者,按劳分配,共同富裕”。
(来源:微信公众号“ 冯仑风马牛”)
李斌:生产环节的碳减排任务更艰巨
摄影:程泉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角度发表了对于碳中和议题的看法。他呼吁,碳中和目标必须靠全产业链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希望产业部门达成共识,制定出明确的减排目标。此外,李斌表示,相较于使用环节,原料获取及生产环节的碳减排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
以下是李斌演讲内容摘编: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要实现碳中和这个使命,任务非常艰巨,不是一家公司的事情,是全产业链都行动起来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汽车企业处在中间位置,不管是上游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原材料的合作伙伴,还是下游的用户等,汽车公司在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承担主导的责任。
今年,中汽中心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我认为这个报告非常有价值,它第一次把使用环节和原材料获取及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整体估算,目前在原材料获取及生产环节,2020年中国的乘用车一共制造了1.76亿吨的碳排放;在使用环节,是4.94亿吨碳排放。从比例看,制造环节是26%,使用环节是74%,使用环节多一些,但从更长期的角度看,我们认为生产制造环节的任务反而是更艰巨的。
今年1-8月,乘用车新能源车型渗透率节节攀升,到了8月份,已经到了14.4%。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渗透率会达到20%,如果乐观预期,我认为这个比例可以提前到明年。
用户一旦接受了新能源汽车,普及起来非常快。此外,我们也看到包括国家电网、中石化等很多能源企业都在加快低碳的转型。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上升、能源企业清洁能源的转型,使用环节的减碳、减排还是可以期望的。
在与能源企业的合作创新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车(新能源车企)、能(能源企业)的融合,围绕用户的场景去做创新,机会是非常多的。不光是改善用户的体验,更重要是让他们觉得,减碳减排这件事情,充满了乐趣。我们不仅和能源公司合作,还要把用户充分调动起来,让环保、减碳的意识深入到用户心中。
我们在供应链、产业链方面也做了一些实践,一开始就致力于做100%闭环的铝材料回收。我们的换电除了可充可换可升级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回收上可以做到非常极致。蔚来今年还发布了blue sky lab,用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邀请全球的设计师打造家具和工艺品。
但整个产业链减碳,确实不是一家公司能做的。我们借此机会,有三点呼吁:1. 产业部门能够推动达成产业共识,确定清晰的减排目标;2. 希望推动合作联盟共同推动产业链;3. 希望国家政策能够支持产业链的碳中和。
(来源:哔哩哔哩)
余凯:从0-1阶段有四个思维模型
近日,在五源资本举办的3Sigma Bootcamp硬科技领域创业者的活动上,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分享了自己6年的创业心得与路径,同时也总结了创业从0-1的思维模型:能力圈模型、终局思维、不要随大流,以及压强原则。余凯认为,从0到1的过程中,心力大于脑力。要耐得住寂寞。
以下是余凯发言内容摘编: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转型,硬科技公司会越来越多。这个阶段的创业必然面临着跟消费互联网时期不一样的挑战。
地平线本身也是一个特别的例子,一个做研究的、最初对商业毫无感觉的人来创业,一路上不断犯错,6年以后这个公司还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可能会给大家更多的信心。
2015年我们说要做深度神经网络的专用芯片,在当时我们是中国唯一一家做深度神经网络芯片的企业。当时做芯片是一个非常不sexy的方向,在硅谷做芯片也一样,投资人听说是芯片项目基本不会投。实际上,做半导体、做芯片天然是一个长周期、重投入、挣钱慢的生意。
我们当时就在想,我们不仅要为自动驾驶汽车设计芯片,也要为未来所有的机器人设计专用大脑芯片。而从PC到移动,下一个智能终端会是什么,我们觉得是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在内的泛机器人。
在智能驾驶汽车芯片领域,我们是全球范围内可以提供量产的智能驾驶芯片的三家企业之一,另外两家是英特尔和英伟达。
创业公司所经历的第一个步骤叫战略的尝试期,从0到0.1,这个阶段其实就是看创始人一个人的idea靠谱不靠谱。但是要找到商业切口,要去试错、迭代,不同公司运气也不一样。2019年时智能汽车市场赛道还没有爆发,我们作为产业链上游供应商就更没有机会,那时候地平线到了一个至暗时刻。
这个阶段靠的就是熬,熬到把业务切口找到,乱中取胜。等找到了第一个客户,有前装量产了,然后有第二个、第三个客户,你就走完了从0.1到1的过程。
找到真实存在的市场和商业切口,这件事情对创业公司来讲是最难的。在从0-1阶段,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思维模型。
1.能力圈模型。我做了二十几年的研究,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论文推公式,如果让我去做消费或者社交,我是绝对做不来的。但是关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硬件架构,我天然是有敏锐度的,这里面所有的关键决策我是敢去拍板的,所以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延长线上去做事情。
2.终局思维。可能每个战略会,我们会花70%的时间来讨论未来10年、20年必然会发生的最大趋势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把地平线带入这个趋势里。
如果先讨论10年的大趋势,再讨论三年目标就会非常容易。进而你发现都不用讨论,就可以把每个部门、每个团队、每个人一年的目标拉出来。以终为始的战略框架很快让团队达成共识。
眼前诱惑太多,机会太多,迷惑和噪音太多,对于基于长期愿景的技术性创业,眼前一两步可能不容易找到。
3.千万不要随大流,要做非主流。主流市场是没有初创公司的机会的,你不能去假设真的就是天赋异禀。在地平线内部我们讨论人才优势时候,结论是我们没有人才优势。当前生意做得好的公司,肯定是因为他在3年前、5年前做了某些关键决策和组织准备,把一些核心能力建立起来了。
我们一定要在没有竞争的地方竞争,因为一旦陷入这种泥潭的竞争,进行贴身肉搏,赢也是惨胜,不会赢得有气势,赢得动作优雅。我们常说要让胜负决定于交手之前。
4.压强原则。一旦你发现某个爆点,验证了这是一个真需求,你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弹药往这个地方去倾斜,10倍的压强,10倍的弹药去炸一个山头。
我们在从0到1的过程中,有大量优秀的人才后来待不住、离开了,后来我们在想,公司在乱中取胜、在找方向的时候,很多优秀的人才是发挥不出来的。只有方向找对了,把专业能力给配上,才真正的恰到好处。如果还在找方向,或者这是一个伪需求时,专业能力用得更好,其实错的更多。所以在这个阶段,核心能力就是心力大于脑力。
 (来源: 微信公号“五源资本5Y Capital”)
END
值班编辑:马吉英  审校:崔允琰制作:陈睿雅
关注“中国企业家”视频号
看更多大佬观点和幕后故事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精彩!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