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实现了华丽转身
© 徐敏|文
张幼仪
照片上的女子,是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怎么看都不丑,非但不丑,还有几分洋气。但徐志摩却总觉得她丑,非但如此,还嫌弃她像个乡下土包子。
这说法不消说有点过了,张幼仪可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论背景,张家是江苏宝山的名门望族,哥哥们都是留过学的,很开明。5岁时,家里要给小姐缠足,二哥张君劢出面反对。祖母说,女孩不裹脚,大了嫁不出去的。张君劢说,真要嫁不出去,我养她。
1912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办“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入该校读书。首任校长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良好教育。
三年后,尚未毕业的张幼仪被接回家中,张罗给她成亲。替她作媒的是她的四哥张嘉璈,这位兄长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他在巡视学校时,发现杭州一中有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叫徐志摩,文章写得极好。就找到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希望两家能结成姻亲。徐家是浙江富商,张家是江苏名门,两家联姻,门当户对。徐父满心欢喜,当即应允,于是不经两个当事人同意,便擅自做主定下婚约。就这样,15岁的张幼仪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徐志摩也只能秉承父命,娶妻生子。
但两人的结合到底是一桩悲剧。生性浪漫的徐志摩喜欢的是婀娜多姿、眉眼俏丽的女子;张幼仪却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不苟言笑、举止端庄,和徐志摩追求的林徽因、陆小曼相比,完全属于另外一种类型。
这让徐志摩怎么也爱不起来。他不敢违拗父母,却敢拿了新娘出气。新婚之夜,他把张幼仪一个人丢在房间,任由别人去闹洞房。直到宾客散去,他才回房,满脸不屑,一言不发,倒头便睡。
这种形同陌路的感情,当然无可留恋,一年后,徐志摩索性跑到天津北洋大学读书去了。第二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之转入北大就读。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再忙,隔三差五总是要写信回家问候父母的。张幼仪身居空房,自然也盼望丈夫有书信来家。
读书期间,徐志摩写过不少家信,每次来信,徐父都会把家人召集到一起,大声宣读,每次张幼仪都满怀期待,希望丈夫提到自己,结果信念完了,对她却是只字不提。
1918年,他们的大儿子徐积锴出生。这对于一线单传的徐家,是天大的喜事,但徐志摩却在这一年离开北大,去了美国留学。好像刻意要躲避妻子似的,在美国获得学士学位后,又于1921年转赴英国留学。
看这架势,似乎想要一去不归,屈指算来,已经快有三年的时间。公婆同情儿媳,于是安排张幼仪去英国同徐志摩团聚。得知这个消息,张幼仪欢喜到了心里,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但是,真到了两人见面,张幼仪才发现,丈夫并不欢迎她来到身边。接下来的日子,徐志摩对待张幼仪表现得很不友好,甚至有些残忍。张幼仪来到伦敦后,就和徐志摩住在沙士顿,一个距离康桥大概十公里的小镇上。两人租用的公寓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住下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的徐志摩正因林徽因而神魂颠倒,心烦意乱,根本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到妻子怀孕的消息,脱口便说:“赶快打掉。”那时候的医学并不发达,打胎是要冒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冷冰冰的回答她:“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一门心思想要尽快离婚,张幼仪因有孕在身,自然不能答应。徐志摩干脆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丢弃在沙士顿。并请人捎口信给张幼仪,表达离婚的心愿。眼见产期临近,张幼仪无奈之下,只好离开沙士顿,投奔正在巴黎读书的二哥张君劢。到了1922年初,又随路过巴黎前往德国读书的七弟到柏林待产,在那儿生下了次子彼得。徐志摩明知张幼仪母子的去向,却不闻不问,只是因为必须要办理离婚手续,又才找到柏林。
张幼仪知道徐志摩去意已决,也就不再挽留,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张幼仪签好字后,将协议递给徐志摩说:“你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两人的这次离婚,是中国婚姻史上依据《民法》分手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签好离婚协议后,徐志摩跟着张幼仪去医院看了小彼得,他“把脸贴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颠倒”,但“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离婚后,张幼仪调整了心态,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怎么也没想到,小儿子彼得快3周岁时,竟因腹膜炎不幸夭折。徐志摩收到噩耗,一周后赶到德国,找到了张幼仪。两人见面,相对无言,泪眼婆娑。张幼仪领着徐志摩看了彼得的遗物。徐志摩此时吃惊地发现,被他抛弃的发妻已经有了改变。离婚后的张幼仪,一个人带着彼得在德国生活的同时,也在学习德文,并进入了当地一所学院攻读幼儿教育,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这让徐志摩不免刮目相看,他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忍不住赞美自己的前妻:“C(张幼仪)是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两年来进步不小,……她现在真是‘什么都不怕’。”张幼仪后来总结自己的人生,也说离婚事件把她的人生分成了两段,“去德国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一无所惧”。
1926年夏,张幼仪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带着长子徐积锴去北京读书,直到母亲去世,她才携子回沪。此时,四哥张嘉璈已经是中国银行的副总裁,并负责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过去的公公徐申如把上海华山路范园送给了张幼仪,使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回到上海的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由张幼仪出任该公司总经理,她的经营能力自此有了用武之地,得到极大发挥。云裳服装公司,不仅出售成衣,也接受服装定制,当时的云裳,几乎成了上海私人订制服装的代名词。
193111月,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参加当晚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遭遇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降低了飞行高度,结果撞上山峰,导致机毁人亡。
消息传来,陆小曼顿时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付,她甚至拒绝认领遗体。张幼仪看不下去,心生悲情,挺身出面料理后事,她让13岁的儿子徐积锴跟随舅舅去济南收尸,自己则亲自出来主持葬礼。
徐志摩的遗体运回上海后,陆小曼非要给他更换棺材和衣服,旁人怎么劝说她都不听,办事人跑来求助张幼仪,她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你只要告诉陆小曼,我说不行就好了。”
陆小曼听到传话后,果然无话可说,不再折腾。
葬礼上,张幼仪为徐志摩题写了一幅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一朝惊鹤死,我怜弱息去招魂。”她告慰徐志摩的亡灵说,你在高空迷失了方向,坠机而亡,我让年幼的儿子去招回你的魂魄。
徐志摩过世后,因之前徐母已逝,徐志摩的老父亲便成了孤身一人。张幼仪二话没说,即主动担负起照顾徐父的责任,直到老人去世。
徐父去世后,张幼仪继续按照徐家的标准,给陆小曼汇寄生活费。
1949年,政权更迭前夕,张幼仪移居香港。1954年,离婚已31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苏纪之医师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也是离异有子女。结婚前,张幼仪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徐积锴意见。
徐积锴回信说:“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徐积锴在美国的工作是土木工程师,这封信无论情感还是措辞,孝心毕现,都胜乃父一筹。
1967年,张幼仪67岁。这一年,她和苏医生去了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感慨良多,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彷佛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身影。
1972年苏医生去世,张幼仪移居美国,和家人团聚。1988年,张幼仪在美国纽约安然离世。
晚年,张幼仪替徐志摩做了最后一件事,在她的策划下,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得以编辑出版,发行面世。
参考资料:
1、零下173度《张幼仪:我这一生是个悲剧?这真是最大的误解》
2、百度百科《张幼仪》
3、百度百科《徐志摩》
4、百度百科《徐积锴》
5、《徐志摩的四个女人,谁的结局最好?》等
玉碎 | 飞来横祸  |  文化人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