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问苍天
© 何可|文
冯喆
 · 1·
196962日早晨,四川省文化系统安仁中学学习班传出惊人的消息:“反动臭明星”冯喆畏罪自杀了。40年后,建川博物馆为冯喆设立了专门展厅。冯喆的生命在这里复活,以他英俊儒雅的音容,向人们讲述着久远年代的故事,讲述着知识分子的斯文,在那一场场运动中,怎样片片凋零。
19787月,电影厂为冯喆召开追悼大会,为他平反昭雪。只是儒雅的冯喆,不会在意这一切了,只有他留下的角色,还闪着耀眼的光芒,留在了永恒的银幕。
1920年,冯喆出生在天津一个高知家庭。父亲冯健统,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清华大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并赴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外交。母亲韦瑶珊,是武汉大茶商韦捷成的千金,毕业于上海教会圣玛丽女校。
冯健统与韦瑶珊奉父母之命,结为连理,双双出洋留学。冯父严肃刚正、好学不倦;冯母温柔善良、和蔼热情。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琴瑟和谐,相亲相爱。冯家养育了三个孩子,冯喆上有一哥,下有一妹。
到了美国,冯母先学音乐,后来有了孩子,又改学家政。有时,冯母会在晚餐后,放一张唱片。温馨的音乐响起,冯父兴致一来,就邀请夫人共舞一曲,三个孩子很享受这温馨浪漫的时光,开心地围着父母又唱又跳。
受家庭的影响,冯喆自幼文静、风度翩翩。他待人彬彬有礼、谦逊温和,思想开明,有修养有学识。冯喆遗传了母亲的歌唱和表演天赋,相貌英俊、气质不凡,20岁时去美国留学,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一年后,他追随心中的理想,辍学回到上海,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专。
· 2 ·
在上海音专学习期间,冯喆结识了顾也鲁、韩非等电影演员。1944年,凭借儒雅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冯喆到上海“美艺剧团”做了话剧演员,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之路。他先后出演了《日出》、《家》等多部话剧。冯喆是天生的演员,凭借出众的气质和潇洒的演技,很快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1946年,通过韩非推荐,冯喆进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演艺生涯从话剧舞台转向电影大银幕。1947年,冯喆与舒绣文一起主演电影《裙带风》,从此走上了明星之路。
1947年,帅气的冯喆又和美丽的周璇合作,主演了电影《忆江南》,他俊美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人们说,冯喆长得高大帅气,有男子的阳刚之美,相比别的男演员,他又多了几分优雅和柔和。正是这份儒雅和温和,让他颇具亲和力,让观众倍感亲切,为之倾心。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的表演轻松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对各种角色的理解和演绎都拿捏得当,他很快成了人们心中标准的性格演员。
1947年开始,冯喆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高峰期,他主演了多部影片,成为备受瞩目的一线大明星。
回顾冯喆的电影生涯,曾经是那么辉煌:1952年,冯喆在电影《南征北战》中扮演了高营长,被人们誉为“永远的高营长”,令人至今难忘;1956年,冯喆与秦怡合作,出演电影《铁道游击队》,扮演智勇双全的游击队政委李正;1957年,冯喆主演了电影《羊城暗哨》,成功塑造了侦察英雄王练的形象。他又在《沙漠追匪记》中饰演骑兵班长钟永胜,《金沙江畔》中饰演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金明。还参演了《重要的一课》、《大风浪里的小故事》、《英雄赶派克》等电影。在这些影片里,冯喆把最生动的银幕形象,最美好的面容,最温和的目光和最儒雅的风度,留在了观众的心中。
1950年代,冯喆是人们心中最完美无瑕的男演员,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银幕形象。然而,相比辉煌的演艺成就,冯喆的婚姻生活却充满了波折与悲伤。
· 3 ·
194957日,29岁的冯喆与19岁的张光茹,在香港六国饭店举行了婚礼。那天,冯父作为主婚人,在盖章仪式的那一刻,才到达婚礼现场,未多停留,旋即离去。
冯健统不认同儿子的选择,可又无能为力。他深知,相爱容易相处难,成长环境差异甚远的两个人,若想拥有美满婚姻,胜算实在太小。结局如他所料,儿子的婚姻果真成了一场悲剧。
冯喆的妻子张光茹,原名张启珍,1930年生于在四川宜宾,比冯喆小了整整10岁。她的身世和冯喆一天一地,十分苦命。张父是一个落魄秀才,家境贫寒凄凉。张光茹从小多才多艺,长得天生丽质,是一家人的希望。刚满9岁,母亲就送她去学习川戏,期盼她有一天能成角儿。张光茹聪明好学,唱念做打,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很快就拥有了许多戏迷。
12岁那年,父母便为她包办婚姻,她誓死不从,一个人离家出走,开始了闯荡生涯。16岁,她结识了一名富家子弟,坠入爱河。本以为这段感情是一生的寄托,哪知不久对方便另寻新欢,抛弃了她。
1946年,她辗转来到重庆,改习话剧,加入中华剧艺社,改名张光茹。
此时的冯喆已经是比较有名的电影明星了。那年冬天,张光茹跟随中华剧艺社来到上海,演出《棠棣之花》。张光茹只是在剧中扮演一个小配角,但她美丽动人的形象,让冯喆第一眼便陷落其中。
冯喆无法自拔,只能热烈追求。一开始,张光茹对冯喆十分纠结;冯喆长得太帅,而“太帅的男人往往花心,不忠诚”。但她又怎能拒绝冯喆呢?冯喆帅气,有名气,有才气,更重要的是,他对她那么认真,看她的眼神就像天上闪光的星星。
他们很快便确定了恋爱关系,曾经在情感上饱受欺凌的张光茹,在冯喆那里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感到幸福而满足。交往了几个月,冯喆带张光茹去见自己的父母,他以为带回来一个漂亮的妻子,父母会很开心。没想到父母觉得张光茹经历复杂,家世背景与冯家差距甚远,坚决不同意这桩婚事。
冯喆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定迎娶张光茹。新婚之初,冯喆和张光茹非常恩爱,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浪漫时光。不久,新政权建立,冯喆进入了上影厂,张光茹则去了北京青年艺术剧院训练班学习。1950年,张光茹参加演出坐火车途径上海,只能在火车站短暂停留。为了看妻子一眼,冯喆早早地等候在那里,他当着众人,紧紧拉住妻子的手,眼里全是泪光。
冯喆比张光茹大10岁,在生活中,他对张光茹事事处处都很忍让。然而,随着冯喆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与之合作的丽人越来越多,两人差距日益加大,夫妻之间的嫌隙由此渐生。张光茹在感情上曾经受过伤害,所以心思极其敏感,她开始不信任冯喆,怀疑冯喆对自己不忠。只要冯喆跟某位女子说上两句话,她就怀疑两人有染。生活中的猜忌越来越频繁,冯喆为此痛苦不堪,他对最好的朋友说:光茹太敏感,都让我无法畅快地呼吸了。
冯喆在拍摄《淮上人家》时染上了血吸虫病,摘除了脾脏和胰腺才保住了生命。他身心疲惫,很需要休养,需要妻子的安慰和照料。但张光茹却在这时候提出,要回四川演川剧,重拾旧业。冯喆没想到妻子会选择和他分开,苦劝张光茹考虑考虑。可张光茹主意已定,去意坚决。就这样,他们从1956年开始两地分居,感情日趋冷淡。接下来几年,冯喆继续在事业上努力拼搏,再次攀登上事业巅峰。
张光茹重返川剧舞台,1957年演出了《庆云宫》、《程夫人闹朝》等剧目,也算是事业上小有所成。
1961年,上影厂将冯喆列入援建四川峨眉电影厂的首批名单。冯喆初到成都,张光茹内心十分欢喜。俩人久别胜新婚,过了一段甜蜜时光。
很快,从上海传来了冯喆“街头追女”的流言。说冯喆在街头看到某女漂亮,便跟随而行,不想竟然跟到了派出所,这女子原来是个警察。听到这个传闻,张光茹怒不可遏,马上提出分居,冯喆只好搬到峨影厂住集体宿舍。这事成了冯喆事业与命运走向悲情的转折点,从此他在峨影厂就只是配音,没有接拍过电影。
冯喆的好友说,冯喆很爱张光茹,曾对朋友说:结婚12年,唯一的宝贝就是自己的老婆。一个心里只装着妻子的男人,怎么可能去追别的女人?问题是张光茹并不这样去想。
1963年,冯喆与昔日上影厂老同事王丹凤搭档,出演了古装片《桃花扇》,将多情而变节的侯公子演得形神兼备,这是他在银幕上塑造的最后一个角色。
· 4 ·
1966年,冯喆的人生悲情悄然袭来。一天,峨影厂突然贴满了有关冯喆的大字报。冯喆受到严厉批判,被打成“黑线人物”和“特嫌分子”,与峨影厂厂长朱丹南等人关押在一起。造反派要他揭发过去上海、香港地下党领导夏衍、于伶等人的问题。冯喆坚持实事求是,不按造反派的要求检举揭发,造反派便拿他轮番批斗,打骂不已。
面对非人的折磨,冯喆难以招架。一天夜里,他跑到张光茹住处,想要与她和好,求得一点精神安慰。不料张光茹毫无同情之心,冷漠地将他拒之门外。冯喆在屋外蹲了整整一宿,也没能打动妻子,只得黯然离开。
不久,峨影厂造反派找到张光茹谈话,要求她揭发冯喆的问题。张光茹对此积极配合,向造反派一一汇报,将冯喆平时说的牢骚话,与同事交谈的私密话,都一股脑儿和盘托出。这种做法,无异落井下石,将冯喆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使冯喆的处境雪上加霜。
1969年春节刚过,四川省文化系统在大邑县安仁镇安仁中学办学习班,将本系统的牛鬼蛇神集中到此处学习。这座学校原是大地主刘文彩出资兴建,1950年学校改“文彩中学”为“安仁中学”。建校之初的教学楼、礼堂、400米跑道依旧,只是到处贴满了铺天盖地的革命标语,革命氛围笼罩着整个校园,到处都有文艺战士在排练样板戏。
冯喆和近百位“牛鬼蛇神”,被编入了“劳动队”,每个人左臂上都戴着一个白布黑字的袖章,写着“劳动队”三个字。冯喆的任务是从井里打水,井边有一个木架,支撑着一个杠杆,杠杆的一端吊着一个木桶,另一端坠着一个石磨。冯喆每天就是拽着水桶上面的竹竿,将水桶没入井水中,再靠石磨的重力将水打上来,倒到旁边通往厨房大水缸的水槽中。除此之外,冯喆的工作还包括,骑着三轮车或者推着小车,转运杂草和垃圾。
冯喆参加劳动的同时,还要随时接受批判。61日晚上,安仁中学放电影,第一部是《南征北战》,第二部是《桃花扇》。在这两部片子中分别扮演高营长和侯朝宗的冯喆,被造反派抓来,强迫他面对观众,低着头跪在银幕前面。银幕前面的地上铺满了炭渣,那是为第二天开他的批斗大会准备的。
62日天刚亮,学习班的炊事员起来烧饭,突然看到柴房里吊着一个人,仔细一看,竟是冯喆,早已气绝身亡。他用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人们在冯喆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万念俱灰的话:“人不收我,天收我。”
这一年他49岁。一颗曾经那样光芒璀璨的明星,就此陨落。
冯喆的死因,疑云重重。几年前,在上影举办的纪念冯喆的专题会上,最后结论是“被暴打致死”。和冯喆同一年凋零的,还有陈寅恪、吴晗、陶铸,未能熬到1969年的文化名人还有:邓拓、田家英、李达、老舍、傅雷、小白玉霜、罗广斌、严凤英、上官云珠……
· 5 ·
张光茹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到安仁中学,两人再见已是阴阳两隔。冯喆躺在一辆马车上,双眼微睁,身上裹着一床破旧的毛毯,浑身淤青。看到冯喆的一瞬间,张光茹心中所有纠葛和牵绊都已荡然无存,唯有伤痛和悔恨。多年后,她在日记中写道:“可怜一代风流儿死了。”
1993年,张光茹带着人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终年64岁,她没有再嫁。她的遗物里,有一本《笔花诗集》,其中有一首题为《忠魂伴君》的诗:“我悼亡君十八年,此心耿耿意绵绵。君虽逝去我恋君,梦里相逢话苦甜。”
冯喆的父亲与妹妹冯琳都居住在香港,1968年到1978年,整整十年光阴,怕影响冯喆,他们没有与冯喆通信联系。1978年,冯琳突然收到一份通知,是电影厂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转来的。希望她前往成都,参加冯喆的平反昭雪仪式,冯琳这才知道,哥哥早已不在人世。
冯琳将哥哥的骨灰带回了香港。在高龄的老父面前,她不敢流露半点哀痛,生怕老人承受不了这个残酷的打击。但早已有四川的老朋友告诉了老人冯喆之死的真相。很长一段日子,冯父拒绝与人说话,始终沉默不语。他常常一个人孤坐到天明,黑暗中,唯看见烟斗的光,一闪一闪的,亮了又灭,灭了又亮。
冯喆的骨灰,被妹妹冯琳安葬于广州烈士陵园。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10年后,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评选“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冯喆再次入选。
在建川博物馆的冯喆展厅中,有数张拍摄于196729日的照片,记录了冯喆、朱丹南、陈杰3人在成都被游斗的场景。他们站在卡车车厢的最前面,脖子上挂着牌子,上面书写着他们的“罪名”和姓名。冯喆戴着侯朝宗的帽子,胸前的牌子被剪成扇形模样,上书“桃花扇”三个大字。
一个演员,因演戏而成为牛鬼蛇神,又因演戏而评为中华影星。冯喆在天之灵,会如何说服自己?
参考资料:
《电影明星冯喆:他的婚姻悲剧,成为父母一生的痛》
《有缘无分各天涯》
《冯喆之死:斯文凝固在1969
51年前,演员冯喆惨死“牛棚”,目击者称:尸体被抬出时浑身淤青》
《“高营长”冯喆:被妻子猜疑一生,49岁无奈自杀
百度有关条目
玉碎 | 飞来横祸  |  文化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